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国际范儿
最后更新于
国际范儿
[2023/10/11 - Now]
热搜关键词:
  • 非洲电影:艺术改变现实

    电影和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对此有两种典型的回答:一种将电影看作记录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镜子”,另一种将电影看成表达创作者内心思想和情感的“明灯”。这两种电影观其实对应了世界电影史上“再现”与“表现”(或者“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这两类不同的电影美学。然而,电影和现实的第三种关系或许更为激烈、积极与有

  • 神奇的“黑色魔力”:咖啡的时空之旅

    咖啡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之一。它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密码像一个流动的文明载体,交织显现着历史遗韵与现代活力。从非洲大陆到世界各地,咖啡见证了人们的沟通交流,激发了艺术和文学创作,用一股醇香奏出跨越时空的交响乐。1“咖啡”这个名称据词源学家考证,是由阿拉伯语演变而来,与埃塞俄比亚卡法地区一种黑色葡萄酒

  • 美洲的大刍草和“会走路的玉米”

    诺兰导演作品《星际穿越》中描绘了近未来世界,地球受困于干旱和沙尘,只有玉米以抗枯耐寒等顽强植物特性,成为人类实现星际移民前所能倚靠的最后一种“末日口粮”。手捧爆米花看电影的观众未必都了解,玉米从万年前美洲的一株野生杂草到跻身全球人畜赖以生存的三大主粮,这之间经历了什么?玉米作为人类驯化最成功的作物之

  • 言语造化,诗心相通——法国作家与中国诗歌

    中国诗歌自17世纪便进入法国汉学家的研究视野,是中国文学域外译介最多的体裁,而中国诗歌中被翻译最多的是《诗经》和唐诗。法国诗坛对中国诗歌的关注始于18世纪一位年轻诗人安德烈·谢尼埃,其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古希腊之风的田园牧歌和哀歌,也有现实主义诗歌,还有深受时代气息所染的哲理诗歌和革命诗篇。谢尼埃在《

  • 威廉·莫里斯:将现代设计之美融入生活

    “他是‘超现代的’——不仅与时俱进,而且遥遥领先,他的壁纸、装饰、挂毯、书籍印刷在每一处都带有20世纪的气息。”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这样称赞威廉·莫里斯。不久前,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了一批以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工艺美术运动的现代设计作品,呈现了以工艺美术运动为核心发展阶段的书籍装帧、插画艺术

  • 从凡尔赛瞥见“中国风”

    在历时数年的策划和等待之后,凡尔赛宫和故宫携手,在故宫推出“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吸引了无数观众。凡尔赛宫的美学功能,原本如王冠和羽毛,是为了烘托皇权。不过,如今的凡尔赛宫早已脱离了它的原始功能,是法国全民共享的瑰宝。漫步在故宫的展厅中,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自鸣钟和画像,

  • “一汀烟雨杏花寒”——中国古诗与杏的跨文化“旅行”

    梵高《玻璃杯中盛开的杏花》暮春、初夏时节,正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时候。在这句词中,凋落的杏花与枝头的杏子标识了物候的变化,既细致地摹写了真实的景象,也表达了对人间春尽、时不我予的怅惋。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病后初愈的宝玉见园里的“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

  • 古代柬埔寨的文明交汇图景

    吴哥寺长廊古代柬埔寨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东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贯穿了古代柬埔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正是文化融合的产物逐步丰富起柬埔寨文明的内涵,形塑了古代柬埔寨灿烂的历史文化,并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柬埔寨社会。在古代柬埔寨研究中,“印度化”理论曾对人们理解古代柬埔寨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西方学者结合

  • 杳杳寒山道,千年回响声——寒山诗的域外解读

    (南宋)马远《寒山子图》寒山和拾得是唐代两位高僧。相传寒山原是长安人,少年时学书习剑,年逾三十,因数次科举不第而遭家人冷落,遂抛绝红尘,归隐天台寒岩为僧,号寒山子;而拾得是国清寺丰干禅师在路边捡到的弃婴。两人身世艰难,历经种种困顿,遍遭人间白眼,机缘所至,相逢于天台山,引为知音。他们一起习佛法,吟诗

  • 特里叶电影的“新新浪潮”风景

    在最近的十年里,有一位新锐女导演在法国影坛分外亮眼。她以风格化和标志性的镜头语言,刻画了一系列瑰丽多姿的法国职业女性形象;她开辟独树一帜的叙事空间,将女性隐秘的精神世界展现在大众面前。她就是荣获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2024年度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法国作者电影导演茹斯汀·特里叶。1看过特

  • 生草:柔韧的抗争与崇高的性情——莱奥帕尔迪的自然观

    贾科莫·莱奥帕尔迪(Giacomo Leopardi, 1798—1837)是意大利19世纪著名的抒情诗人。从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读出田园的恬淡、爱情的焦灼、想象的奇谲和幻灭的空寂。长诗《生草》(La ginestra,又译《金雀花》)是诗人晚年绝笔之一,它凝练地概括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 巴黎左岸的小影院:与艺术电影不期而遇

    法国是电影艺术的故乡,也始终是艺术电影生产的重镇。不同于好莱坞生产模式下的主流商业大片,最令法国电影人骄傲的是他们独立创新、代表美学先锋精神的艺术电影创作。法国的电影观众是幸运的——仅在巴黎,每天在影院上映的电影就超过100部,其中除了那些全球同步上映的商业电影,更多的是被归为“艺术电影”的独立电影

  • “红”遍地球:番茄的跨洋之旅

    “番茄,/这地上的星辰,/这随处可见的,/丰产的星辰,/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回环缠绕/它的流径,/它无与伦比的旺盛,/它的富足,/没有果核,/没有硬壳,/更没有鳞片或尖刺,/向我们献出了/它色彩热烈的/馈赠/以及它百分百的新鲜。”智利诗人聂鲁达在《番茄颂》中赞美的番茄是人们夏日饮食的快乐之源,也是各类

  • 谁解其中味:名画中的早餐

    溯流穷源,人类享用早餐的历史可谓绵延久远。据古典学者、食物历史学家安德鲁·道比(Andrew Dalby)推测,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革命让人类从采集、狩猎时期进入农耕时代,突飞猛进的种植和畜牧技术,让人们不必再一睁眼就去“飞土逐肉”,随之而来的“副食品革命”,让人类学会了储存米面、腌制肉干、保存奶酪,

  • 谷鸟一声幽——王维诗的声响与译文转化

    唐代诗人灿若繁星,王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读者,在漫长的传颂过程中被不断诠释与翻译,生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景象。这一景象可以折射在一首小诗上:美国学者艾略特·温伯格在《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一书中便释读了《鹿柴》的十九种译法。他在分析索姆·詹宁斯的译本时,指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 里乔托·卡努杜:搭建电影美学理论的最初框架

    在世界电影史上,有一个名字不应该被忽略。假如没有他,电影很难从最初的“机械杂耍”登上高等艺术的殿堂;假如没有他,人类构建电影美学大厦的路程或许需要更长时间。他就是被誉为“第七艺术之父”的意大利文化巨匠里乔托·卡努杜。1卡努杜于1877年1月2日出生在意大利小城巴里,1923年11月10日逝世于法国巴

  • 出生在指定的土地上——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黑人艺术

    2023年2月,非洲最大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天达开普敦艺术博览会将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来探讨时间的概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用自己的创意和作品来探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反思历史遗产到底意味着什么。南非曾有过一段灰暗的历史,种族隔离制度带给南非巨大的创伤,南非知名艺术家、作家苏·威廉姆森认为,这段

  • 童年、故乡和梦幻之旅——法国甜点的味觉与文化记忆

    说起甜点,人们会想到意大利的提拉米苏、英国的布丁或德国的黑森林,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大概是法国甜点。法国有句老话:没有比对美食更加真诚的爱。法国甜点以其严谨的制作工艺和精致优雅的风格影响了西式甜点,成为高级甜点的代言人。不必说大名鼎鼎的小玛德莱娜、舒芙蕾和闪电泡芙,也不必说色彩明艳的马卡龙或是酥脆又

  • 一幅名画的谜题:目光的交互与不可见的在场

    迭戈·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西班牙黄金时代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与戈雅、毕加索同属世界闻名的西班牙画家之列,虽然在很长时间里,委拉斯凯兹的盛名都局限在西班牙国内,但他被另两位艺术家视为不可企及的标杆与榜样,被称为“画家中的画家”。他在艺术史中的特殊地位,更基于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肖像画,这幅

  • “这棵树就屹立在那儿”——以亲情为根基的非洲文学

    豪萨语文学作品亲情作为人类社会最质朴的情感,一直是中外作家创作的重要母题。在非洲“大家庭”的观念中,亲情关系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血脉联系,形成了连接家庭社区、民族国家、族裔群体的基础。尽管非洲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尽相同,但共享的伦理价值使得非洲文学之中的亲情书写呈现出共性化的特征。非洲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

原创公众号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