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啊,日本(十七)和敬清寂
日本啊,日本(十七)和敬清寂
大略说了说日本茶道的实践。
当然,或许日本茶道还可以再精简一些——并非程序越复杂,越折腾人越好。千利休的后人,未必就明白千利休,虽然他们继承了千利休的表面功夫,并将之发扬光大。
至于千利休的内在功夫,那是灵光独耀,千圣不传。
按照初祖达摩的说法,他们得了千利休的皮毛,有没有人得他的骨,不得而知。
所以说,现在的日本茶道,有没有道,是不是走在正确的路上,不是看表象的,这些基本功只是道的载体,内在如何,还需细细考量——盐水糖水,都是透明的一杯水,至于内在么。。。
但是,没有这个基本功,只有口头禅的,那是纯忽悠了。
定能生慧。
没有定,就不能生慧,要生慧,先修定。
没有定水滋润,只能是干慧。
至于定是不是一定生慧,那肯定是不一定。
大通至圣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能成佛道。
这就是禅宗的道场了。
来说说日本茶道的理论。
接触过日本茶道的,都知道那四个字:和敬清寂。
这个四字真言,是千利休确定的,此后几百年,没有人再有办法改动。
我看到国内有人试过,但是看来看去,还是这四个字最好,改动并不成功,也就没有流传开。
其实,最初拟定四字真言的,是村田珠光,他原来的四个字是“谨敬清寂”。
一字之差,虽然不能说是云泥之别,但确是拔高了一截。
谨与敬,还是太接近了。
当初我琢磨着四个字的时候,专门搜了搜,看看大家对和敬清寂的解释,不由得哑然失笑。
尤其是很多很年轻的年轻人在强加解释——当然我不是贬低年轻人,谁不是从年轻人过来的呢?
但是,“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那些年轻人一开口,我们就知道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按照字面意思在解释,有些人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有些人则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过在寻他舌头路”。
千利休总结了四个字,然后千古不易。
如果随便一个人就能把其中的微言大义解释清楚,千利休又何必那么麻烦。
千利休既然把自己一生悬命的茶道用四个字来概括,自然是因为这四个字足够了。
这四个字自然是微言大义,有足够多的内涵。
其实,这些人也许是对修行缺乏了解,也许是对日本茶道的历史脉络缺乏了解,所以只能靠猜。
他们忘了,日本茶道,不管后来怎么千变万化,都是源于中国禅宗。
茶,是唐朝去中国的和尚带回去的。
而禅茶一味,最早是由日本去中国的禅僧从宋朝带回去的。
研究日本茶道,不能忘了中国文化与禅宗的根。
由此入手,就很容易抓住关键了。
我不去解释这四个字的意思,只说说四个字的来路。
只是解释字面意思,那就难免把千利休的摩尼宝珠当成了泥球了。
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微言大义嘛,是要慢慢悟的。
和,自然是大和民族的和,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根,也是对日本文化主体的确认。
敬,是概括了中国的儒家文化。敬天敬地敬父母,敬大人之言。
清,是概括了中国的道家文化。清静无为。
寂,是概括了佛家文化。寂灭灭矣,寂灭为乐,讲的是涅槃。
这四个字,其实既展示了千利休的学问,也凸显了千利休的野心。
——他是想用茶道这个筐,把宇宙人生,都装进来。
很不幸,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