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段友情的死亡
大学时代结交的一位女性好友,近日断交。
事出有因。
前些时候,一位共同的老师病逝。我写了怀念文章,请她转发到班群。
她的回应我不惊讶。早有预料。
她说,“转发到班群,没有困难。问题是你要转发到班群,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意思?天哪,“什么意思?”多好的问题!
什么意思?能有什么意思呀?难道是不甘寂寞,高调亮相?显摆自己,推销文章?故意与同学们为敌?奇怪。
我说,“刘老师是大家的老师,转给同学们一起寄托哀思。”
她显然是看了我的文章,对里面的一处细节提出质疑。
她说,“任城学院,与同学们有什么关系呢?”
唉,读书在小城,与老师同学们感情甚笃。只是当年入考,极不理想。总梦想能在更具知名度的学校念书。但是,既然已经毕业多年,自然不再纠结于学校的名气。只是,在所写的文章里不愿直接提及学校名字,一来心虚,一来避免暴露太多个人信息。
用个代称,都不行啊!被她拿来连讽带刺。不是吹毛求疵,是什么?
问我“什么意思”,她认为我是什么意思呢?
是结束这个关系的时候了。
当我轻轻按下红色删除键,一阵轻松。
几年以前,在电子邮件里,我一厢情愿地说,“咱们是一生的朋友。”
看来,一生的朋友,不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的。
当去年退群事件发生,她直截了当说,“你不觉得我们已经越走越远了吗?”就该结束了。
可是,我念旧情。又没什么现实利益的矛盾冲突,又不是什么宿敌(我在世上无敌)。隔着太平洋的友情,即便有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差距,何必搞到决断呢?保持个好好好是是是的关系,又何妨?
微信上这个关注,是共同的Y姓闺蜜发给我,我主动加注的她。似乎她始终被动,就像去年我在班群出来之后,和她沟通时说的,“我一直贴乎你,你一直躲着我。”对我这种观感,她似乎认可。
这样一种极其不自然的同学关系,还有什么存活的必要吗?
想起我回国,有一次约好在某个路段见面。当我从车里下来,她第一眼看到我的眼神。是审视,是挑剔,是检验,是打量。只一秒钟,我就懂了。那眼神,像极了我婆婆第一次来探亲时候,进屋扫视我的衣服架子的感觉。
其实我回国通常低调,穿衣打扮不出格,避免给女性朋友压力。
她太要强。我一直佩服她在事业上的追求。以她出色的能力,在那个小地方,也算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了,大可不必为我这么一个漂洋过海的小姐妹而心有芥蒂。我哪里比得过她成功啊。况且与旧同学朋友交往,掺上攀比,是不是就流于世俗了呢?
可似乎她很在意我的存在。老同学问到她,要我的博客地址,联络方式,有意无意地回避,从不给出。曾说,“谁能比得过你呀,快乐地写作!”可见我的快乐,她是不快乐的。我的写作,她也是介意的。攀比,驻足在她内心深处。
真正的朋友,应该为朋友的快乐而快乐。就这么个顺水人情,都不肯做。说明友情的基础已经岌岌可危。
友情,要有最起码的友善。善意荡然无存,谈什么友情?
友情,要有基本的理解。以有色眼镜看待对方,以挑剔的眼神审判,拒人于千里之外,何谈友情?
友情,还需要必要的包容。当差异出现,借此大作文章,那不是包容。没有包容,谈什么友情?
一次国内师生聚会,做了光盘。她捎带给我,说,“为什么我说想了一下,才给你看。就是因为你疏远了。”
一个从内心里,早已把你删除了的人,早已主观将你归为另类的人,即使你使劲儿表白自己的感情,即使强留在链接上,又有什么意义?
世界上没有永远。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她一定也倍感轻松吧?
刚好看到高中同学转发的帖子,说,这把年纪了,要和感觉不累的人来往。对极了!
要是互相松绑,轻松了双方,岂不是乐事一桩?
特此写文祝贺!祝贺解脱。
另,今天严寒,恰好穿了发小建华帮我手织的厚毛衣。纯毛的质地,一针一线细细编织成。每年最冷的日子,拿出来穿上,温暖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心灵。
这才是世上真友情!她惦记我的冷暖,为我的悲喜而悲喜,为我的幸福而幸福。宽厚和善,从不嫉妒。
感谢世上的真友情!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