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吃点“寒食”,让清明节过得有滋有味
avatar
吃点“寒食”,让清明节过得有滋有味# Food - 画饼充饥
l*p
1
艾叶糍粑。
民以食为天,美食在中国人的节日里,是极重要的一环。城市生活的灯红酒绿,却让我
们担心:传统节日与传统美食会变得越来越寡淡吗?但在目前,这个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借助休闲旅游的发展,这些传统节日日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清明节与寒食节相距不过一两日,两者在历史的演变中亦慢慢合而为一了。在清明时节
祭祀先人、尝尝寒食节的美食,成了许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家的头等大事。如今,游子
依旧在此时归来,身后却招徕了不少外地的游客。他们来到村庄,爱上了乡村质朴的山
水风光,为代代沿袭的清明习俗而惊喜,更希望能深入到农家小院里,尝尝当地独有的
寒食节美食,让传统节日延续了往日的声色滋味。
北京
“寒食十三绝”冠压群雄
清明前后,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习俗。只有老北京的美食一出场,就隐约有种冠压
群雄的感觉,甚至从名字上,就要来个先声夺人。“寒食十三绝”相传是在清代之后才
开始流传的命名,分别是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姜丝排叉、焦圈、馓子麻
花、豌豆黄、螺丝转儿、奶油炸糕、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和萨其马,其中如艾窝窝的
饮食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
至于为什么要凑齐这十三样美食,根据不少老北京人的说法,“十三”指的是十全十美
,再加上“福”、“禄”、“寿”三者,取的是吉祥圆满的意思。在这十三绝之中,“
萨其马”或许会是老广们最感兴趣的美食。萨其马是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放
在今天亦可以看作地道的清明节美食。满清入关后,萨其马开始在北京流行。《燕京岁
时记》中就曾写道:“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状如糯米,用
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时至今日,萨其马的做法一直在不停改良,
更是从北京一路传遍了大江南北。在广东地区,人们常常吃的“马仔”,正是由萨其马
这道美食演变而来的。
西北地区
寒具“馓子”芳香醇厚
寒食节,不少地区都有吃冷食的习惯,甚至延伸出了专有的词汇———“寒具”。相传
为了寒食禁烟时有干粮食用,聪明的劳动人民早早就用麦、稻、黍等原料和面扭成环,
入油烹炸后酥脆香甜,可贮存几个月至寒食期间食用,所以名叫寒具,也就是现下人们
喜爱的油炸美食“馓子”。
诗有曰:“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说的正是寒具“馓子”。在西北地区,无论是汉族还是回族、东乡族,人们每逢节日常
以“馓子”祭祖并互相馈赠;其中宁夏的馓子可谓尤为出名。
宁夏回民们做的馓子股细条勾,焦酥香脆,做工颇讲究,还要加入红糖、蜂蜜、花椒、
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进鸡蛋等和面,炸好后芳香醇厚,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在
今天,馓子早已不单单是寒食节的专享美食,而是成为了回族人民的礼仪性食品。在设
席宴客时,回族人民总要端上馓子和盖碗茶招待。
广西
艾叶糍粑美味更养生
每年的清明时节前后,是艾草生长最好的季节,这个时候的艾草嫩绿,最适合摘回来制
作艾叶糍粑。加之清明前后阴雨湿冷,寒温交替,食用艾叶糍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
醒脾理气、驱寒祛湿、升阳温通的作用。因此,虽然艾叶糍粑与传统的祭祀风俗关联不
大,但也成为了南方地区清明时节的传统食品。
在粮食紧缺的年代,艾叶糍粑大多是用来充饥的。但在今天,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反
而怀念起了这道山野的纯粹美食。如今在广西,几乎家家户户在春日期间,都要准备些
艾叶糍粑供大人小孩们食用。艾叶糍粑的做法也比较讲究,要将艾叶的嫩芽摘下,用开
水烫煮后剁细,加入糯米粉捣成泥,用力揉搓至均匀,再加入事先舂碎的花生仁和黑芝
麻做馅料,上笼屉蒸好才可食用。当蒸笼打开的那一刻,冒着热气、翠绿的艾叶糍粑散
发出的淡淡清香,混合着艾叶特有的青草香味,着实令人着迷。广西的艾叶糍粑柔软爽
滑,不仅有艾叶独特的植物香气,还带有糯米的清甜口感。这道独特的山野美味如今已
经成为了许多广西人难以忘怀的清香记忆,更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专程来广西一
尝美味。
潮汕地区
春食薄饼、蒸制朴枳粿
对比起其他地区的寒食节美食,潮汕地区的朴籽粿、糖葱薄饼的名气较小,大多只在当
地流行,其他地方的人们对这两样美食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但其实,潮汕人在清明食薄
饼、蒸制朴枳粿的历史由来已久。
潮汕的粿品美食文化盛行已久,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少不a class="__cf_email__" href="/cdn-cgi/l/email-protection" data-cfemail="33f88f73f584">[email protected]/* */的身影。朴枳粿,便是
潮汕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a class="__cf_email__" href="/cdn-cgi/l/email-protection" data-cfemail="2fe99aeb936fe998">[email protected]/* */。食用朴枳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时期,相传
昔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当地百姓被迫逃入山林,采摘朴枳叶、果子充饥,后人
为永记此事故此后潮汕地区就流传了“清明食叶”的民谚。每年清明前后,朴枳树开始
抽枝发芽。而清明节也正是潮汕人赶制各式粿品祭拜先人的时候,潮汕民众便采摘朴枳
叶和果实加工蒸制“朴枳粿”,因而在清明节食用朴枳粿的习俗亦流传了下来。与江南
一带的青团相比,朴枳粿甘甜不腻,更加清淡一些。
清明食薄饼,则是由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食薄饼在澄海和潮安最为时兴。潮
汕薄饼分饼皮、馅料两部分,食时用饼皮将馅料卷成圆筒状就食。饼皮是用面粉拌水烙
成圆形熟面皮,其薄如纸,故称之“薄饼”。制作饼皮是一道极考究的技术活,饼皮并
不是由面团擀制而成,而是手持面团在热锅面上轻轻一抹,趁面皮熟而不焦时就快速掀
起。手法熟练的人,反复地一抹一收;一张过了又一张,十分快捷。馅料则分咸、甜两
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成馅;甜馅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
过特殊加工而成的“糖葱”为馅。在潮汕地区,甜馅的糖葱薄饼似乎更受欢迎。雪白松
脆的糖葱入口即散,别有风味。在明代郭子章撰写的《潮中杂记》中已有记载,“潮之
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
寒食节的历史渊源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
一两日。相传春秋时期的晋国(今山西一带),晋文公曾在危难时受到忠仆介子推的援
助,因此感念在心。在功成名就后亲自前往绵山想封赏隐居的介子推,介子推拒不出山
。晋文公即下令烧山,本想逼介子推出山,哪知大火焚烧了三日竟把介子推烧死了。晋
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下令禁止在介子推焚死的这一天用火煮烧一切东西,当然也包括
吃食。
在《周礼·司恒氏》一书中,亦提到了“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周王朝规定每年
仲春(清明前后)要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消防宣传,并要求大家食一天的冷食。此后,到
了这一天人们便吃冷食,相沿成俗,成为“寒食节”。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
影响,因此寒食节亦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