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是怎样出炉的?(组图)
1965年冬,一位名叫穆青的新华社记者和他的同事来到了兰考。翌年春天,一篇题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长篇人物通讯发表于《人民日报》,同时见报的还有一篇著名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篇通讯,当时的著名播音员齐越数次泣不成声。
一个人擦亮一座城
作为新中国60年来“最著名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传奇之处在于,他在兰考只有一年零四个月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却把“县委书记”还原为“人民公仆”,将公仆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在穆青的名篇中,这样的证据比比皆是——
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
作为那个火热年代的“典型人物”,“焦裕禄”被赋予了太多的符号意义:“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当然,还有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清官情结”。
随着时代的开放与时间的流逝,那个年代强加于“典型人物”身上的“神话”被渐渐冲刷掉,而还原为更真实的人性。比如,穆青文章中那个著名的细节——“他死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被焦裕禄的亲友证明“没有这样的事”。
应从人道主义看焦裕禄
尽管干部评价标准多次更替,但每当政府清明吏治的时候,焦裕禄和兰考都会被再度提起。无论是“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精神,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时代强音,焦裕禄释放出的精神实质历久弥新。
多年以后,长篇通讯作者之一、新华社记者冯健想要写一篇“从人道主义角度看焦裕禄”的文章。她说:“新华社把他定格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里,聚焦不准。他到兰考是救群众于水火,解干部于倒悬,他是典型的人道主义者,要是从这个角度诠释焦裕禄更会具有久远的历史价值。直到现在,我每每翻阅这篇通讯时,依然是止不住热泪,因为它实质上写的是人性、是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这篇通讯的真正魅力所在。”
当历史渐渐远去的时候,历史人物的轮廓不一定变得模糊,有时反而会愈发清晰明朗。时过境迁,不断充实的史料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焦裕禄。
彭真拍板不提“阶级斗争”
没有穆青的那篇名文,就没有焦裕禄的身后哀荣与争议。《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是怎样出炉的?
1965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去西安时路过郑州,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向他汇报工作时说,在河南东部灾区,干部群众抗灾自救的事情很多,也很感人。穆青以前辈的口吻交代周原,要到灾区去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要求周原在10天内找到一个好的采访对象。
周原于是在河南各地寻找满足这种宣传需求的理想人物。在当时的重灾区兰考,兰考县委新闻秘书刘俊生向他介绍了刚刚病逝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县委副书记张钦礼也给他讲了18个小时的焦裕禄,“周原记了一天一夜,也哭了一天一夜。”他把穆青和另一位同事冯健带到兰考。
焦裕禄的事迹,把穆青感动得哭了。“记者们哭得中午饭都吃不进去,下午继续听的时候,伤心得连钢笔也捏不住了,第二天上午接着谈,记者们哭得受不了,被迫休会。”后来,穆青将1.2万字初稿带回北京亲自修改,然后将报道由周原带到兰考核实。
讨论稿子时,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不写灾荒?焦裕禄上任的时候,正是兰考灾难最严重的时候,县里的4个火车站,天天挤满了外出逃荒要饭的灾民,这都是事实!穆青思忖良久,决定:“写!”
第二个棘手问题,写不写阶级斗争?这又是一个犯忌的问题。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写阶级斗争,风险很大。但是穆青想,兰考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饿死人还是靠双手改造环境,确实没有搞阶级斗争。没有的东西怎能乱写?穆青终于作出决定:“兰考没有阶级斗争,我们不写!”
《穆青传》里这样记叙:“稿子最后决定要发的时候,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是否能如实地反映兰考的灾荒,实事求是地对待所谓阶级斗争等敏感问题,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感觉难以定夺。于是他带着穆青找到当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彭真同志,陈述了他们的观点。彭真当场拍板:“发!”
“当时绝对是个大帅哥”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焦裕禄是一个只会忘我工作、只知道拼命硬干的铁人。然而,在焦裕禄女儿焦守云的记忆里,焦裕禄生动活泼、多才多艺,“也是热爱生活的人”。
焦裕禄会唱歌,演过歌剧,二胡也拉得好,生活很有情趣。南下途中党组织分配焦裕禄搞宣传,他既当演员又当演奏员,在武松打虎的山东阳谷,部队演出歌剧《血泪仇》,他把主角王东才演得声情并茂,方圆十几里观看的老百姓哭声一片。后来尉氏土改时,焦裕禄的住室里经常传出优美的二胡声。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就是循着《二泉映月》和《苏武牧羊》的胡琴声接近了焦裕禄,了解了焦裕禄。结婚以后,焦裕禄还教她识乐谱,弹中山琴。
“爸爸篮球也打得很好,打中锋。他非常热爱生活,而且他的文章也写得好,据县委的通讯员讲,他经常给大家指导文章写作。”焦守云回忆,“我妈妈说,用全面发展、‘多才多艺’来衡量,我们几个孩子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爸爸。”
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期间,焦裕禄工作之余还曾陪着苏联专家下过舞池。苏联专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个曾被讥为“牵牛尾巴的也想搞工业”的“土老帽儿”,跳起舞来却风度翩翩,引来苏联人一连串的叫好声。
年轻人对焦裕禄的认识更多来自李雪健演的电影《焦裕禄》。电影中,焦裕禄胡子拉碴,衣服又脏又破。徐俊雅看过后直言:“他人可潇洒了,比李雪健演的那个好看多了。”事实上,焦裕禄身高176厘米,气宇轩昂,电视连续剧《焦裕禄》的编剧何香久评价说,焦裕禄“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大帅哥”。
关于电影里焦裕禄那些“土得掉渣”的经典镜头,焦守云说:“我妈妈看了以后,说:‘我怎么会把你爸爸打扮成那个样子呀!衣服又脏又破。他常常去省里开会,有时也去北京开会,穿得干干净净也是尊重别人。’这个意见转达给剧组,就又给李雪健做了一套呢子衣服。原来在电影里那件破衣服真像个叫花子,影片太多地表现了我爸爸艰苦奋斗的一面。”
兰考人依旧怀念他
47岁的张继焦是焦裕禄救活的孩子。他当时才1岁多,因为病重,家人准备放弃。焦裕禄到葡萄架村调查研究时发现了这个孩子,让人送到县医院治疗。焦裕禄死后,他就改名为张继焦,一直照顾焦裕禄的老伴徐俊雅,被认为养子。近年来,张继焦到焦裕禄纪念馆任副馆长,为公众讲解焦裕禄事迹。
记者:最近,焦裕禄的外孙余音参加“红歌(革命歌曲)会”选秀引起争议,对此你有何看法?
张继焦:这是好事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后辈不能忘记他们,应该歌颂他们。
记者:现在来焦裕禄纪念园参观的游客有多少?
张继焦:最近几年,每年来焦园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尤其逢一些重大活动时,参观人数会“井喷”。今年从3月至今,焦园共接待了8000个单位,近40万游客,河北、山东、湖北、山西这些周边省份的游客分外多。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首批国家二、三级博物馆,焦裕禄纪念馆榜上有名,荣膺国家三级博物馆纪念馆。
记者:兰考人对焦裕禄的评价还和当年一样吗?
张继焦:河南对焦裕禄的纪念活动,每5年一小庆,每10年一大庆。
这些年来,兰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3000元。兰考人民利用焦裕禄留下的泡桐资源搞起了民族乐器,占据全国三成市场,年产值2亿元,有些还出口到国外,创造了大量外汇。人们忘不了焦裕禄作出的贡献,每次开展纪念活动时,兰考老百姓都会自发前来参加。他们对焦裕禄的感情依然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