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黄鹤楼
avatar

【黄鹤楼

薛依云
1楼
【黄鹤楼-黄鹤矶】作为文化符号的诗画意象
(一)黄鹤矶秋暮图
谢谢钓鱼舟兄分享临张大千《黄鹤矶秋暮》图。根据网上资料,这帖子应该是发表于2009-10-04 ,当时楼主有留文记载其事:“窃以为张大千的画作之于清湘,类似于赵孟頫的书法之与右军,都是取其笔法而清润过之。再加上博取百家,兼容并蓄,才能修成正果。尤其是大千取平远构图的作品,草木葱笼,小路盘折,一个人,几间屋,丘阜停云,连山出雾,看得人抓耳挠腮。仿一幅大千,以志敬意”。
笔者上网没查到张大千《黄鹤矶秋暮》的原作资料,但得悉钓鱼舟确是欣赏张大千画中的笔法构图与诗意境界而兴起临摹之意。笔者开始写本文的时候,感觉【黄鹤楼-黄鹤矶】作为一种中国文学意象和文化符号,也许画里还可能蕴含以景抒怀或咏史怀今,寄托了作者心中的思想感情,其意或在诗文书画之外,打算对张大千(1899~1983)作画的时代背景留待进一步考据研究。
(二)黄鹤楼的历史沿革
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是在湖北武昌蛇山的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当时出于北抗曹操西拒刘备军事上的需要,在这临江夯土筑城称夏口城,作为观敌暸哨的望楼,而被认为是黄鹤楼的前身。这在陈寿(237-297)著的《三国志~吴主传》中有记载,之后北魏郦道元(470~527年)的《水经注》亦赞许说这里“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借阻、高观枕流”。
最早咏诵黄鹤矶的诗作(当时还没有黄鹤楼),要算是南朝被誉为“元嘉三大家”的鲍照(415~470年)写的《登黄鹤矶》诗:”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正如中国许多名楼染上诸多神奇色彩,黄鹤楼也不例外。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知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曲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有《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这些神话传说都有趣动人,但却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考证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名,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不难看出,从“黄鹤楼”这个名称的出现,与神仙驾鹤升天充满浓厚道教色彩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让一些后人把它与当年夏口城的军事哨所功能的望楼联系在一起,一下把黄鹤楼的历史推前了将近一千年。
据史料记载,到了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到了北宋年间,这里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到了明清两代,黄鹤楼毁7次,重建维修了10次。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但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遗址只剩下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到了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矶头的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
(三) 唐朝的黄鹤楼
黄鹤楼近一千八百年以来屡建屡毁,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唐朝的崔颢(?—754)、李白(701~762年)、白居易(772~846年)、贾岛(779~ 843年),宋朝的夏竦(985~1051年)、陆游(1125~1210年)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让黄鹤楼名垂千古的要算是唐朝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留言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人对聚集精粹《唐诗三百首》,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之首,可见世人对此诗的器重。
其实,李白(701~762年)也曾留下一首非常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基本上,唐诗中的黄鹤楼多是饯别之地,著名诗篇有 :
孟浩然(689~740)【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沙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燿燿动飙光。舟入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王维(699~761年)【送康太守】:“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李白(701~762年)【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顾况(生卒年不详)【黄鹄楼歌送独孤助】:“故人西去黄鹄楼,西江之水上天流,黄鹄杳杳江悠悠。黄鹄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绿屿没余烟,白沙连晓月”。
刘禹锡(772~842年)【出鄂州界怀表臣】:“离席一挥杯,别愁今尚醉。迟迟有情处,却恨江帆驶。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白居易(772~846年)【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连山断处大江流,红旆逶迤镇上游。幕下翱翔秦御史,军前奔走汉诸侯。曾陪剑履升鸾殿,欲谒旌幢入鹤楼。假著绯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
贾岛(779~843年)【黄鹤楼】:“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杜牧(803~852年)【寄牛相公赴黄鹤楼崔侍御宴】:”汉水横冲蜀浪分,危楼点的拂孤云,六年仁政讴歌去,柳绕春堤处处闻“。
李商隐(813~858年)【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四) 宋元明诗词的黄鹤楼
黄庭坚(1045~1105年)【鄂州南楼书事- 四首】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阑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画阁传觞容十客,透风透月两明轩。南楼盤礴三百尺,天上云居不足言。
势压湖南可长雄,胸吞云梦略从容。北船未尝观巨丽,复阁重楼天际逢。
武昌参伍幕中画,我亦来追六月凉。老子平生殊不浅,诸君少住对胡床。
陆游(1125~1210年)【黄鹤楼】:“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范成大(1126~1193年)【鄂州南楼】:“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飞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却笑鲈江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明朝杨慎(1488~1559年)【登黄鹤楼】:“江上危楼海内名,登临不尽古今情。风前估客蒲帆影,夜半仙人玉笛声。春水雪消巴子国,烟波晴接汉阳城。东南暇日多嘉会,笑指浮云望太清”。
明朝张居正(1525~1582年)【舟泊汉江望黄鹤楼】:“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清朝袁枚(1716~1797年)【黄鹤楼】:”万里青天月,三更黄鹤楼。湘帘才手卷,汉水拍天流。山影如争渡,渔歌半入秋。深宵无铁笛,空自泊孤舟”。
(五)“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以上描写黄鹤楼的诗词多为写景抒情,咏史怀古者少,其中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宋朝刘过的《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宋朝的刘过(1154-1206)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
诗词中提到的南楼,指的是武昌黄鹤山上安远楼,它建于1186年(淳熙十三年),姜夔曾自度《翠楼吟》小序纪载其事。刘过这次重访,距上次登览几二十年,词人以垂暮之身,逢此乱局,虽风景不殊,却触目有忧国伤时之恸,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尤其在宋朝南渡之后,黄鹤矶所在的武昌即处与敌纷争之地,当时刘过服务的主子韩侂胄虽然掌握实权,意欲伐金以成就功名,然而朝廷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一旦挑起战争,就会兵连祸连,生灵涂炭。
这淡淡而深深的哀愁,如满汀洲的芦叶,带浅流的寒沙,不可胜数莫可排遣。面对大江东去,黄鹤断矶竟无豪情可抒!“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山头,所见只有芦叶汀洲寒沙浅流,滔滔大江不是未见,无奈与心境不合;柳下系舟未稳,中秋将到未到;黄鹤矶断,故人不见;江山未改,尽是新愁;欲纵情声色诗酒,已无少年豪兴。恢复无望,国家将亡的巨大哀感遍布华林,不祥的浓云压城城欲摧。这一灰冷色调的武昌蛇山巅野望抒怀,真使人肝肠寸断不寒而栗。
笔者特意去查’矶”的意思,它特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断”字即由此而来。如果看过一些伸到水面上的石头就会知道,这些石头好象被刀砍断一样。“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故云:“旧江山浑是新愁”,是为深化题旨之重笔。这种种灰黯的心绪,所为伊何?难道仅仅是怀人病酒或叹老悲秋么?还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
以【黄鹤矶头】咏史怀古的还有元代张可久(约1270~1348年)写的一篇散曲《寨儿令-次韵怀古》:“写旧游,换新愁,玉箫寒酒醒江上楼。黄鹤矶头,白鹭汀洲,烟水共悠悠。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隋堤犹翠柳,汉土自鸿沟。休!来往愧沙鸥“。
近代人康有为(1858~ 1927年)也写有【登黄鹤楼】:“浪流滚滚大江东,鹤去楼烧矶已空。巫峡云雨卷朝暮,汉阳烟树带青红。万家楼阁随波远,百战江山扼势雄。极目苍天帆影乱,中原万里对西风“。
笔者不知道上述这几首诗词,可否作为张大千创作这幅【黄鹤矶秋暮图】的诗意注解? 但初看之下,还真的是好像缺乏那么一丁点国难当头秋暮遮眼的色调,而是多了一些张大千曾经精研仿其笔法几能乱真之清湘老人石涛(1641~1724年)的作品味道。
(六)走进【黄鹤矶秋暮图】
这幅《黄鹤矶秋暮》特别显得色鲜耀目,清丽如新,看来张大千是直接用彩笔绘画,而不以黑墨勾勒轮廓,这曾被外界评为“没骨山水“的炉火纯青效果。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模仿石涛笔法风格的痕迹,后者作画独特之处包括构图奇特苍古细秀妥贴,或平远或深远;以特写之景色传达深邃之境,笔情淋漓洒脱,别有豪放郁勃气势。画家对危岩奇松流泉房屋人物的刻画运笔既酣畅流利,用笔看似随和,却使描写的自然景观更加真实生动,画面空灵悠然境远。但毕竟石涛的失意身世,皈依禅宗,造成他隐遁超逸,心情孤寂,抑郁恣肆的艺术性格,却是张大千无法继承模拟的,故而作品少了几分石涛的厚重与沉郁。
作为朱元璋(1328~ 1398年)后代的石涛(1642~1707年)沦落为明末清初的遗民,作品中不可能不流露对故土山河眷念之感情。张大千(1899~1983年)他在1952年迁居阿根廷隔年移民巴西达17年,1969年移居美国旧金山10年,在晚年张大千每每思乡怀旧,黯然神伤。1979年80岁时曾自书一联“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亦凸显出艺术家隐藏自在的性格心境。
当我再次仔细欣赏《黄鹤矶秋暮图》,终于看到画家拟人化地让自己跋涉千里蜿蜒山路,来到江边,顾盼之间,反映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寄托山水,画家何曾望矶而忧伤,而是满怀深意眷念着眼前这片天地渊博大气磅礴的山山水水,明净如妆的秋山巍巍,秋水漫漫,秋树郁郁,此刻画家的艺术生命由此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而承载了太多历史文化的黄鹤楼-黄鹤矶诗词意象,也确实无需在这画面出现。
我突然开始理解钓鱼舟兄为何深得其意,而决定和他一起走进画中。
写于2015年4月24日

avatar
薛依云
2楼
@messiyun 谢谢赏读与延伸分享,惊讶兄台博学,总能找出拙文课题与“张岱/徐渭/红楼梦/金瓶梅“之间的关联。
avatar
薛依云
3楼
@messiyun 在楼上提到白居易与唐代名伎关盼盼的关系。笔者以为他和同乡初恋情人/红颜知己-陈湘灵的故事更为感人,根据文史学家考证,白居易(772~846年)诸多诗作,包括著名的《长恨歌》均与这位姑娘有关。
故事始于情窦初开的白居易(19岁)写了一首诗《邻女》给15岁的美丽同乡姑娘湘灵。到了贞元十四年(798年)27岁时,他离开家乡进京求取功名,29岁考上进士,恳请与她结婚,但被家庭拒绝;投奔江南叔父处,一路上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到了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婚,但直到元和七年(812年)还写诗思念湘灵-《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陈湘灵父女,白居易与陈湘灵抱头痛哭,并写下题为《逢旧》的诗作,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而湘灵40岁未婚。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陈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句号。
至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时34岁,未婚,仍然沉溺于初恋的伤痛,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衍生借事抒怀之情,故有长诗末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无限感叹。
既然有读者提到白居易的感情生活,谨作补充。虽然与本文无直接或间接关联-【黄鹤楼-黄鹤矶】作为文化符号的诗画意象。
avatar
薛依云
4楼
问好@d3zhang1212 谢谢赏读,留言鼓励。
希望大家也喜欢这幅《黄鹤矶秋暮图》,若你仔细欣赏,就会看到画家拟人化地让自己跋涉千里蜿蜒山路,来到江边,顾盼之间,反映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寄托山水,画家何曾望矶而忧伤,而是满怀深意眷念着眼前这片天地渊博大气磅礴的山山水水,明净如妆的秋山巍巍,秋水漫漫,秋树郁郁,此刻画家的艺术生命由此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而承载了太多历史文化的黄鹤楼-黄鹤矶诗词意象,也确实无需在这画面出现。那你就会和我一样,突然开始理解钓鱼舟兄为何深得其意,而决定一起走进画中。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