我的“上班简史”
昨天刚从南方回来。今天是去办公室的日子,有点累,不想开高速,但也不想改为“在家工作”,就去了离家很近的另一个分部点卯。
我最喜欢这个分部的中庭和里面种着的两棵琴叶榕(Ficus pandurata)。百科知识说琴叶榕“可高达两米”,我们办公室这个可不止两米,都达到两层楼高了。
每次去,都像会老朋友一样和它们说说话。
坐在中庭喝咖啡,想到我这个劳动妇女工作了30+年了,不得不拍拍自己的肩膀安慰一下。
我从很年轻的时候就不喜朝九晚五的工作,“那不是给自己上紧箍咒嘛”!我说。
没有含着金汤匙出身,一出校门还是得投身职场。但不得不说,我在国内工作的五年很爽:不用坐班;周游全国去出差;做兼职赚外快;期间也没耽误成家生子,佩服自己年轻时旺盛的精力。
出国读书,我的理想是黑袍加身然后做教授。
说到这里我想统计一下有多少网友喷出了一口茶或者咖啡:“你这个看西瓜摊的,怎么这么不知天高地厚”?
嗯,我就是这么谜一样地自信。
后来,我奖学金断供、收留我读博的学校很水(读出来大概只能去教CC)、不得不坐灰狗来纽约闯江湖的故事说过N遍了,不再提了。
于是,我就这么混迹职场,做我最不愿意的“早九晚五”之螺丝钉至今......
回首望去,很多的感慨,更多的是感恩。
对我这个懒人来说,做生意摸不着头绪、炒股顶不住压力、炒房淘粪肯定倒在黎明前......还是上班搬砖性价比最高。何况,我一路遇到贵人:职场小白时遇到贵人姐姐出手收留,踏出正规职场的第一步;羽翼稍丰得到行业龙头老大青睐,随手给一个虚职不说还给一个办公室,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中城喔;十三不靠地转去另一个行业,被当作“纽约菁英”招揽;不知天高地厚想跳槽去花街扫地,被亦师亦父般的老板按下,并助我拿到counter offer......
我驻扎文学城的一个起因是写了《职场十年》系列,那是2007年写的工作十年回顾(1996-2006)。不是说写得多好,但当时大家的共鸣和鼓励,让我觉得网上写东西挺有意思的,于是就这么唠叨至今。(有兴趣的可以去我的博客,《职场故事》目录之下看我的拙作。)
2000年,我从一个挥金如土、上班喝酒、下班接着喝酒的奢华公司,转到目前的传统行业,珍惜和两棵“琴叶榕”的缘份,我觉得成长的不仅是工作能力,更是对生活的顺应能力。
工作还是很重要的。我不同意“工作只是一张支票”的理念,如果这么想,每天上班都不会走心,很难找到乐趣,更难以成长;我也不喜欢把工作看得过重、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另一个极端,因为看到太多工作中气势如虹、退休了就一个糟老头的例子。
工作和人生中其他环节一样,就是讲个平衡。一旦找到和自己气场契合的工作,就抓大放小,遇到沟沟坎坎该忍的忍、该争的争,过去就又是一个艳阳天。
比如我们公司,曾经非常保守,光是Dress Code就会让很多人受不了:不能留胡子、鬓角要刮齐、裙长过膝、裤长过踝、裤腰如果有袢袢,必须用皮带(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吧?我见过不少女士裤子扎在衬衫外但不用皮带的)......不过,我原先那吃饭签单、开会包游船的龙头老大要裁人可是整锅端的;现公司在美国本土从不裁员,即使2008年职场一片哀嚎,我们照样有年终奖。那么,穿长裙系皮带又有什么不能忍的?
何况,公司和人一样都要与时俱进的,我们公司现在可以留胡子、可以染发、可以穿牛仔裤;附设健身房、游戏室;为了讨好年轻人就差把楼梯改成滑梯了;”混合制“在家工作早在疫情前就开始了;疫情期间全员在家整整三年......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说来就来了~
我还有一个体会是工作中没必要掐尖逞强,“凭技术吃饭”更是一个误区,离开谁天都不会塌的。高调的“大拿”往往会着相;反而,职场中最不能惹的就是貌似没啥本事的“常青树”,别的不说,他们顺应环境的本事肯定是杠杠的,如果自己不是同类,千万不要和他们叫板。
虽然我走了和年轻时理想相悖的职场之路,但走过来觉得也没那么糟。顺应生活、和自己握手言和是一种修为,天天搬砖就当给自己注册了一门修行功课,没什么不好。
祝大家工作愉快,不工作的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