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不太平的世界里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太平过,只是现在更加不太平而已。
瘟疫的天空下,人类使尽了招数,但病毒笑嘻嘻地仍然不肯离去。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是多么的渺小,那些威武、那些了不起,那些骄傲和自豪,在小小的病毒面前显得也是很无助的了。
全球的疫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灭掉了6百多万人,美国98万多人。有时候看看着数字就觉得是不是自己看错了,数的对不对?然而是真的,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病毒一日不灭,这人类的灾难就一直存在。与病毒共生存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然呢?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居家隔离,戴口罩外出,打疫苗,甚至试图群体免疫。然而,效果都不理想,现在看上去重症和死亡人数下降了,也是因为病毒变异后的毒性弱了,虽然传染性强了。
各种招数,到底哪个是真正有效的,谁也不清楚,只能是尽人类之能事,想象是什么东西的效果就是吧。
现在人们在一针接一针地打着疫苗,刚刚经历疫情爆发的上海,正在施行着绝对隔离的政策。这种方法一直是国内抗疫情的首选,很多人都反对,包括那些生活在上海的人们。
但是,人口密度太大,老人儿童没有打疫苗的太多,加上环境、居住条件的不允许,这种方法也是不得已的。
试想这样的政策下,先不说大家的怨言,就是对经济的直接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昨天跟北京一个做国际贸易生意的朋友聊天,她说,运输已经收基本停了,停在了哪里根本不知道,所以,出口进口都没了消息。
这是她自己的生意,整个的国家的各种生意呢?并不是上海停摆了只影响上海。所以,国家还是心里清楚的,大的损失肯定要大很多,这不是你疫情过去了,一切就能恢复到从前了。
就算我们生活的美国,现在等于完全开放了,绝大多数人是不戴口罩了,连Costco的收款地方的大挡板都拿掉了。让人感觉似乎疫情没了,我们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了。
而实际上呢,昨天看报道,这两周的确诊病例增加了60%多,我们虽然没有感觉到,但专家的提醒还是在那儿的。
因为疫情,因为救急时印钱的措施,现在物价涨到大家都觉得贵的程度了,而且还在上涨。油价、修车、买车都很贵,而且很多东西变得稀缺,汽车配件难买、买新车的等待时间非常长,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当你遇到了就是大问题。
这些问题即便疫情消去,是不是能很快解决,这个世界什么时候能恢复到19年之前的样子,谁能说得准?
这就是现状。
国内的现状更令人担忧,上海的人们都被关在家里,而且说不让你出门,你有天大的事儿都不行。
刚刚看到一个悲剧,一个55岁的爸爸,独居。本来有高血压、心脏病,关在家里期间心脏突然觉得不舒服,给女儿打电话,女儿给120打电话,说前边排了400人,给警察打电话,警察说可以用私家车拉着父亲去医院,于是女儿联系医院,都联系好了,小区不许她出门,警察打电话也不行。最后父亲不幸去世。
关到家里的人,尤其是独居的老年人,心理和身体都会多少有影响的,没有病还好,有基础病的就容易犯病,而人多,资源不够这是现实。尤其很多医院这时候还选择关门,不接诊普通病人,能不出事儿吗?
对于疫情,防护重于其它,看央视新闻大白到家门口,开门的老人居然笑迎大白而不戴口罩。
很多人觉得对方全副武装,我就安全了,不能这样想,对方的全副武装不是为你,而是为他们自己,你自己的防护才是为自己。怎么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知道呢。
很多人因为频繁检测不幸变阳。那种被关在家里,像我96岁的姨和她女儿,被关在家里也没有人来,天天测有没有必要?她们怎么会被传染呢,哪儿都不去,哪儿都去不了,为啥还要她们天天查。
每天大家聚集一次两次的,这是不是容易互相传染?那些跑来跑去的人当中有没有带病毒的人呢?
人太多,有些人海战术就得改变,这是需要隔离的,需要拉开距离的活儿。
艾玛,看着就着急。
着急也没有用,全世界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的,而且一切不都还在继续吗?
国内也一样,慢慢都会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最好的防疫方法的。需要时间,当然也需要代价,这是正常的。
管理能力不是一日之功,不具备能力的人太多,说破了天也没有用,我们都是远在天边的人,隔岸相望总有自以为是的成分。还是让我们祈祷吧,为上海的百姓们,为国内的我们的亲人们!
也为我们自己祈祷,希望疫情早点过去,让我们恢复正常生活。
顺便记录一下,昨天跟北京朋友聊天,她妈妈80多岁,快90岁了,原本已经老年痴呆,都离不开人了,她一家非常辛苦照顾着老妈,老妈有时候还半夜起来做饭什么的。
每次我们联系,我都会问问她妈妈的情况,昨天我又问起她妈妈的情况,我先关心她妈妈是不是打过疫苗,她说每次她打都给她妈妈也打,她们都打了第三针了。
而她妈妈最近老年痴呆好像好了很多,自己可以推着轮椅出去走走,自己回来,在家的时候也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观。
原来是要家里人天天推她出去的。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难道疫苗还能改善脑病?值得研究。我想,也许家人天天在家的时候多,陪伴是不是也有关系。可是,原来她妈妈也一直都跟他们家人在一起,没有家里没有人的时候呀。
这医学能研究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记得曾经我们学院一个研究生,去英国学习期间因为错加了一滴什么试剂,弄出了一个发明,多在英国呆了好几年,搞这项研究。
所以,你真想研究的不一定能成功,而意外的发现总是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