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求一篇文章,多谢!
avatar
求一篇文章,多谢!# Biology - 生物学
M*s
1
8. 学前期来点填鸭式
填鸭式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受批判的,但对于整个学前期的孩子来说不妨来点填鸭式教育。因为这个时期是他们的记忆力成长期,当然也就是锻炼他们记忆能力和训练他们记忆习惯的最佳时期。
女儿上幼儿园之前的几年是依偎在我的身边长大的,也是伴随着我的进修长大的。
我进修的是中文,自然少不了要背诵唐诗宋词,要背诵历代名诗,要背诵历代的名人名作。在我一会儿沉思一会儿口中念念有词时,女儿也会抬起头来看着我,在她学会了简单的语言,能与大人进行简单的对话时,她还会无意识地跟着我背诵。发现这一点我很惊喜,于是就有意识地教她背诵唐诗宋词。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教读,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跟读,重复若干遍后她会背了,我也会背了。过几天我将背会的东西忘记了,她却没有忘记。
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的,记住的快但由于年龄过了最佳记忆时期,所以忘记得也快。女儿是在完全不理解的状态下死记硬背的,她却能记得很牢。所以在女儿说话吐字还不甚清楚的时候,她就已经会背诵不少唐诗了。不过她总是读错音,闹出笑话来。比如她总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读成“依依原上草,一岁一窟窿”,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读成“白日依先进,黄河入海楼”惹得她爸爸忍俊不禁。
那时候,每逢有同事到我的宿舍里来,我便常常让女儿在客人面前露一手。于是她那“依依原上草,一岁一窟窿”和她那“白日依仙境,黄河入海楼”就常常将客人们逗得开心大笑。客人们笑过后自然都会夸赞女儿几句。女儿听了夸奖非常高兴,便常常主动向客人夸耀说:“我还会背什么什么呢。”接着就接连不断地背诵起来。
可见女儿虽然听不懂她所背诵的唐诗,但却听得懂大人的表扬,虽然对诗词本身谈不上感兴趣,但却对来自大人们的表扬却很感兴趣。为了得到大人的表扬,她便乐此不疲地跟我背诵着古诗词。
渐渐地,当她遇到的事物名称中有读音与她背诵的诗词中某一个字读音相同时,还会引起她的联想背诵。比如她的名字中有个“草”字 ,只要谁叫一下她的名字,她就会背出“依依(离离)原上草,一岁一窟窿(枯荣)”。只要领着她上下楼梯,她就会背诵出“白日依先进(山尽)黄河入海楼(流)”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
等她长到三岁多时,就完全不再读错音了。再大一点时,她就不仅仅是根据读音相同而去联想她所背诵的唐诗,而是能根据相似的环境和情景来联系与之有关的诗句。比如见月光照进屋子,她就会背诵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这时她对自己所背诵的内容已经有了一点模模糊糊的了解了。
无疑,这种死记硬背式教育促进了她的脑细胞发育,也促进了她的智力成长。直到这时,对于女儿智力的担忧就基本上从我的脑海中退隐了。
我每天教她背诵新的内容之前都要让她将旧的内容从头温习一遍。温习的办法是我提诗的第一句,她接着将后面的句子都背出来。于是,每当我拉着她的小手满院子散步时,都能听见女儿用她那清脆的童音背诵着一首又一首的唐诗。每背完一首她都会仰起头等着我的表扬,表扬过后她又会接着背诵别的内容。
那时也有人质疑说,你现在让她背诵的这些内容,她都不懂意思,那么她长大了也就忘了。还不如等她上了学以后再背诵,那时她能理解诗的内容了,才能真正将背会的诗词变成自己的知识。也有人说孩子小时不要让她过度用脑,免得长大了就没有多少潜力可挖了。
但从女儿由被动背诵渐变为主动背诵这一过程来看,证明我无形中发现的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受到了锻炼,也使她无形中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会背诵一些东西,就像每个人都应该会吃饭会走路一样。这就养成了她背诵的习惯。以后她上了学果然记忆力超群。并没有表现出“没有潜力可挖” 的迹象。
所以我认为对学龄前的儿童甚至对婴幼儿都不妨来点不断重复的,死记硬背式的填鸭式教育。
有专家说:“重复”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第一,给婴儿的材料要多次重复。第二,不用进行解释和说明。第三,不要急于求成。只要能够充分理解这三点,那么任何一位母亲都能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了。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女儿的个例正好印证了专家的这一说法。
试想一下,孩子的成长中有多少基本能力都是在不理解的状态下通过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程使孩子掌握的。有多少本领都是在孩子不理解的状态下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会的。
比如孩子学走路前是不懂得走路对人生的伟大意义的,也没见哪个家长先给孩子讲清楚走路的意义,再讲清楚抬脚迈步的原理,然后才教孩子学挪步。都是先扶着孩子的双臂一点一点拽着孩子往前挪动,过几天再单手拉住孩子的手鼓励孩子往前迈步,再过几天就双手撒开,哄着孩子大胆地往前走。这之后孩子虽然还是不懂得抬腿走路的原理与意义,但他却会独立走路了。这学走路的三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靠家长与孩子的多次重复训练才行。
又如孩子学说话前并不懂得说话的意义和说话的语法原理,也没见哪个家长先给孩子讲清楚说话对生活的重要,再讲清楚语言的结构规律和语法原则,然后再教孩子开口学说话。都是先一遍又一遍地地教给孩子叫“妈妈”,叫“爸爸”,一遍有一遍地教孩子说这个,说那个,重复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会叫了,自然就会说了。孩子会叫妈妈了,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叫这个女人为“妈妈”,孩子会说“再见”了,却并不懂得“再见”就是第二次见的意思。
从女儿记诗词比我记得长久这一点看来,孩子的记忆能力是大人望尘莫及的,而且孩子对记忆事物也不会觉得费力。所要记忆的事物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难易之分,所以对他们而言根本不存在一件因为难而记不住的事物。而"这对幼儿太难啦,还没有必要让他去记",这完全是大人受自身能力所限的错误感觉和错误认识。
从女儿渐渐能将生活中的相似场景与所背诵的诗词内容联系起来这一点来看,她所死记硬背的一些东西对她认识事物起了很好的启发作用。所以,正像我女儿背诵唐诗一样,如果孩子在不断吸收的话,我们就应该多给他"材料",而不应该考虑这“材料”他需不需要。而且“材料”不见得非要局限于汉字,局限于背诵唐诗,还可以尽量拓宽到外语和音乐上,拓宽到其他一切有可能的知识类型上。只要孩子感兴趣,他就会不断吸收,他们掌握的这些“材料”,无疑地将成为他们日后接触未知事物的良好基础。这种基础效益有时候是超出大人的预想的。
那么对幼儿进行教育会不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呢?孩子的大脑能承受得了么?他会不会象大人那样得神经衰弱?
专家告诉我们说:“绝对不会。如果孩子不喜欢,他的大脑自然会本能地排斥,只要孩子没有腻烦的情绪,就没有必要担心教的太多。”当然,如何使孩子不产生“腻烦”情绪,如何使孩子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那就要靠家长多提高自身素质,多琢磨教育方法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