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法学院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之所以是个问题,是因为太多的人在去之前没有搞清楚自己会不会喜欢从法学院出来以后的工作。对律师这一行的统计不少,有的表明每一届法学院毕业生就业数年后就有百分之多少干别的去了,有的说律师整体中有2/3对从事的行业不满意,还有说做律师的最终有超过50%转了行。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人总结了几大原因:
- 大多数律师工作很辛苦。他们要对付苛刻的客户,要妥善安排数量繁多的庭审期限,要应付同事之间因为工作量大造成的各种棘手的矛盾,最后能留给自己的时间空间太小。今天错过晚餐,明天错过假期,日积月累,当律师能挣到的钱就不再显得物有所值了。
我的一个邻居是律师,是他们律所的合伙人。每次他开车经过我家,如果看到我,就会嘟嘟喇叭。 他总是早出晚归,周末也经常要加班加点。几年前,他律所的一些人大概不满意所里的分成,拉出去自己干,我看他好像伍子胥似的,头发都急白了。如今是疫病时期,好多法庭的事在网上进行,他得以在家工作,所以我有时会在他家前面看到他。70多的人了,还没有退休,腰都有点儿直不起来了。我就问我家领导,你说他这样值得吗?
- 工作压力大。对律师而言,胜败往往牵连重大,要么关涉客户清白,要么决定巨量财产的得损,输掉案子的阴影在心里去不掉,脱不开,真会搞的人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甚至会搞得人脑子都不清楚了。
话说数年前有个事,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告一个客户,说客户多征收了他们很大一笔钱。律师自然帮客户据理力争。但是最终客户担心这个事传播出去,别的保险公司也来找麻烦,就授权律师谈判妥协。案子的主管律师是部门的头。他觉得己方有理,挺不情愿妥协,可又不得不按客户的意愿办,一天到晚苦着个脸。 双方反复谈判后说定一个方案,这主管律师需要向上级呈递一份备忘录,请求上级批准妥协方案。那天临下班了他才把刚刚写好的备忘录让驻部门专家律师帮着看看,专家律师只好晚上加班给他看啊,一看不得了,因为他心里不情愿妥协,文字中就带出来了,通篇都在指责对方立场不合理,根本看不出支持妥协方案的意思。专家律师只能给他改啊,改得满篇都是红色,最后专家律师就和部门的头说:你要是想让上级批准妥协方案,我建议这个备忘录就按我改的交上去。
- 争吵不断。律师总是在针锋相对,似乎群狼环伺的环境中办案子。争吵涉及案例,法律条文,事实,陪审团构成,各种程序期限等等。想去法学院的人可以自问,生活在没问没了的争吵之中,我会幸福吗?
这个真的没办法,即便是朋友,在案子里对上了,那也是要认认真真去努力把那个朋友打败的。打来打去,还能剩多少友谊? 不过感觉上美国人应该比中国人更能够对付这个现实,中国人至少明面上推崇为朋友两肋插刀,美国人真的是朋友之交淡如水。所以美国人很多能法庭上针锋相对,法庭外又一起去打高尔夫去了。另外呢,有的人似乎就是为斗争而生的,譬如不是有人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吗? 这种斗士天生就是去法学院的料。
不过只知道斗斗斗的在现实中也不见得是赢家,秉性上能容许妥协之道很重要。 法院立案后有预审,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促成各方妥协,妥协不成才纳入庭审行列。认识个律师,总觉得自己占理,他手里太多的案子都妥协不成,最后只能趁他休假的时候派别人去参加突击预审,达成妥协。你说到了考虑律师升级的时候还轮得到他吗?
- 很多事不由自己决定。律师在工作中要讨好顾客,听命于上司,服从法庭,就像有一大堆婆婆的小媳妇,似乎有受不完的气。有这么句话:法官让你跳,别问为什么,就问跳多高。
这个不言自明。需要说的是,媳妇也可以熬成婆哈。且不说小律师能熬成合伙人,这当律师的有不少在政治上很活跃,等自己的政治圈培养得够强了,很有些人就鲤鱼跳龙门了。法官们绝大多数以前都是律师。还有那些政府官员,参议员,众议员……
- 工作无聊。 如果你是想着电影中表现得那些法庭上唇枪舌剑,最后大胜而归的剧情决定进法学院的,那你八成要失望了。现实是大量法律工作非常无聊,大多都是书面工作,繁琐的研究和审阅。能走到庭审那一步的案子比例很低,有不少律师从来都没有参与过正式庭审,更别说去上诉法院,最高法院辩论了。
举个例子,大公司顾客会有无数的合同要律师审查,所谓审查,往往就是对照工作手册等等把合同逐条检看,这种事确实很枯燥,不过还是有人宁愿干这个,因为压力小,争吵少啊。 另外认识一个盲人律师,去不了法庭,就干这个,不过他有个帮他念合同的助手。 去法庭上唇枪舌剑听着痛快,那过程中的哪一步不需要事前小心翼翼地精心准备啊? 走错一步,说不定就输了。就说那个取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到处是陷阱,无处不险境。 太多的人从学校毕业时兴高采烈:总算不需要再考试了哦。可是走上律师这条路,就很像接受了时时刻刻都要被考试的命运一样,陪审团,法官,对方律师,自己的客户,那么多人盯着你呢,最终的决定就是你的考试成绩。 不过就像学生中有特别能考试的人一样,律师中也有那种智勇双全的。 去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辩论是个大学问。认识的一个律师,专门替人家的案子做上诉阶段的事,那个是真本事。
随便写了这些,没啥指导意义,只是想说,是否适合法学院真是因人而异,太多的因素,包括人的秉性脾气,都能决定律师这条路能不能走顺。如果申请法学院之前能到律所法院这类地方实习一下应该有益。去帮着做点儿研究,去旁听几场庭审,去观摩几场取证,也许就能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基础。认识一个Emory的本科生,考法学院前到一个州的司法部的反歧视部门实习,说是颇有收获,坚定了去法学院的决心,后来她果然成功考进S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