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伟 |《文人生意经》
三十年代,最有钱的行当是纸媒体,人称纸老虎。《申报》《新闻报》,报销量达十万份之上,广告蜂拥而至轧闹忙,印报纸好比印钞票,《申报》的老板史良才成为上海地方协会会长,成为上海门面人物。商务印书馆成为中国人唯一超越日本同行业的大企业,但提供子弹的文人都很穷,也有例外。
他用英语写了《生活的艺术》,雄踞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长达52周,受到美国总统盛赞。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文明古国,衰弱到任人宰割,美国人对此充满好奇,用英文写出中国人的生活趣味,自然引起轰动。
后来一发不可收,用英语创作了《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介绍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吾国吾民》,也是用英语写作,包括后来《苏东坡传》,原版也是英文。
鲁迅“劝他译些英国文学名作,以他的英文程度,不但译本于今有用,在将来恐怕也有用的。他回我的信是说,这些事等他老了再说”。老了再说,这是委婉的推辞。
林语堂为什么不肯翻译英国名著呢?相比英语写作,汉译者是文坛的“小三”,阿二背末梢,吃力不讨好。以上写的四部书,拿的是美国的高版税,又是美金,币值远高于法币。打字速度又快,效率更高。在英语世界获得赞誉后,再翻译成中文,一鸡二吃,挟西洋畅销之余威,与中国出版社谈稿酬有溢价的能力。这就是林语堂为什么不肯汉译英国名著的原因。
这个路径,名利双收。相比鲁迅的书生气,林语堂就老谋深算了。
林语堂提倡幽默,但文字一点也不幽默,也不干净,却爆得大名,获得财富,置地造屋,因为在崇洋媚外的时代,他发现了自我优势,找到杠杆借力支点,然后轻轻撬动,吊出一桶桶财富。
1927年前后,一般工人月薪十二元,一斤大米才0.66月(8元一石120斤,可以一家四口的食量)37年抗战前,一个国立大学的教授月薪二百至三百元。林语堂在中央研究院有几百元津贴。但林语堂每月最大的稳定收益:《开明英文读本》。有多少呢?看看丰子恺的回忆道:他曾为《开明英文读本》画了一些插图,“真出意外”,他说“画时虽也讲过抽版税百分之零点几,实在并不想到竟会得到很大的数目”,他在故乡石门所造的缘缘堂费用就用的这笔版税。林语堂是作者,版税总在15左右吧。
但最大的收入可能是英文作品在美国的一版再版的版税,可以支持他到美国去写《吾国吾民》,住在公寓里不必在唐人街洗碗。他靠着英语娴熟的特长,在当时是稀缺产品,他又会写文章,如虎添翼,形成独具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巨大利益。
梁实秋也是靠他《远东英汉大字典》优裕养老,听说《远东》一涨价,台湾坊间就传说:新夫人(著名影星韩菁清)又缺钱了。
陶亢德在《陶庵回想录》里说,一位给《论语》投稿的作者孟斯根,从杭州来拜见编辑陶亢德,想去见见老板林语堂,不久林语堂问陶亢德:“孟斯根这个人是不是有神经病?”因为他要翻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将耗竭终身精力,也未必讨好。靠这个在今天评职称可以,赚钱则事倍功半。
写到此,忽然想到画家齐白石,他自我评价:我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名满天下足以谋生的,却是垫底的画,这是齐白石的营销手段,用画来抬高他的诗、篆刻、书法,也可见齐白石心中还是以文人自诩。
君子耻言利,但在他客厅里,长期挂着1920年写的一张告白:“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有人求画,尾数是5,企图四舍五入,赚个小便宜,齐白石笔下,几只活虾杂拌一个死虾,求画者疑问,齐白石说:尾数减半,只能是死虾。照此原则,仕女画就有可能是独眼龙。
齐白石非常有远见,趁着年轻眼力好,闲着的时候,画了许多毛茸茸的虫草,一叠叠堆在书橱上,倘若到了戴老花眼的晚年,就无法画出这些“茸”了。到了晚年名气更大,润格费更高,它拿出毛茸茸的毛胚,添上几笔,叠石为岸柳树晓月,虫草还原于有氧环境中,活了!卖出的却是晚年名满天下的溢价,等同银行复利高利贷。
陈存仁是旧上海的名中医,尤其伤寒,手到病除。诊余笔耕不辍,其中两本名著:《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老上海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满目烟云,磬咳足音,粒粒可闻。不仅畅销,而且常销至今,一版再版。80年代电视剧《上海摊》片头:顾问陈存仁,其实未经作者同意,企图盗名欺世,以增加收视率。1948年作者从上海到香港开辟事业新码头,新来乍到,没有知名度,就在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星岛晚报》开设专栏:津津有味谭。每天一篇,不要稿费,但必须固定版面与位置,一年365天,天天写吃:在汤菜中加些中药,倡导新理念:食补,深受讲究美食的粤籍人士的欢迎,诊所生意迅即打开。
我敬佩这些文人,不利用他人平台干私活、搭积木、不龌龊。而是运用一技之长,以杠杆原理,借力发力,获得财富,捍卫自己,小处“不媚”,大处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乱世中干净做人。财富保护了尊严,尊严则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2022年12月19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