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寺——没有香火和铜臭的去处
大钟寺——没有香火和铜臭的去处
廖康
三十年前游山玩水时,我是逢庙必进,有时也跪拜。但不是请愿祈祷,而是借机休息一下。如今,中国大多数寺庙都弥漫着香火和铜臭。游客们乌秧成群、拥挤朝拜、烧香磕头。平日节俭的同胞,此时也大把塞钱,毫不吝惜,一心只盼那些泥塑的偶像能够赐福回报。更有求子的,开光的,问前程的……肥了花和尚和假道士的腰包。
北京大钟寺就在我家附近,但几十年来,我竟然从来没有去过。据说早已破败了,文革中又不开放。等到85年修缮好了,还没来得及参观,我就出了国。每次回来,时间有限,总有更吸引人的去处,就把它忽略了。今年,父亲九十了。远处不便去,我们才想到大钟寺。我怕人多,特意避开周末和假日。没想到大钟寺这么清静,这天上午,游客还不到十人。寺里没有香炉,没有跪拜的垫子,也没有要你广种福田的“功德箱”,甚至连个小卖部我都没见到。
寺里只有钟,大大小小的钟,各种各样的钟。除了铜钟外,还有陶钟。中国的、外国的,应有尽有,让人叹为观止。大雄宝殿里有战国的编钟,观音殿里有佛道钟铃,九亭钟园里有唐宋古钟,一侧厢殿里挂满两排大钟,都是明清的精品。镇寺之宝当然是永乐大钟,是雍正下旨铸造,原来放在万寿寺。乾隆年间,阴阳家说京城“不宜有金声”,因而把钟移到这里,存放至今。这座寺庙叫觉生寺,也是雍正下旨敕建的。因大钟的名声,让人们忘记了寺庙的本名。
大钟吊在两层天圆地方的钟楼里,据解说员讲,两百七十年来,钟楼从未需要加固。大钟重46.5吨,钟面和内壁刻满佛经。我小时候曾听说,谁要是能把那些经文读下来,大钟就会自动鸣响。我虽然不信那传说,但此时才明白,经文有23万多字,转来转去,谁也不可能读完。不知道当年工匠是怎么刻的铸模? 解说员问我,你能想象大钟是怎么运来的吗?见我迟疑,她又问,是什么季节运的。我才想到,一定是冬天,建冰道运送的。
解说员告诉我,清末以前,这座寺庙是皇帝祈雨的场所。文革前,寺庙还有几个和尚及微弱的香火。但他们不是仅靠供奉为生,也得种地。直到1984年,北京市文物局要收购大钟寺,才把和尚们安置了;转移到其它寺庙,或让他们还俗。大钟寺遂辟为古钟博物馆,所以才没有香火,不做道场。但新年时期仍举行庙会,允许来访者敲钟祈福,那时门票可不是20元,而是300元。馆内的古钟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也可以说是各地奉送的,他们能得到一纸证书,还引以为荣呢。现在,馆内有40多位工作人员,是中国唯一收藏和研究古钟的专题博物馆。说这话时,她脸上流露出一丝自豪。
2016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