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她长寿健康
Dec. 29, 2010
昨天出门,参加一位多年老友的圣诞聚会。说是老朋友,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之间的友谊,快有三十年了;二是她的年龄,今年九十五岁,名副其实的“老”朋友。
她的名字叫爱。圣诞节前,她的女儿朱迪发信来,说想在圣诞节期间,找些爱的老朋友,为她开个party。爱岁数大了,住在老年公寓里,出门很不方便,所以party就在老人公寓的会客厅里。女儿朱迪想谐调大家的时间,并询问我们是否出席。太座回信说,只要告诉我们你确定下的时间就好,一定去。至于我,太座说要是腿不舒服,就别去了,爱和朱迪能理解。但我觉得,无论如何我是应该去的:不仅是为了多年的友谊,更是为感谢她对中国留学生曾经做过的无私帮助。
80年代和90年代初,在温哥华SFU 学习的中国学生学者,大概没人不知道爱和巴伯夫妇。他们对中国同学,怀着极大的爱,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最大力量帮助。爱把能收集到的杂物,衣服,家具和生活用品,分发到学生中间。对没有汽车的人,他们还亲自运送。巴伯动手能力极强,尽管已经70多岁了,还经常帮助同学修车和日常小修小补。每年圣诞节和中国春节,他们总要在自己家为学生开party,使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享受到家庭和节日的温暖。他们所做的一切,没有任何商业和个人获利的因素,也没有宗教背景,完全是发自内心对中国,对中国人民的热爱;是想为依然贫穷的中国学生做些实事和好事。可惜的是,众多受过帮助的学生,毕业后身居各地;继续和他们联系的,只有很少的人了。
70年代和80年代,他们夫妇曾经7次访问中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认识了我哥哥的一个朋友,近而认识了我家。在我刚到美国读书时,他们还访问过仍在北京的父母和太座。移民到加拿大后,我们首先去拜访了老夫妇;等太座生小儿子时,爱第一个赶到医院照料,还带来了很多小孩的衣物。我们在一起,庆祝了他们夫妇80,90的寿辰;庆贺了他们的50金婚,60钻石婚。当然,我们也参加了巴伯的葬礼,向爱送上了我们的哀思。。。。
昨天的聚会上,我们也见到另外一个朋友,一个“年青”的朋友秋。秋当年是青年民乐表演家,来温哥华演出。89年的腥风血雨过后,秋不敢回到令她恐惧的政治环境,躲藏在温哥华的一个地方。一个偶然的机会,知情人向爱和巴伯叙述了秋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困境。他们当即做了决定,接秋到他们家免费居住。接下的三年中,他们夫妇教秋英文,教秋加拿大的生活知识,鼓舞秋继续在自己的专业上深化。他们待秋象亲生女儿,使秋衣食无愁地渡过了本该是最困苦的岁月。
爱和巴伯来自阿伯他省的乡村,工薪生活了一辈子,生活极为节俭。每次为他们开Party,朋友们总拿他们节俭的生活方式做玩笑的素材。可他们却无偿地承担了养育一个素不相识生人的责任。更感人的是,他们并不要求秋去打工谋生,而是要她上学,学英文,练琴,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二十多年来,秋从未放下自己的专业,成立了自己的乐团,走遍加拿大:演出,示范,交流;为中国民乐在加拿大的普及和推广,做了重要贡献。这成就的清泉,当然是秋不懈的努力追求所致;但源头,正是老夫妇的“滴水”之恩。
让我敬佩老人家的,还不仅是他们对中国学生无私的帮助。爱和巴伯热爱中国,致力于中加之间人民的交流;所以,他们才不辞劳苦地访问中国七次之多。中国官方曾把他们列为“加中友好人士”;国庆节时,也邀请他们出席庆祝晚会。让我更敬重他们的是,89年屠城后,他们公开谴责了暴行,并同中 共官方断绝了来往。展现了他们正直高尚的品德和对中国人民的真心热爱!
聚会时,欣赏着秋弹琴,跳舞,献歌,爱流露出欣慰欢喜的笑容。我很庆幸自己参加了这个活动。毕竟,老人家已经95岁高龄了,这样的欢聚,还能有几次呢?分手时候,老人指着我的伤腿,玩笑地说,“you can’t kick ******’s ass now,”“But you can!”我说。“Because you’re still young, and always young!”
真的,真希望她永保活力,长寿健康!
昨天出门,参加一位多年老友的圣诞聚会。说是老朋友,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之间的友谊,快有三十年了;二是她的年龄,今年九十五岁,名副其实的“老”朋友。
她的名字叫爱。圣诞节前,她的女儿朱迪发信来,说想在圣诞节期间,找些爱的老朋友,为她开个party。爱岁数大了,住在老年公寓里,出门很不方便,所以party就在老人公寓的会客厅里。女儿朱迪想谐调大家的时间,并询问我们是否出席。太座回信说,只要告诉我们你确定下的时间就好,一定去。至于我,太座说要是腿不舒服,就别去了,爱和朱迪能理解。但我觉得,无论如何我是应该去的:不仅是为了多年的友谊,更是为感谢她对中国留学生曾经做过的无私帮助。
80年代和90年代初,在温哥华SFU 学习的中国学生学者,大概没人不知道爱和巴伯夫妇。他们对中国同学,怀着极大的爱,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最大力量帮助。爱把能收集到的杂物,衣服,家具和生活用品,分发到学生中间。对没有汽车的人,他们还亲自运送。巴伯动手能力极强,尽管已经70多岁了,还经常帮助同学修车和日常小修小补。每年圣诞节和中国春节,他们总要在自己家为学生开party,使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享受到家庭和节日的温暖。他们所做的一切,没有任何商业和个人获利的因素,也没有宗教背景,完全是发自内心对中国,对中国人民的热爱;是想为依然贫穷的中国学生做些实事和好事。可惜的是,众多受过帮助的学生,毕业后身居各地;继续和他们联系的,只有很少的人了。
70年代和80年代,他们夫妇曾经7次访问中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认识了我哥哥的一个朋友,近而认识了我家。在我刚到美国读书时,他们还访问过仍在北京的父母和太座。移民到加拿大后,我们首先去拜访了老夫妇;等太座生小儿子时,爱第一个赶到医院照料,还带来了很多小孩的衣物。我们在一起,庆祝了他们夫妇80,90的寿辰;庆贺了他们的50金婚,60钻石婚。当然,我们也参加了巴伯的葬礼,向爱送上了我们的哀思。。。。
昨天的聚会上,我们也见到另外一个朋友,一个“年青”的朋友秋。秋当年是青年民乐表演家,来温哥华演出。89年的腥风血雨过后,秋不敢回到令她恐惧的政治环境,躲藏在温哥华的一个地方。一个偶然的机会,知情人向爱和巴伯叙述了秋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困境。他们当即做了决定,接秋到他们家免费居住。接下的三年中,他们夫妇教秋英文,教秋加拿大的生活知识,鼓舞秋继续在自己的专业上深化。他们待秋象亲生女儿,使秋衣食无愁地渡过了本该是最困苦的岁月。
爱和巴伯来自阿伯他省的乡村,工薪生活了一辈子,生活极为节俭。每次为他们开Party,朋友们总拿他们节俭的生活方式做玩笑的素材。可他们却无偿地承担了养育一个素不相识生人的责任。更感人的是,他们并不要求秋去打工谋生,而是要她上学,学英文,练琴,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二十多年来,秋从未放下自己的专业,成立了自己的乐团,走遍加拿大:演出,示范,交流;为中国民乐在加拿大的普及和推广,做了重要贡献。这成就的清泉,当然是秋不懈的努力追求所致;但源头,正是老夫妇的“滴水”之恩。
让我敬佩老人家的,还不仅是他们对中国学生无私的帮助。爱和巴伯热爱中国,致力于中加之间人民的交流;所以,他们才不辞劳苦地访问中国七次之多。中国官方曾把他们列为“加中友好人士”;国庆节时,也邀请他们出席庆祝晚会。让我更敬重他们的是,89年屠城后,他们公开谴责了暴行,并同中 共官方断绝了来往。展现了他们正直高尚的品德和对中国人民的真心热爱!
聚会时,欣赏着秋弹琴,跳舞,献歌,爱流露出欣慰欢喜的笑容。我很庆幸自己参加了这个活动。毕竟,老人家已经95岁高龄了,这样的欢聚,还能有几次呢?分手时候,老人指着我的伤腿,玩笑地说,“you can’t kick ******’s ass now,”“But you can!”我说。“Because you’re still young, and always young!”
真的,真希望她永保活力,长寿健康!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