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的爸爸
在孩子们眼里,爸爸像哥儿们、姐儿们。能爬到背上,也能骑在肩上;可以一起玩,可以一起闹,还可以吵架。爸爸最好糊弄,妈妈那里说”No“,通不过的事情,到爸爸这儿可能就“Yes”,混过去了。
妹妹很小的时候晕车厉害,每逢出远门开长途,都是爸爸一个人辛苦做司机,没人换。因为妹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吐,妈妈得时刻准备着处理”紧急情况“。姐姐一直坐副驾驶位子,帮爸爸看地图,自己听音乐。父女俩儿常常有冲突,闹矛盾,为听什么音乐吵嘴。姐姐带了一堆CD,要听现代的,流行的;爸爸也有自己喜欢的曲子,要听民族的,古典的;两人相互贬低对方欣赏的音乐,谁也不让。
那些年孩子爸爸工作之余乐于忙活他的音乐爱好。在渥太华一直参加、组织合唱队器乐队,还担任了其中一届的艺术团长,人称老L。好几年间,他每周风雪(雨)无阻带着小妹妹到合唱团唱歌。大人们练歌,孩子们在旁边跑着,跳着,玩着; 听熟了不少民歌、民曲。像五哥放羊,牧童短笛,采茶舞曲,茉莉花,赶牲灵…… 即使后来丢工作的那段日子也是如此,问他怎么还有心情? 他说:“ 当然了,音乐带来好心情,你看谁皱着眉头唱歌?“
老L是个简单的人。在他心里,除了热爱的软件程序,很有兴致地解决难题,就是钢琴、手风琴、器乐演奏、合唱了!追根寻源,跟他的父亲教过他一年钢琴有关吧,老人家是土八路,延安鲁艺第三期的学员,曾是冼星海的学生。按老L姐姐们的说法: “小时侯爸爸把钢琴锁起来,只让弟弟学。不教我们女孩子,三姐为了练琴把钢琴锁都给掰坏了”。
要说父亲只教了老L一年钢琴,按现在孩子们学一年钢琴的水平,其实只是非常初级的。后来文革家里的钢琴没有了,他找了个手风琴摸索着拉,就是凭着一点点钢琴基础自学。我想他最最受益的是大学四年半参加学校手风琴队,有专业的音乐老师指导,学到不少,练了不少。这就是所谓:痴迷、爱好就能坚持不懈吧。现在家里还有他的很多手风琴譜,钢琴譜。当年乘火车去布达佩斯,路过莫斯科老L还买了个小巴扬(键钮式手风琴),一直玩。以前在清华,后来在渥太华演出时常常给独唱伴奏,这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
老L还是个怕麻烦的人。家里其他的事情他都不管,但姐姐妹妹学琴从买钢琴,找老师都是他主动承担的事。他自己也边学边管,挺严格的。平时孩子们不怕他,练起琴来还真有些怵。妹妹说,不知道爸爸什麽时候是真生气?什麽时候是假生气? 孩子们的水平很快超过了他,他也很虚心向孩子们学。看到孩子们不爱练琴,他打心眼儿里不明白:“你们为什麽不爱弹? 我小时候那么想弹都没有琴呢!以后退休了我一定要找个老师好好学钢琴”。他嫌老师不纠正姐姐的钢琴指法,居然和那个法裔钢琴女老师较劲,争论。这人轴吧? 也是为孩子们学钢琴,他专门去找渥太华最严格的钢琴老师。孩子们的考级,比赛拿了好成绩,他比谁都高兴。
孩子们都知道,一说到音乐,一说到练琴,爸爸就变成个“较真的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