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被骂“篡夺家长权力”的背后:性少数究竟是不是臆想?

被骂“篡夺家长权力”的背后:性少数究竟是不是臆想?

博客

《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以下简称《第九条》)是作为1972年教育修正案的一部分而颁布的。它禁止在任何学校或任何其他接受联邦政府资助的教育项目中基于性别的歧视或利益剥夺,否则它的联邦经费就会被取消。

50年前,该法律向女性开放了教育机会,增加了女性在体育运动上的参与,并产生了其他重大影响。现在女生几乎在所有方面的表现都超过了男生。在美国,很难找到一部在实现其最初目的方面比《第九条》更成功的法律。

《第九条》归属行政部门,所以白宫对此有解释权,或称为提供指南。几乎每届政府都会给出自己的解释或指南,拜登政府也不例外。今年6月底教育部公布了拟定的修改规则。

最近这些年来,性少数群体问题已经成为一碰就炸的话题,拜登政府在《第九条》中关于这方面的新规则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强烈的反应。来自中文自媒体反对的声音,更是用了“最危险的法规将要出笼,直接危害我们子孙后代!”这样的语言。

(根据百度,性少数群体是指在性倾向、性别认同、性身份或性行为等方面上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同的群体,也就是媒体中常说的LGBTQ+群体。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跨性别、间性人等都属于性少数群体。)

是什么东西如此恐怖,居然会“直接危害我们子孙后代”?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拜登教育部对《第九条》的修改内容有哪些

拜登治下的教育部于2021年3月开始对《第九条》条例进行全面审查,并举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听证会、倾听会等各种会议。今年6月23日,在纪念该法律通过50周年的日子,拜登政府公布了拟定的新规则,扩大了“性别”的定义,使其包括“定型观念、性别特征、怀孕或相关条件、性取向和性别认同(stereotypes, sex characteristics, pregnancy or related conditions,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正式使保护变性学生成为第九章的联邦法律要求。说到底,就是维护了性少数群体的权利。

新规则还扩大了学校有义务处理和调查的事件类型,例如包括发生在校外或国外的事件,以及造成“敌对环境”的事件。

新规则还将去除川普政府对性侵等的处理方面最具争议性的规则,原来受害人必须走过现场听证和交叉询问这样的程序,现在则作为选项,而不是必须,因为拜登政府认为川普政府的规则“削弱了对性侵犯幸存者的保护,削弱了无歧视教育的承诺”。

新规则保留了川普政府规则的某些方面,强调无罪推定、公平和不偏不倚的调查,以及被告和指控者的公平权利。

现在新规则还处于公众意见反馈期,直到9月12日为止。要成为正式文件还有些时日。公众有意见可以在本月12日前在线提交给教育部,网址是:regulations.gov。

如何界定体育活动的参与是最具争议的内容之一。新规则规定,“阻止某人参加符合其性别认同的学校项目和活动会造成违反《第九条》的伤害”,但该规则没有直接触及变性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问题。教育部长米格尔·卡多纳(Miguel A. Cardona)说,“教育部认识到,学生参加男女运动队的标准正在实时演变,所以我们将单独制定一个条例来决定学校如何在坚持《第九条》的非歧视保障的同时确定资格问题。”所以,变性人参与体育比赛的细节没有包括在已经公布的新规则内

《第九条》修改条例的大致内容概括就是这些了。至于来自中文自媒体的“恐惧”,我们不妨看看细节,验证一下“魔鬼在细节”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新规则“未经国会批准”,并“篡夺家长的权力”?

下面两个截屏,分别指责新规则“未经国会批准”,“篡夺家长的权力”。

本文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第九条》归属行政部门,每届政府都会给出自己的解释或指南,奥巴马和川普政府都做过这件事。拜登政府对细则的修改也是属于解释或指南范围,不是直接修改法律,当然不需要通过国会这一关。不服的,就打官司好了,让法院裁决。

至于说“篡夺家长的权力”,我不得不说太多时候有人总喜欢赋予自己额外的权力。如果去了解一个个真实例子的话,不难发现那些反对类似照顾性少数群体利益的政策的家长,都不是自己孩子是性少数群体的家长。

不错,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但他们了解的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口口声声要维持家长权力的人,其实要维持的是对别人孩子的权力。这是不是很荒唐啊?

如果说二、三十年前还有不少家长不理解自己性少数的孩子,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几乎看不见了。更多的情况是,家长支持自己孩子的性少数性取向,却在法律或行政上遇到障碍。所以,这一次《第九条》的修改就是为这些家长和孩子扫清障碍。



新规则将危害女性的运动机会,并致使儿童追求变性?

这些年体育竞技中确实遇到变性人参加女子比赛比较占优势的情况,所以有争论。但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运动员“以性别认同而不是生理性别”参加比赛的事情。我们可曾听说过有男同性恋者要求参加女子运动比赛的事情?

上面截图中的说法纯粹是无中生有,故意制造危言耸听的效果。

至于变性人如何参与体育比赛,本文前面已经介绍过,相关条例还没有出来,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新规则鼓励以主观臆想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来取代客观的生理性别?

有一种观点是,只有出生时的生理性别才是客观的,其余的都是臆想出来的。下面截图中的言论反映的就是这样的观点。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性少数群体究竟是不是臆想的产物

这个性取向问题才是整个事情的关键。也将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探讨:动物的行为,生物界研究的发现和法院的判决。



动物的行为

很多不接受性少数群体的人往往坚持一个观点:这些人是受到环境的心理暗示才对自己的性别有疑问。换一句话说,就是臆想出来的。那么,我们一般接受动物不存在臆想这回事,对吧?那么动物中是不是也有性少数行为呢?生物学家布鲁斯·巴基尔(Bruce Bagemihl)的《生物盛宴》(Biological Exuberance)这本书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物盛宴》图文并茂,研究细致,充满了迷人的事实和对动物行为的惊人描述,被誉为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书,一本永远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看法的书。

在全世界450多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昆虫和其他动物中,各种形式的同性恋已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生物盛宴》是第一本对这一主题不仅全面描述,而且汇集了准确、易懂和客观的信息的书。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动物从事所有类型的不是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动物世界中的性和性别表达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包括同性求爱、成对结合、性生活和共同养育——甚至在没有终生异性结合的物种中出现终生同性结合的情况

该书的第一部分“一个多性、多性别的世界”,调查了动物中的同性恋、变性和非生殖性异性恋,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发现的更广泛意义,包括对人类多样性的宝贵看法。

该书的第二部分“奇妙的兽性”,介绍了科学观察家发现有同性恋或变性行为的190多个物种。每个简介都是一个或多个密切相关的鸟类或哺乳动物物种的语言和视觉“快照”,包含了支持作者那些通常是有争议的结论所需的所有文件。

该书获得多个奖项,包括“一个出版社的一周最佳图书”(A Publishers Weekly Best Book)和纽约公共图书馆1999年 “值得纪念的25本书”之一。

现在我反问一句:如果说性少数群体是自己臆想的结果,那么如何解释动物中有同性恋和变性行为呢?



生物科学领域对性别的理解还处于皮毛阶段

当人们发现性少数现象有明显的遗传迹象时,很自然地就寄望于发现某个或某几个遗传基因来解释这样的现象。遗憾的是,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

PBS对发表在《科学》上的那个对男女同性恋和非性少数者进行的研究的报道。

2019年8月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是基于对50万人的大型数据对男女同性恋和非性少数者进行的研究(即不包括双性恋、变性等),结论是,没有单一的基因负责一个人是同性恋或女同性恋。也就是说,无法根据DNA预测谁是同性恋或异性恋。而且该研究认为基因在决定性行为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只能解释人们为什么有同性关系的8%到25%。该论文的意义在于,其数据量比以往任何类似研究的规模至少大100倍。

所以,一个综合的结论是,性行为不能单纯地被生物学、心理学或生活经历中的任何一种所确定,因为人类的性吸引是由所有这些因素决定的

而在这之前的一些老鼠实验发现,人为改变老鼠的某些基因会改变老鼠的性倾向。这些研究都表明同性吸引是一种可遗传的特征。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和毒理学教授比尔·沙利文(Bill Sullivan)在The Conversation上发表标题为“不要再称其为选择:生物因素促使同性恋发生”的文章。

所以很多科学家认为,虽然没有单一的“同性恋基因”,但有大量证据表明,基于遗传和产前条件的混合,性取向的生物基础在出生前就已编入大脑。



法律专家对《第九条》的修改规则怎么说

拜登政府《第九条》修改规则预案公布后,美国著名智库之一,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布朗中心,组织法律专家进行了辩论。

不出意料,比较有争议的内容之一就是新规则对性侵投诉的处理方法。反对新规则的认为如果没有对受害人的现场听证和交叉询问,对被诉性侵的人不公平;赞成的说这样的政策给学校足够的机动性,可以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另外,新规则对性取向的广义认可和《第九条》所涵盖范围的扩大也是引发争议的内容。反对者认为这会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赞成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到所有人。

上面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反应很正常。但我觉得最能够反映出问题的实质的,可能是如何评价新规则中对性取向定义范围的扩大所表现出的不同意见。

反对新规则的说,川普政府的性定义与法院对《第九条》相关案子的判决最接近,而拜登政府的新规则偏离了最高法院对《第九条》的解释。

有意思的是,另一方居然是说新规则更符合法院的判决和解释,只是,这一方并不把目光局限于《第九条》,而是参照法院所有与性少数相关的案子,特别是与1964年《民权法案》第七条相关的案子,理由是,历史上《第九条》的案子经常会参考《民权法案》第七条。如果以这样的视角去看,那么拜登政府新规则中保护措施适用于所有形式的性别歧视,包括基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就与最高法院的先例真正是一致了。

说实话,我个人的感觉是,反对新规则的只是专门去找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案例,故意忽略其他相关案例。

事实上,有十多起联邦或州法院的由变性学生提起的受到侵犯的案件,几乎都以对变性学生的有利结果而告终。赞成新规则的法律专家还特别强调了这些判决的正面影响,说众多研究发现,当学校尊重LGBTQ+学生时,会培养出一种安全感,并改善学生的整体幸福感。



性少数群体的性行为不会产生后代就是不该被接受的理由吗?

2013年最高法院对加州8号提案(Proposition 8)的判决,可以说是保护同性合法婚姻的一个里程碑。虽然最高法院没有泛义地把同性婚姻定为符合宪法,但该判决说在允许同性婚姻的州,同性婚姻是合法的。

(加州8号提案是加州旨在禁止同性婚姻的一项投票提案和州宪法修正案,在2008年11月的加州州选举中获得通过。随后就是一系列的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

有一种说法,不会产生后代的性行为就不是“自然”的行为,就不该被视为“正常”。当初反对同性婚姻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为加州8号提案辩护时也是用的这个理由,而且几乎是唯一的理由,因为法庭一开始就排除了同性恋这个群体在任何别的方面需要被区别对待。但在两天最高法院的听证过程中,大法官们的问题,特别是提问方式很让人震惊和深思。有些问题仿佛是在讲笑话,但其中的含义却让人不得不想到更多。

关于生育问题,九位大法官中好几位是虽然结了婚却没有生育的。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的两个孩子全是领养的。这个问题可以衍生为:过了生育年龄的异性可不可以结婚?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不能生育的也有结婚的权力吗?有生育能力但不打算生育的呢?提案8的辩护律师始终无法提出让人信服的理由。其实这也说明了该提案的荒唐之处。

也因为荒唐,这个高院听证不时发生哄堂大笑。下面一段法庭上的对话就是例子。

大法官埃蕾娜·卡根(Elena Kagan)对为8号提案辩护的律师问道:“假设一个州说,因为我们认为婚姻的重点应该是生育,我们不会再给任何超过55岁的夫妇颁发结婚证。这符合宪法吗?”

辩护律师查尔斯·J·库珀(Charles J. Cooper):“法官大人,即使是关于55岁以上的夫妻,也很少有夫妻双方——夫妻双方都不孕不育的情况,而传统的......”

大法官卡根:“哦,不,真的,我可以向你保证,如果女方和男方都超过55岁,他们的婚姻中就不会产生很多孩子。”(哄笑。)

......

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Antonin Scalia):“我想我们可以在人们来办理结婚手续时,在结婚处设置一份调查问卷——你是否有生育能力,或者你是否没有生育能力?”(哄笑。)“我怀疑法院会认为这是对隐私的违宪侵犯,你认为呢?”


为什么我们在乎性少数群体的性取向是不是个人选择?

美国宪法明文规定有些同等权利是与生俱来的。

 不是所有的权利都是与生俱来的。要被归入这类权利,必须是取决于人无法自主选择的因素,如肤色,性别等等。所以法律规定黑人、白人是天生平等的;男性、女性是天生平等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都是违法的。

 

如果什么东西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做选择的个人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选择是不能作为与生俱来的权利被保护的。

所以,性少数群体性取向的权利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归根结底就是这到底是不是他们的个人选择。

如果总结现有的研究结果,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先天条件对性取向有影响应该已经是定论。不能做定论的是,性取向是不是只受先天影响,是不是后天环境也有一定作用。如果有,是怎样的影响,作用有多大?

但是,当我们考虑后天影响时不能忘记,西方社会曾经有过强制同性恋者转变的“治疗”,但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实践已经证明,任何试图让性少数人改变性倾向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知道上图中的孩子是谁吗?如果不看说明,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是小罗斯福总统三岁时的照片。图下方的说明是:“是的,他穿的是裙子。当时,富裕家庭的男孩在7岁左右之前都会穿裙子,这是社会地位的标志。这是富兰克林3岁时的照片。”

以前这样普遍的一种实践,却从来没听说影响了孩子的性取向。

这可能说明了,能够被后天因素影响到的,只是因为先天就具备了某种条件。如果没有那样的先天条件,无论你后天如何去影响都不会有什么效果。

本文虽然用了很多篇幅来论证为什么性取向是先天因素决定的,但我却认为来自一个同性恋者的反问才是对后天选择说法的最有力反驳:

 To those who blandly assume that it is a matter of choice, please ask yourself: Did you choose your sexuality? If you did, how? And if you didn't, why do you think I did?

(对那些轻易认为这是个选择的问题的人,请问问你自己:你是选择了自己的性倾向的吗?如果是,是如何做选择的?如果不是,为什么你认为我是选择的呢?)

真的,谁能够很理性很逻辑地说出自己的选择过程吗?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一个选择过程,而是天经地义地就成为了现在一个“正常”的你,为什么别人就不是天经地义地成为自己的呢?

人啊,有时缺乏的就是那么一点点理解!



性少数群体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和无条件接受

也许性别这个东西并不能被说成是一个类似光谱系列的东西,所以,性少数群体不是一个均匀的分布。但这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障碍。

有不少性少数者一生中性归属发生过变化。也有相当数量的变性人有了新的自己认同的性别后,却又成为同性恋。这样的现象似乎很矛盾,甚至给人不合理,没有逻辑的感觉。其实这正说明了这些人自身条件的困惑,说明了他们面临的挑战。这一切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在性别上的确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产物。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无条件接受他们,而不是加剧他们的困惑。

既然这个群体面临不同寻常的困难和挑战,社会就有责任给予他们超出寻常的理解和爱护。这个困难需要整个社会一同来克服。

其实变性人参加体育比赛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只是证明了,这个世界太不完美,我们不得不处理一些很难处理的问题。

作为个人,我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上究竟怎样的规则才是最公平的。但我也知道,就是现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分割清晰的同一性别的人,其体内荷尔蒙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会不会说他们一同比赛不公平了呢?

世界上没有完全公平的事情,我们只能努力做到我们理解的最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同性恋,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家人或亲近的人是同性恋。但如果什么事都必须要到影响到自身了才理解、醒悟,那也是一种狭隘,是人类的一大悲哀。

最后,请允许我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一句:就把同性恋当成是左撇子一样看待吧。

我不是说两者性质相同,而是希望这样的视角会对某些人克服心理障碍有点帮助。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2/06/22/sports/what-is-title-ix.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2/06/23/us/politics/biden-transgender-students-discrimination.html

https://www.ed.gov/news/press-releases/us-department-education-releases-proposed-changes-title-ix-regulations-invites-public-comment

https://us.macmillan.com/books/9780312253776

https://theconversation.com/stop-calling-it-a-choice-biological-factors-drive-homosexuality-122764

https://us.macmillan.com/books/9780312253776

https://www.pbs.org/newshour/science/there-is-no-gay-gene-there-is-no-straight-gene-sexuality-is-just-complex-study-confirms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brown-center-chalkboard/2022/06/30/reactions-to-the-biden-administrations-proposed-title-ix-changes-from-education-law-scholars/

http://archive.nytimes.com/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3/03/26/us/supreme-court-same-sex-marriage-prop-8.html

本文原创首发于“正义补丁”公众号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溪边愚人
相关阅读
上海疫情卷土重来了吗?北京通勤时间平均约一小时,中值约一个半,年轻北漂约两个或者跑周勤。被骂“篡夺家长权力”的背后:性少数究竟是不是臆想?人类首例异源心脏移植病人的可能死因保时捷上市的背后:睡表弟媳妇,家族权力斗争--心机上位、一个人斗了家族两代人案例 | 鸿星尔克“善举出圈”背后:情绪营销到底有多大“功力”?安倍晋三遇害 墙内集体高潮经历两段婚姻,结婚24年却不生孩子,多年被骂“软饭男”的男明星,如今过成了这样…【社会】为反对歧视,法国将设置性少数群体权利大使愿者上钩?最牛复旦苏教授“终身成就奖”的背后…竟然是不可说交易??又有中国留学生在美遭受袭击!案件频发的背后究竟是谁的问题?。。。这个世界怎么了?国庆日富裕小镇枪击案 美国再无安全港开启抛球训练-两个球太平洋里,拖钓三文鱼那个被骂“狗都不如”的人,如今年入1000万,“中国阿甘”打了无数人的脸杉林溪越嶺古道多谢读者的评论双重警报,倾巢而出。。那些关于跑步的碎片记忆(3)咀外文嚼汉字(160)“着物(和服)”与 “浴衣(湯帷子)”环法第七站----变态的summit finish从安倍遇刺想到日本未来周末闲聊:安培之死被骂“卖国贼”的她,今天回国了论网友对安倍遇刺的态度与网友对网友的态度的态度快三年没去看医生了,刚收到的验血报告~~~有两项超标:)二黑带来的酷妈关于虐待儿童的“彩虹族群”(性少数者)法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及其他地区引起轩然大波万氏三兄弟 - 看网友白梅格发的中国动画100年想起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