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移民心中的痛 (令人动容的一篇写实文章)
朋友 E 来一篇文章,看後心里阵阵惆怅.....
身为第一代移民的我们何尝不是与笔者一样?我们当中有些人还来得及象笔者那样去填补那曾经失去的亲情,有些人(如我;出国30多年了,父母也相继离世...)却只能空留遗憾错过的永远追不回来了。 再过一个多星期就是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我虽不相信这个预言,但也不排除最近会有较多的天灾人祸。1998年美国拍摄了一部末日片“Deep Impact"(中文有翻译为“天地大冲撞”和“彗星撞地球”), 记得片中的女主角在“末日”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政府为她提供的逃生机会,而是选择回到孤独的老爸身边,父女二人及时修补了往日的伤痕,最後相依在海边的老家被巨大的海浪所吞噬。
亲情,这个连接家人维系幸福的DD,是游子们的动力和依赖,愿它在你的生命中象松柏那样郁郁葱葱。
ZT: ****父母送子出国留学,年老变陌生********** 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最後阿姨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麽遗憾。」********** 高中毕业後,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名牙医,过著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付出的代价是,我几乎没有了再跟父母团聚的日子。 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我突然很伤感。我看到机窗里反射的,是自己早生的华发。 18岁离开家,一晃20年过去,我不再年轻,母亲也已经衰老。15个小时的空中航行,我一刻都没有闭眼,20年的岁月在脑海里翻腾,我从来没有如此想念与害怕∶想念去世时我没有在身边的父亲,害怕母亲这一次也不给我机会。
突然间觉得,算得上功成名就的我,对父母而言不就是一个符号吗?我毕业、工作、结婚乃至生子,他们都没能亲眼看见。一切都在电话里,以过去式的形态向他们告知。好消息,放大了说给他们听;坏消息,等到自己不痛了才肯让他们知道。关山重重,亲情成为最远的水。难道这就是父母送我出国的意义? 情虽亲,心却很难接近********下了飞机,我直接搭计程车去医院。已是深夜,当看到病床上苍老的母亲时,我几乎认为自己走错了病房。可是,床头卡上的名字,还有那依稀可辨的面容明确地告诉我--这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也会老吗?在我的记忆里,她好像永远都言语幽默,永远都喜欢漂亮的衣衫,永远都愿意搂著我的肩膀比个儿。那麽多年不在她身边,我不能看著她慢慢变老,只能在这样的时刻,让一夕忽老的她出现在我面前,眼睁睁地目睹岁月的残酷!
母亲是因脑溢血入院的。她一直很害怕手术,直到我回来的第二天,她才同意手术。我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回头看她,她的脸上充满了坦然与信任,彷佛她的儿子回来了,一切就安全了一样。等在手术室外的时间并不好过,同意书上那些可能发生的危险反覆在我脑海里出现,挥之不去。
谢天谢地,手术很成功,医生表扬母亲∶「她的意志力很强。」阿姨说∶「还不是因为她儿子回来了?咱们千军丌马也抵不过她儿子一句话。」手术後3个小时,母亲醒了。看到我,她笑了。但很快,她用目光求助阿姨,并露出难为情的神色。阿姨说∶「贺贺,你出去一下,你妈妈要小便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觉得尽管我与母亲是骨肉至亲,却总有一种陌生与疏离感。我们的话题在简单的吃喝、要不要翻身以及国内外的生活习惯等非常表面的内容之外,再没有更私密和亲近的了。不是不想说,是我们都找不到要说的情绪和话题。20年不在一起,情虽亲,心却已经很难接近。 我想照顾她大小便,她说难为情;我喂她吃饭,她觉得不太习惯;我扶她下地走走,但明显不如阿姨做得让她感到舒服 看著她与阿姨有说有笑,我的心底有一种悲凉。我和她,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是最亲近的--我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呀。看著病房里别人的儿女与母亲亲密无间的样子,我感到很孤单。 母亲的日记********一天晚上,我回到家,虽然很累,却睡意全无。随便翻看母亲的书,却发现了她的日记。母亲的日记,在我父亲去世之前,里面写的都是我;而父亲去世之後,字里行间全是他。母亲曾在独自一人料理父亲後事的诸多繁琐里追问∶直到此时我才问自己,我生了一个儿子,然後为了他的前途将他送到了国外。不管我多麽需要他,都只能对他说「我很好,不用挂念」,这样做,对吗? 母亲的日记每一篇都能轻易让我落泪。我不了解她,就像她也不了解我一样,20年几乎没有交集的生活让我们对彼此都很陌生。
我们怎样才能重新认识彼此?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跟阿姨学做母亲喜欢吃的饭菜。果然,吃我做的饭,她很有满足感。我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她看到後很开心,马上穿在了病患服里面。我拿著从小到大与她的合影,让她讲那些过去的事情,她立刻变得滔滔不绝,记忆力惊人--我手上的每一个疤是怎麽弄的,连我高中同学的名字,她都还记得一些。我们终於可以不必相对枯坐、亲而无言了。 那天,我下楼买东西,快到门口时,她说∶「贺贺,小心车。早点儿回来。」我头也不回地说∶「好。」可是,走下楼时,我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湿了--停留在母亲记忆里的,还是那个走路常常忘记看车的莽撞少年。相隔20年,我们母子是否还能亲如从前?
幸福时光*******
是医生的话提醒了我。医生说∶「你母亲有轻度的脑萎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得帕金森氏症。」我知道,这意味著她的记忆力可能会下降得很快。很多东西,如果我不跟她说,她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了。
母亲出院後,我决定继续留下来。那些天,我陪她去买菜、散步,接待来探望她的客人。然後,在属於我们俩的时间里,我给她讲离开她之後的20年我是怎麽过的。
我不知道,我的生命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幸福的时光--你把你所经历的一切毫无保留、不加任何修饰地讲给另外一个人听,更重要的是,她对你说的一切深信不疑。开心处她大笑,难过处眼泪也来得猝不及防,就彷佛她一直在那条路上,陪著你经历。
渐渐地,母亲变了。我做饭时,她不再说「小心烫到你」,而是说∶「真喜欢你做的饭,跟你做的事一样漂亮。」我外出时,她不再担心外面的车水马龙,而是说∶「要是可能的话,就尽量早点儿回来。」
这些变化来自了解之後的信任。母亲由此确信∶她的儿子长大了。有一天,母亲对我说∶「虽然我曾经无数次後悔送你出国,但现在我觉得这个决定并没有错。你很独立、很优秀,更重要的是,你现在过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那些日子里,母亲从开心过渡到对我很依赖---前所未有的依赖。我知道,这是信任的衍生品,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老了,这种老去让我无能为力。
回纽约的前夕,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看著母亲在镜子前整理妆容,我对她说∶「妈,你这麽漂亮,年轻时一定是既让人爱,又让一些人嫉妒吧?那些事,你还记得吗?」她转过身来,看了看我,说∶「那些爱和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儿子现在还夸我漂亮。」我想起了母亲那些日记,说∶「妈,过去的事我很好奇,你可以把它写出来给我看看啊。」母亲的眼睛亮了,她说∶「你真感兴趣?」我点点头。
在答应了我之後,母亲就开始动笔了。可是,对於70岁高龄的她来说,动笔已经算是体力活儿了。仅写了一个小时,她的颈椎就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於是,我给母亲买了一台小答录机,我说∶「妈,您口述吧,这样就不会太累。」
很快,我回美国的日子到了。走的那天,母亲坚持要送我到楼下。我担心母亲会哭,可她却对我说∶「我之所以要送,是要告诉你,我不会哭。儿子,我从来没有觉得离你这麽近。」的确,母亲没有哭。可是,进了安检口後,我却再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泪水。从18岁那年离家开始,我从来没有哪一次像此刻这样失态。对母亲,我第一次发现,不管做什麽,都觉得还是不够,还是来不及。 亲情密码******* 没想到,母亲居然学会了在网上传送文件。每天,她都会把她的录音发给我,有时是在晚上,有时是在白天。我必须承认,不论多少名著,都比不上母亲的录音那样令我觉得美好。因为母亲所说的一切对於我来说都是一种唤醒,我还原著她的生活场景,还原著她遭遇每一件事时的表情与心情。
每个星期,我都会定时跟母亲视讯聊天,只是不再假报平安,我会告诉她医院里发生了什麽,纽约的菜价,以及我儿子那令人发指的小脾气。
我偷偷打过电话给家里的阿姨,让她带母亲去医院做一次复查。阿姨後来打电话告诉我∶「医生说你母亲的脑萎缩没有再恶化,目前看来没什麽危险。贺贺,你真有办法。」
我让阿姨帮我把母亲的脑部CT寄了过来,我多少看得懂那些图像。显影灯下,我觉得自己看见了最美的图画。我要珍存它,珍存我与母亲之间独一无二的亲情密码。
一切都会离我们而去,我们要努力找到一种方式,把爱留住。就像现在,我与母亲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从来没有如此亲近。 (**水云间/摘自《37°女人》2012年第4期**)
身为第一代移民的我们何尝不是与笔者一样?我们当中有些人还来得及象笔者那样去填补那曾经失去的亲情,有些人(如我;出国30多年了,父母也相继离世...)却只能空留遗憾错过的永远追不回来了。 再过一个多星期就是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我虽不相信这个预言,但也不排除最近会有较多的天灾人祸。1998年美国拍摄了一部末日片“Deep Impact"(中文有翻译为“天地大冲撞”和“彗星撞地球”), 记得片中的女主角在“末日”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政府为她提供的逃生机会,而是选择回到孤独的老爸身边,父女二人及时修补了往日的伤痕,最後相依在海边的老家被巨大的海浪所吞噬。
亲情,这个连接家人维系幸福的DD,是游子们的动力和依赖,愿它在你的生命中象松柏那样郁郁葱葱。
ZT: ****父母送子出国留学,年老变陌生********** 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最後阿姨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麽遗憾。」********** 高中毕业後,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名牙医,过著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付出的代价是,我几乎没有了再跟父母团聚的日子。 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我突然很伤感。我看到机窗里反射的,是自己早生的华发。 18岁离开家,一晃20年过去,我不再年轻,母亲也已经衰老。15个小时的空中航行,我一刻都没有闭眼,20年的岁月在脑海里翻腾,我从来没有如此想念与害怕∶想念去世时我没有在身边的父亲,害怕母亲这一次也不给我机会。
突然间觉得,算得上功成名就的我,对父母而言不就是一个符号吗?我毕业、工作、结婚乃至生子,他们都没能亲眼看见。一切都在电话里,以过去式的形态向他们告知。好消息,放大了说给他们听;坏消息,等到自己不痛了才肯让他们知道。关山重重,亲情成为最远的水。难道这就是父母送我出国的意义? 情虽亲,心却很难接近********下了飞机,我直接搭计程车去医院。已是深夜,当看到病床上苍老的母亲时,我几乎认为自己走错了病房。可是,床头卡上的名字,还有那依稀可辨的面容明确地告诉我--这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也会老吗?在我的记忆里,她好像永远都言语幽默,永远都喜欢漂亮的衣衫,永远都愿意搂著我的肩膀比个儿。那麽多年不在她身边,我不能看著她慢慢变老,只能在这样的时刻,让一夕忽老的她出现在我面前,眼睁睁地目睹岁月的残酷!
母亲是因脑溢血入院的。她一直很害怕手术,直到我回来的第二天,她才同意手术。我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回头看她,她的脸上充满了坦然与信任,彷佛她的儿子回来了,一切就安全了一样。等在手术室外的时间并不好过,同意书上那些可能发生的危险反覆在我脑海里出现,挥之不去。
谢天谢地,手术很成功,医生表扬母亲∶「她的意志力很强。」阿姨说∶「还不是因为她儿子回来了?咱们千军丌马也抵不过她儿子一句话。」手术後3个小时,母亲醒了。看到我,她笑了。但很快,她用目光求助阿姨,并露出难为情的神色。阿姨说∶「贺贺,你出去一下,你妈妈要小便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觉得尽管我与母亲是骨肉至亲,却总有一种陌生与疏离感。我们的话题在简单的吃喝、要不要翻身以及国内外的生活习惯等非常表面的内容之外,再没有更私密和亲近的了。不是不想说,是我们都找不到要说的情绪和话题。20年不在一起,情虽亲,心却已经很难接近。 我想照顾她大小便,她说难为情;我喂她吃饭,她觉得不太习惯;我扶她下地走走,但明显不如阿姨做得让她感到舒服 看著她与阿姨有说有笑,我的心底有一种悲凉。我和她,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是最亲近的--我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呀。看著病房里别人的儿女与母亲亲密无间的样子,我感到很孤单。 母亲的日记********一天晚上,我回到家,虽然很累,却睡意全无。随便翻看母亲的书,却发现了她的日记。母亲的日记,在我父亲去世之前,里面写的都是我;而父亲去世之後,字里行间全是他。母亲曾在独自一人料理父亲後事的诸多繁琐里追问∶直到此时我才问自己,我生了一个儿子,然後为了他的前途将他送到了国外。不管我多麽需要他,都只能对他说「我很好,不用挂念」,这样做,对吗? 母亲的日记每一篇都能轻易让我落泪。我不了解她,就像她也不了解我一样,20年几乎没有交集的生活让我们对彼此都很陌生。
我们怎样才能重新认识彼此?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跟阿姨学做母亲喜欢吃的饭菜。果然,吃我做的饭,她很有满足感。我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她看到後很开心,马上穿在了病患服里面。我拿著从小到大与她的合影,让她讲那些过去的事情,她立刻变得滔滔不绝,记忆力惊人--我手上的每一个疤是怎麽弄的,连我高中同学的名字,她都还记得一些。我们终於可以不必相对枯坐、亲而无言了。 那天,我下楼买东西,快到门口时,她说∶「贺贺,小心车。早点儿回来。」我头也不回地说∶「好。」可是,走下楼时,我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湿了--停留在母亲记忆里的,还是那个走路常常忘记看车的莽撞少年。相隔20年,我们母子是否还能亲如从前?
幸福时光*******
是医生的话提醒了我。医生说∶「你母亲有轻度的脑萎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得帕金森氏症。」我知道,这意味著她的记忆力可能会下降得很快。很多东西,如果我不跟她说,她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了。
母亲出院後,我决定继续留下来。那些天,我陪她去买菜、散步,接待来探望她的客人。然後,在属於我们俩的时间里,我给她讲离开她之後的20年我是怎麽过的。
我不知道,我的生命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幸福的时光--你把你所经历的一切毫无保留、不加任何修饰地讲给另外一个人听,更重要的是,她对你说的一切深信不疑。开心处她大笑,难过处眼泪也来得猝不及防,就彷佛她一直在那条路上,陪著你经历。
渐渐地,母亲变了。我做饭时,她不再说「小心烫到你」,而是说∶「真喜欢你做的饭,跟你做的事一样漂亮。」我外出时,她不再担心外面的车水马龙,而是说∶「要是可能的话,就尽量早点儿回来。」
这些变化来自了解之後的信任。母亲由此确信∶她的儿子长大了。有一天,母亲对我说∶「虽然我曾经无数次後悔送你出国,但现在我觉得这个决定并没有错。你很独立、很优秀,更重要的是,你现在过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那些日子里,母亲从开心过渡到对我很依赖---前所未有的依赖。我知道,这是信任的衍生品,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老了,这种老去让我无能为力。
回纽约的前夕,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看著母亲在镜子前整理妆容,我对她说∶「妈,你这麽漂亮,年轻时一定是既让人爱,又让一些人嫉妒吧?那些事,你还记得吗?」她转过身来,看了看我,说∶「那些爱和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儿子现在还夸我漂亮。」我想起了母亲那些日记,说∶「妈,过去的事我很好奇,你可以把它写出来给我看看啊。」母亲的眼睛亮了,她说∶「你真感兴趣?」我点点头。
在答应了我之後,母亲就开始动笔了。可是,对於70岁高龄的她来说,动笔已经算是体力活儿了。仅写了一个小时,她的颈椎就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於是,我给母亲买了一台小答录机,我说∶「妈,您口述吧,这样就不会太累。」
很快,我回美国的日子到了。走的那天,母亲坚持要送我到楼下。我担心母亲会哭,可她却对我说∶「我之所以要送,是要告诉你,我不会哭。儿子,我从来没有觉得离你这麽近。」的确,母亲没有哭。可是,进了安检口後,我却再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泪水。从18岁那年离家开始,我从来没有哪一次像此刻这样失态。对母亲,我第一次发现,不管做什麽,都觉得还是不够,还是来不及。 亲情密码******* 没想到,母亲居然学会了在网上传送文件。每天,她都会把她的录音发给我,有时是在晚上,有时是在白天。我必须承认,不论多少名著,都比不上母亲的录音那样令我觉得美好。因为母亲所说的一切对於我来说都是一种唤醒,我还原著她的生活场景,还原著她遭遇每一件事时的表情与心情。
每个星期,我都会定时跟母亲视讯聊天,只是不再假报平安,我会告诉她医院里发生了什麽,纽约的菜价,以及我儿子那令人发指的小脾气。
我偷偷打过电话给家里的阿姨,让她带母亲去医院做一次复查。阿姨後来打电话告诉我∶「医生说你母亲的脑萎缩没有再恶化,目前看来没什麽危险。贺贺,你真有办法。」
我让阿姨帮我把母亲的脑部CT寄了过来,我多少看得懂那些图像。显影灯下,我觉得自己看见了最美的图画。我要珍存它,珍存我与母亲之间独一无二的亲情密码。
一切都会离我们而去,我们要努力找到一种方式,把爱留住。就像现在,我与母亲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从来没有如此亲近。 (**水云间/摘自《37°女人》2012年第4期**)
谢谢阅读,成长祝您:平安、喜乐!
转自成长博客里的任何文章,请注明出处。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