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Tenure/Promotion总结-社会科学适用# Faculty - 发考题
F*8
1 楼
2014年Tenure/Promotion总结-社会科学适用
之前看过一位大侠关于心理学专业的Tenure/Promotion的评估总结,受益颇多。本文适
用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research-2学校或者以下的老师。对于STEM或者医学专业的老
师可能没有太多建设性意义。本人属于教育、心理学范畴。隔行如隔山,要想一篇总结
概括众多专业的评估过程、特点,无非是以管穷天,以椎指地。本人在一个200名上下
的学校工作了2年,转战60-70名的学校(学院排名)继续,博士毕业直接找了工作,我
们专业很少人做博士后,所以开始工作时候文章也就4-5篇,很寒酸,之前的老板也处
于要退休的状态,不怎么发文章,一开始的文章全靠自己瞎整,还有跟着与自己状态差
不多的助理教授的合作伙伴南征北战。
研究方面:后面工作的这个学校,学校自己说属于research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要求评Tenure/Promotion时候要有12篇peer-reviewed文章,没有要求说非要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等。经费要求去尝试,没有说一定要申请到。我认识的一个research 1学校
的同事,类似专业,也是12篇要求,但是要求12篇中间第一作者要占到总数2/3,最好
只要跟自己同一级别的同事合作,才不显得去占老教授的光等等,我们学校没有这么严
格的界定。评估材料交上去的时候共21篇(其中14篇是第一或者第二作者),工作后的
文章一般都发在自己行业内不错的SSCI的期刊上面。本人有不少合作文章,多是第2、3
作者的。平行关系的合作让我受益匪浅。Peer-reviewed的大型会议论文(proceedings
)有30多篇。社会科学拿经费很难,工作第一年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申请了不少,全
军覆没。所以经历一些失败之后,战略上我做了调整,毕竟不是每天的24小时都拿去做
科研、拿钱,而且社会科学本来拿钱就跟自然科学不太一样,NSF/NIH的钱本来就不是
给社会学科的。舍卒保车,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写文章上,毕竟我们行业是以文章为主
。关于grant,一年我只申请1-2个,我看准那种可能性比较高的,跟另外一个副教授申
请了一个100万的grant,申请了两年都没有上。申请经费,被拒绝只是一种常态。可能
真能最后申请到大笔科研经费的人都慢慢学会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几年下来,
只有一些internal grants。有很多个博士学生,今年第一个博士学生才刚答辩完。
关于合作,我觉得年轻助理教授主要要跟自己状态差不多的人合作,如果对方完全属于
职业生涯发展后期,可能发文章的动力都不高,东西都等着这年轻助理教授来做,对方
也别想半夜三更起来写东西、跑数据,长期合作的意义就不大了。所谓棋逢对手、酒逢
知己。当然拿funding需要一些reputation,有时候加一个合作者(有很多funding
experiences),就算他/她什么也不做,那有了那个合作者,可能申请就成功了。
教学方面:总体上,评分在院系平均分之上,如果4分满分,平均分可能到3.6。我对课
堂纪律、学生考勤有比较多的要求,学生一般不敢懒散。考试、给分方面,我属于比较
慷慨的老师。至少没有评上终身教授以前,不要与学生为敌。考试不能太难,难了,大
家考不好,肯定责备老师教不好,没有学生会责备自己学不好的。我不抓差生、抓典型
(旷课、不交作业、早退),因为后者肯定在别的老师课上也频频出现状况,不抓典型
就显得自己没有原则了。有些老师因为学生的问题自己气不过来,大可不必,很多学生
的问题不在某个老师那里开始,也不在那里结束。给学生提供力所能的帮助就好。很多
学生的问题,非你我区区之辈可力挽狂澜的。如果自己是个有良知的老师,学生心里也
是冷暖自知。所以我出了成绩之后,从来没有人跑回来要分的。平时的期中成绩什么的
,我一般把学生总体成绩的正态分布、平均分、标准差都简单展示给全班学生看。成绩
不好的学生自己也会对未来的最终成绩慢慢地有个合理的心理期待。可过可不过的,就
高抬龙膀、仁义过天。很多学生事后跑来要分,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应该得B,结
果老师给了C,心理落差太大才跑来要分,如果一开始就明明白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
绩就在C的范围,这些学生也不会自找没趣。教学对我而言,是个良心活。大家最后可
能都是:regression to the mean。我引用一位院长关于评估时说过的话:Teaching
alone is never an issue.
行政/Service方面:学院里面参加一个committee,一个月一次会议,应付就好。我做
journal reviewer, standing board reviewer,这些经验倒是让我学到不少新东西。
学校也让我管什么comprehension exam,学生事务。这是行政任务,行政跟科研不太一
样,后者想怎么去做,自己决定,行政工作需要一些系统管理,管理者要有一定的权威
和执行力,不然后患无穷。Firm and Fair(坚定并且公平)!我举个例子,学校要我给
下一届博士生的comprehensive exam做一个考试指导,大约13 个学生只有10个左右能
来,其他人各种原因推托不能来。我发出考试须知之后,开会给大家做了40分钟指导。
后来这没有来的3人中有人问说是否能单独给从头到尾再讲一遍。我回复说请阁下务必
认真细读考试指导,如有具体问题欢迎提问。之后就没人再问能否再讲一遍这样的问题
了。我的同事关系处理得不错,工作场所就是要非常专业、客气,对人讲话要有礼貌,
礼贤下士。读书人很多时候书读太多,很少跟人打交道,而且自己在专业领域又挺优秀
,容易就变得闲云野鹤、桀骜不驯了。工作场所切忌口无遮拦,或者得理不饶人,老子
云“知止方能不殆”。与其说是考核行政/Service,不如说是考核情商、人际关系。
我们学校是要求申请人自己选择3个external reviewers,系主任也选择3个,然后院长
选择这6个人当中的4 个来写评估。这个给external reviewers的材料(CV, samples
of articles, summary of class evaluation)是第6年的秋季就发出去的。给学校的
评估是第6年的春季开始上交的。评估结果是第6年的春季结束的时候公布。我建议给外
围评估教授要写一封稍微详细的cover letter,介绍自己学校对于科研、教学、行政的
要求。比如本人在research 2,如果遇到什么research 1(或者藤校)的外围评估者,
人家按照他们学校的要求来评估,这心理落差就大了。如果cover letter提到自己教书
任务是2:3,做很多学生的advising,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并非纯粹研究型大学,内心
的期待也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我一位大学老师曾经说过,学术界80%的争议源于大家
对同一概念的定义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我们学校对于评估通过的老师,只发几毛钱的平信来通知结果
,对于不通过的老师,发特快专递。
工作场所没有最好之说,只有是否合适的说法。在学术排名比较差的学校的老师也无须
妄自菲薄,人各有志,各有所适。借版主贵宝地,一得之愚,希望这篇总结也可以抛砖
引玉,预祝各界同仁在通往tenure的路上守得云开见月明!
之前看过一位大侠关于心理学专业的Tenure/Promotion的评估总结,受益颇多。本文适
用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research-2学校或者以下的老师。对于STEM或者医学专业的老
师可能没有太多建设性意义。本人属于教育、心理学范畴。隔行如隔山,要想一篇总结
概括众多专业的评估过程、特点,无非是以管穷天,以椎指地。本人在一个200名上下
的学校工作了2年,转战60-70名的学校(学院排名)继续,博士毕业直接找了工作,我
们专业很少人做博士后,所以开始工作时候文章也就4-5篇,很寒酸,之前的老板也处
于要退休的状态,不怎么发文章,一开始的文章全靠自己瞎整,还有跟着与自己状态差
不多的助理教授的合作伙伴南征北战。
研究方面:后面工作的这个学校,学校自己说属于research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要求评Tenure/Promotion时候要有12篇peer-reviewed文章,没有要求说非要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等。经费要求去尝试,没有说一定要申请到。我认识的一个research 1学校
的同事,类似专业,也是12篇要求,但是要求12篇中间第一作者要占到总数2/3,最好
只要跟自己同一级别的同事合作,才不显得去占老教授的光等等,我们学校没有这么严
格的界定。评估材料交上去的时候共21篇(其中14篇是第一或者第二作者),工作后的
文章一般都发在自己行业内不错的SSCI的期刊上面。本人有不少合作文章,多是第2、3
作者的。平行关系的合作让我受益匪浅。Peer-reviewed的大型会议论文(proceedings
)有30多篇。社会科学拿经费很难,工作第一年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申请了不少,全
军覆没。所以经历一些失败之后,战略上我做了调整,毕竟不是每天的24小时都拿去做
科研、拿钱,而且社会科学本来拿钱就跟自然科学不太一样,NSF/NIH的钱本来就不是
给社会学科的。舍卒保车,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写文章上,毕竟我们行业是以文章为主
。关于grant,一年我只申请1-2个,我看准那种可能性比较高的,跟另外一个副教授申
请了一个100万的grant,申请了两年都没有上。申请经费,被拒绝只是一种常态。可能
真能最后申请到大笔科研经费的人都慢慢学会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几年下来,
只有一些internal grants。有很多个博士学生,今年第一个博士学生才刚答辩完。
关于合作,我觉得年轻助理教授主要要跟自己状态差不多的人合作,如果对方完全属于
职业生涯发展后期,可能发文章的动力都不高,东西都等着这年轻助理教授来做,对方
也别想半夜三更起来写东西、跑数据,长期合作的意义就不大了。所谓棋逢对手、酒逢
知己。当然拿funding需要一些reputation,有时候加一个合作者(有很多funding
experiences),就算他/她什么也不做,那有了那个合作者,可能申请就成功了。
教学方面:总体上,评分在院系平均分之上,如果4分满分,平均分可能到3.6。我对课
堂纪律、学生考勤有比较多的要求,学生一般不敢懒散。考试、给分方面,我属于比较
慷慨的老师。至少没有评上终身教授以前,不要与学生为敌。考试不能太难,难了,大
家考不好,肯定责备老师教不好,没有学生会责备自己学不好的。我不抓差生、抓典型
(旷课、不交作业、早退),因为后者肯定在别的老师课上也频频出现状况,不抓典型
就显得自己没有原则了。有些老师因为学生的问题自己气不过来,大可不必,很多学生
的问题不在某个老师那里开始,也不在那里结束。给学生提供力所能的帮助就好。很多
学生的问题,非你我区区之辈可力挽狂澜的。如果自己是个有良知的老师,学生心里也
是冷暖自知。所以我出了成绩之后,从来没有人跑回来要分的。平时的期中成绩什么的
,我一般把学生总体成绩的正态分布、平均分、标准差都简单展示给全班学生看。成绩
不好的学生自己也会对未来的最终成绩慢慢地有个合理的心理期待。可过可不过的,就
高抬龙膀、仁义过天。很多学生事后跑来要分,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应该得B,结
果老师给了C,心理落差太大才跑来要分,如果一开始就明明白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
绩就在C的范围,这些学生也不会自找没趣。教学对我而言,是个良心活。大家最后可
能都是:regression to the mean。我引用一位院长关于评估时说过的话:Teaching
alone is never an issue.
行政/Service方面:学院里面参加一个committee,一个月一次会议,应付就好。我做
journal reviewer, standing board reviewer,这些经验倒是让我学到不少新东西。
学校也让我管什么comprehension exam,学生事务。这是行政任务,行政跟科研不太一
样,后者想怎么去做,自己决定,行政工作需要一些系统管理,管理者要有一定的权威
和执行力,不然后患无穷。Firm and Fair(坚定并且公平)!我举个例子,学校要我给
下一届博士生的comprehensive exam做一个考试指导,大约13 个学生只有10个左右能
来,其他人各种原因推托不能来。我发出考试须知之后,开会给大家做了40分钟指导。
后来这没有来的3人中有人问说是否能单独给从头到尾再讲一遍。我回复说请阁下务必
认真细读考试指导,如有具体问题欢迎提问。之后就没人再问能否再讲一遍这样的问题
了。我的同事关系处理得不错,工作场所就是要非常专业、客气,对人讲话要有礼貌,
礼贤下士。读书人很多时候书读太多,很少跟人打交道,而且自己在专业领域又挺优秀
,容易就变得闲云野鹤、桀骜不驯了。工作场所切忌口无遮拦,或者得理不饶人,老子
云“知止方能不殆”。与其说是考核行政/Service,不如说是考核情商、人际关系。
我们学校是要求申请人自己选择3个external reviewers,系主任也选择3个,然后院长
选择这6个人当中的4 个来写评估。这个给external reviewers的材料(CV, samples
of articles, summary of class evaluation)是第6年的秋季就发出去的。给学校的
评估是第6年的春季开始上交的。评估结果是第6年的春季结束的时候公布。我建议给外
围评估教授要写一封稍微详细的cover letter,介绍自己学校对于科研、教学、行政的
要求。比如本人在research 2,如果遇到什么research 1(或者藤校)的外围评估者,
人家按照他们学校的要求来评估,这心理落差就大了。如果cover letter提到自己教书
任务是2:3,做很多学生的advising,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并非纯粹研究型大学,内心
的期待也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我一位大学老师曾经说过,学术界80%的争议源于大家
对同一概念的定义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我们学校对于评估通过的老师,只发几毛钱的平信来通知结果
,对于不通过的老师,发特快专递。
工作场所没有最好之说,只有是否合适的说法。在学术排名比较差的学校的老师也无须
妄自菲薄,人各有志,各有所适。借版主贵宝地,一得之愚,希望这篇总结也可以抛砖
引玉,预祝各界同仁在通往tenure的路上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