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奔一首肖邦第20号升C小调夜曲 (转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d*d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usicPlay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esmond (葱油饼), 信区: MusicPlayer
标 题: 再奔一首肖邦第20号升C小调夜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6 23:37:12 2013, 美东)
第一次来乐手版看到那么多能人高手,认识大家很高兴!再奔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钢琴曲,
两三年前在家里录的,请大家多多指教!
与下面的简介理解有些不同,我把曲子的ABA结构弹成
A-夜凉如水,无尽落叶潇潇下,孤独的叹息
B-回忆,温暖的夏日,与恋人散步,呢喃,划船
A-回到秋夜的现实,失恋的痛苦,无可奈何的孤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WnXi5fnko
简介(转载自百度贴吧钢琴曲吧暖洋洋作)
肖邦的钢琴曲,令人痴迷的着实不少,但这首绝美的升C小调夜曲 (NO. 20),却更令人
刻骨铭心。
这首曲子是肖邦的遗作,作于1830年。曲子分为三部分,虽然首尾旋律一致,但是感情
却有差别,前边柔和,到中间部分跌宕起伏,反映出内心的波澜。到后边, 万物归于平
寂,最后一个音符轻得没有任何痕迹,灵魂得到安抚。
这首作品就像是抚摸一个人完全裸露出来的伤痛的灵魂,一段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只希
望自己去舔舐的伤口------一段感情的伤口。肖邦的音乐富于情感,他又是个含蓄,不
爱张扬的人,这首夜曲也倾注了他更深挚的爱与痛的生命体验,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
么肖邦迟迟不愿把这首作品公之与众, 直到他死后才被发现。
著名电影《The Pianist》是由斯皮尔曼的回忆录改编而成。斯皮尔曼是年轻的波兰犹
太裔作曲家和钢琴家,并被公认为那个时代最有希望的新星,前途一片光明。然而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情地改变了他的命运,波兰沦陷,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曼为了逃避
纳粹的迫害,开始了地狱般的流亡生活……
这首夜曲在这部电影的片头和片尾分别出现过两次,不同的是,战后,历经了战争的磨
难,当钢琴家又在华沙电台演奏该曲时,触琴生情,潸然泪下,然而他的笑容却是那么
的灿烂,眼神亦是那么的柔和。
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但肖邦自己并没有刻意追求浪漫主义。他的作品往往
包含着纯净的古典主义,和一些浪漫主义元素,他的曲子没有华丽的名字,绝大多数仅
仅是以简单的调式和曲类命名的,把 [ 想象的空间 ] 完全留给听者。他优雅高贵的格
调、忧郁的性格、细腻的感情,以及他个人经历的痛苦,使他的作品包含了太多内容,
有热情、有哀伤、有国恨、有情殇、有浪漫、也有喜悦。这首升C小调夜曲在优美的旋
律中,自然地表现出内在的深刻情感,在若有若无的忧郁中透着深邃丰富的意境。
后人还给这首曲子取了一个标题,“Reminiscence”回忆。( 还有人给它起名“心在流
泪”。)假如你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磨难,劫后余生,你会听得痛彻肺腑。 起初,它
唤起你对昨日的回忆,以往经历过的痛至极点的感受又一一重现,你被包裹其中,痛不
欲生。之后,你却蓦然间发觉,你已经渐渐回复到平静,一直以来淤积在你身体和血液
里的块垒竟然得到了疏通和治疗,一股清新的力量悄然荫生,取而代之的是心中充满无
限的爱。
透过这首曲子,使人深刻地感悟到:荆棘欲尖欲利,歌声愈柔愈和。任何痛苦都不会改
变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爱与伤害都微笑着接受。
每个艺术家处理肖邦的曲子有不同的态度,除了情感,还有节奏。不同的心境,会有不
同深度的诠释。
发信人: desmond (葱油饼), 信区: MusicPlayer
标 题: 再奔一首肖邦第20号升C小调夜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6 23:37:12 2013, 美东)
第一次来乐手版看到那么多能人高手,认识大家很高兴!再奔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钢琴曲,
两三年前在家里录的,请大家多多指教!
与下面的简介理解有些不同,我把曲子的ABA结构弹成
A-夜凉如水,无尽落叶潇潇下,孤独的叹息
B-回忆,温暖的夏日,与恋人散步,呢喃,划船
A-回到秋夜的现实,失恋的痛苦,无可奈何的孤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WnXi5fnko
简介(转载自百度贴吧钢琴曲吧暖洋洋作)
肖邦的钢琴曲,令人痴迷的着实不少,但这首绝美的升C小调夜曲 (NO. 20),却更令人
刻骨铭心。
这首曲子是肖邦的遗作,作于1830年。曲子分为三部分,虽然首尾旋律一致,但是感情
却有差别,前边柔和,到中间部分跌宕起伏,反映出内心的波澜。到后边, 万物归于平
寂,最后一个音符轻得没有任何痕迹,灵魂得到安抚。
这首作品就像是抚摸一个人完全裸露出来的伤痛的灵魂,一段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只希
望自己去舔舐的伤口------一段感情的伤口。肖邦的音乐富于情感,他又是个含蓄,不
爱张扬的人,这首夜曲也倾注了他更深挚的爱与痛的生命体验,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
么肖邦迟迟不愿把这首作品公之与众, 直到他死后才被发现。
著名电影《The Pianist》是由斯皮尔曼的回忆录改编而成。斯皮尔曼是年轻的波兰犹
太裔作曲家和钢琴家,并被公认为那个时代最有希望的新星,前途一片光明。然而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情地改变了他的命运,波兰沦陷,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曼为了逃避
纳粹的迫害,开始了地狱般的流亡生活……
这首夜曲在这部电影的片头和片尾分别出现过两次,不同的是,战后,历经了战争的磨
难,当钢琴家又在华沙电台演奏该曲时,触琴生情,潸然泪下,然而他的笑容却是那么
的灿烂,眼神亦是那么的柔和。
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但肖邦自己并没有刻意追求浪漫主义。他的作品往往
包含着纯净的古典主义,和一些浪漫主义元素,他的曲子没有华丽的名字,绝大多数仅
仅是以简单的调式和曲类命名的,把 [ 想象的空间 ] 完全留给听者。他优雅高贵的格
调、忧郁的性格、细腻的感情,以及他个人经历的痛苦,使他的作品包含了太多内容,
有热情、有哀伤、有国恨、有情殇、有浪漫、也有喜悦。这首升C小调夜曲在优美的旋
律中,自然地表现出内在的深刻情感,在若有若无的忧郁中透着深邃丰富的意境。
后人还给这首曲子取了一个标题,“Reminiscence”回忆。( 还有人给它起名“心在流
泪”。)假如你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磨难,劫后余生,你会听得痛彻肺腑。 起初,它
唤起你对昨日的回忆,以往经历过的痛至极点的感受又一一重现,你被包裹其中,痛不
欲生。之后,你却蓦然间发觉,你已经渐渐回复到平静,一直以来淤积在你身体和血液
里的块垒竟然得到了疏通和治疗,一股清新的力量悄然荫生,取而代之的是心中充满无
限的爱。
透过这首曲子,使人深刻地感悟到:荆棘欲尖欲利,歌声愈柔愈和。任何痛苦都不会改
变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爱与伤害都微笑着接受。
每个艺术家处理肖邦的曲子有不同的态度,除了情感,还有节奏。不同的心境,会有不
同深度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