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王德峰: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

王德峰: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

公众号新闻


1508年,明武宗正德三年。


由于开罪炙手可热的大宦官刘瑾,挨了四十大板、并被“流放”的王阳明,历经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抵达“蛮荒之地”——贵州龙场驿。


受尽折磨的王阳明,却无暇顾及自身遭遇,而是始终在思考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才能做圣贤”。


久久上下求索而不得,终于在某个夜半时分,他激动地大喊大叫,说出那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贵州龙场,今天的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众多企业家前来此“寻道”、追随王阳明的步伐。


王阳明可以说是许多中国企业家的“老中医”。比如马云就曾表示,自己把《传习录》看了不止两遍,受益颇深。


为什么王阳明心学能“药到病除”?大概是因为中国企业家是烦恼最多、精神高度痛苦的一群人,他们需要从阳明心学中“获得光明”。


同样地,在疫情三年、外部挑战不减的今天,如何从人心内部寻找动力,也成为摆在大多数普通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如何找到答案?我们可以翻翻王阳明心学。


复旦大学哲学院退休教授王德峰,对王阳明的研究颇有心得。本文为王德峰在中智视野文化讲坛上所作“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的演讲精编,内容有删节,未经作者审阅,收录于第31期《进化》,此为上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口 述:王德峰 复旦大学哲学院退休教授

编 辑:余心丰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今日之中国,欲望汹涌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来讲一个题目——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人生哲学。而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成果,因此就是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成果。


王阳明心学思想最重要的著作是《传习录》。它是每个中国人必读的书,就像基督教国家必读《圣经》。但中国传承哲学教育的传统,失之已久。


我们对下一代最重要、最根本的责任是什么?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安心立命。


我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年轻人不相信可以理解,但到了40岁还不知道有命,不是智商不够,只能说悟性太差,不能领会人生最根本的东西。


我们的生活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知道,人生富贵穷通,莫非命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比如我们出生于怎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父母成了我们的父母?


这件事不容我们选择,你恰好出生在富豪家庭,他恰好出生在贫苦家庭,在这件事上,我们一律相信有命;在其他事情上,我们不相信有命。


孟子有句话很重要,他说人生总是有所求,但是“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追求的“求”,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第二种“求”,叫作“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举个例子,文革尚未结束前,我曾在中学读书,但学的东西残缺不全,后来中学毕业进工厂做了3年半的工人。


1977年恢复高考,我第二年报名参加,但准备得根本不充分,忐忑不安地走上考场,但我一看考卷,凡是我做不了的题目,它偏偏没有出;它出的恰好都是我懂的,全都做出来了,最后一举考进复旦。这是真实的,绝非虚言。


后来我读孟子的书,发现他说得真对,比如某个人考大学,那应该努力,只要有方法地复习,最终增长了知识和能力,这段时间就不会白白过去,这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但最后是否能有一个很好的分数,让自己能考进清华北大或者复旦,这件事不归你管,叫“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很简单的道理,但大概要到40岁后才能相信。


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谈中国哲学、谈中国哲学的最高成果——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应该重温王阳明心学?


因为今日之中国,众欲汹汹。各种欲望汹涌澎湃。


我认识一位国有企业的老总,他跟我讲,自己现在在单位开会要放到3点钟以后,因为3点钟前开会,你在上面做报告,他们都在下面看手机炒股。一场报告做完,已经完成几次交易了。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形成这样一个民风——各施其能,各谋其利,纷争付诸于法律,前途交给了偶然。


我们的GDP增长得很快,甚至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大量的资本,如流水一般静来静往。这无可厚非。


但一个民族不可能以它所拥有的货币,作为这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如果整个民风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


因此,社会信任的普遍危机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病症。当父母与孩子对簿公堂时,我们作何感想?当兄弟姐妹间为了那么一点点财产而骨肉相残时,我们又作何感想?


这个民族靠什么站起来?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现在还是内不能安、外不能立。



如何站起来,靠宗教吗?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有宗教的民族。虽然我们这个民族也有一些宗教徒,比如基督徒,中国基督徒跟欧洲基督徒从表面上看差不多,都参加相同的宗教仪式——到教堂做礼拜、吃饭前祷告,等等。


但当一个中国基督徒祷告时,他心中在想什么?他可能在想,“我儿子今年高考,主啊,我向来忠心地侍奉你,你一定要帮我”。


这时,他心中不会再想着他灵魂的拯救问题,“我这个有罪的灵魂,主啊,希望你能够拯救我”这种西方神学观念并没有在一些中国基督徒的心中出现。


宗教信仰并不是指向人间幸福的,而是指向灵魂的安顿。所以当有些中国基督徒在祈求上帝时,他们的价值观念仍然是中国式的。


我们是一个没有上帝管人心的民族。那么,靠什么?中国将来靠的是哲学。


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处理人自己生命的问题。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麻烦,所以佛家讲现实世界是什么?尘世。尘就是烦恼。人世间到处都是烦恼。


生命外部的麻烦比较容易对付。我们凭借着文明发展,积累起经验和知识,可以把生命的外部环境安排得更适合于人的生存。


人最难对付的是自己生命内部的问题,就是我们心的安顿。我们的身体一旦得了病,有了肉体的痛苦,烦恼马上起来。


甚至没有病时,照样有烦恼。烦恼来自哪里?来自人心。在肉体根本不痛苦的情况下,我们的心照样能生出烦恼来,这正是我们必须对付的棘手难题。


孔子在《论语》里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什么叫“不仁者”,不要望文生义,以为指的是坏人,不是,而是指心没有安顿好的人——心中无仁之常体,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这叫左也不安、右也不安。


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属于不仁者,因为心没有安顿好。


中国哲学刚起步时就面对这个问题。东周末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上百个诸侯小国彼此征战。


我们的民族在东周时遇到大痛苦,而人类以痛苦为代价学习真理。进而出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其中主要是6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开始论道,因为大痛苦来了。


中国哲学因此起步,面对的就是如何安排好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人生为什么成了问题?因为能生出烦恼的那颗心,是“无限心”。


一个简单的说明,就能让大家相信“无限心”的存在。人都是在时间中存在的,对于人而言,时间是三维的,由3个东西构成:一个叫过去,一个叫当下,一个叫未来。


我们怎么活在当下?以筹划未来的方式活在当下。比如我此刻在讲课,但我在讲这句话的同时,也正在筹划着下一句话。


未来还不是事实,并不存在,但我们已经正在去筹划那个并不存在的未来了,这说明什么?我们的心有无限的一面。


它说明我们超越世俗、超越现实,去筹划那个尚不存在的未来,烦恼都从此而出,但人生的精彩也从里边来,因为筹划未来也是提出理想。


我们假设一下,某人经过许多年的努力,积攒下一大笔钱,终于买下他梦寐以求的一栋豪华别墅。在他买下豪华别墅的那天,他心中这么想,从今天起,我的幸福人生开始了。


各位想一想,他这个想法对不对?肯定错了。因为这栋别墅将来一定是别人住,只不过现在不知道是谁住,他自己只是暂时地住一住。我们都是人生的匆匆过客。


可见再豪华的别墅也好,再高的权位也罢,都是有限的事情。我们的无限心,无法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上。



我们在现实世界里找一找,能找到无限的事物吗?不能,构成这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有限的。于是一个结论来了,我们要想去安顿好那颗无限心,是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去安顿的。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超越现实世界,叫作“出世”。我们要早早地让下一代明白这个道理,先指引一条让他的心出世的路,从现实的利害得失中超拔出来。而这一步,我们从来没有指引下一代去走过。


我们总是不断地在告诫他们,现实是残酷的,因此利害得失要搞清楚,要学会在这世界上趋利避害,却从未想过要教他们另一件事——先出世,后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入世的前提是什么?入的前提是出。你从未出过,谈什么入,你不就在世中吗?“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这句普通中国老百姓都会说的话,恰好就是中国哲学的境界。


前些年,我到中国台湾考察他们的通识教育,向他们取经。席间,一位台湾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突然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在我看来,大陆现在是没有“文化”的。


我当时听了很不高兴,马上就说,我就是搞文化的。他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大陆的社会生活现在是没有文化的。


我一下子就明白这位台大中文系教授在跟我说什么了。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在哪里?很简单。

假如你办一家商店,从经济学角度看,追求利润的目标无可非议。但你除了知道这个目标以外,没有忘记在商店大堂的墙上书写4个字“童叟无欺”,这叫文化来了;
假如你办一所民营医院,同样是投资行为,但你没有忘记在医院门诊大厅的墙上书写4个字“生命至上”,这叫文化来了;

假如你办一所民办学校,有利润目标同样无可厚非,但你没有忘记在教学大楼的墙上书写4个字“有教无类”,这叫文化来了。



这个文化要想到来,前提是什么?我们这个民族先要有出世的精神,而后回来做入世的事情。


今天我们讲中国哲学,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人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如何安顿好自己这颗“无限心”。这就在根本上把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区分开来了。


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而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问题。这并不是说西方哲学不考虑人生问题,而是它认为人生问题解决的前提是知识问题的解决。


所以西方哲学追求什么?追求人类获得客观、可靠和有效知识的方法。这是他们处理的中心问题,在知识问题解决后,顺带回答人生问题。


而中国哲学从公元前5世纪起步,一直发展到今天2000多年,一直是人生哲学,最高峰就是王阳明心学。


儒释道,

如何指点出路?


上面说到东周末年百家争鸣,后来许多学派衰退,以儒家和道家为主。


到了两汉之际,佛教来到中国。经过好几代知识分子的努力,到唐朝终于完成一件伟大的事情——让佛经说汉语。它意味着佛学思想的中国化。


从此,中国人生哲学分成三大块——儒家、道家、佛家。我们先来看一下儒释道3家,分别是如何指点一条出世道路的:


1. 儒家:无所为而为


儒家指点的“先出世而后入世”的路,简要概括就是一句话:无所为而为。


“为”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比如你有两只脚就得走路、有一个头脑就得思考和学习。如果你有两只脚,偏偏不让你走路;有个头脑,偏偏不让你学习,这是对你很严重的迫害。


不做事的人生不能称为人生。但该如何做事?儒家概括出一句话“无所为而为”,它针对的是“有所为而为”。


我们平时做事情,如果从未有过出世的境界,做事情总有一个目标、目的,始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看作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和途径的话,这就叫“有所为而为”。


因此“无所为而为”指的就是,我们并不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成是达成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因为它本来就应该做、不做是不对的。


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达成某个有利于我们的结果。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



举个例子,假定我发现上海杨浦区人口密集,但是缺医少药;再假定,上海就两家医院——华山医院和中山医院,它们的医疗力量无法覆盖整个杨浦区。


我发现了这点,于是办了家医院。但由于我一不懂经济学、二不懂金融学、三不懂管理科学、四毫无经营企业的任何经验,于是我的这家医院开了半年就维持不下去了,只能收场。


请问我失败了没有?没有失败。因为我在这半年里至少做了这么一件事:救死扶伤。并且产生一个效果——提醒别人,这里真应该有家医院,于是让有本事的人来吧,他就当仁不让地来了;而我呢?当仁而让,没有失败。


我们能否跟年轻一代讲讲儒家的这个道理呢?什么叫永不失败的人生?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努力地去做某件事,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它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去做。


我们甚至可以凭借经验和知识,提前知道做某件事的后果对自己是不利的,但我仍然去做,这叫什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儒家出世精神和入世的统一。


2.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指点出世的路,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不人为地做事。“人为”两个汉字合起来又是一个汉字,叫“伪”。伪就是造作。


道家反对人为就是反对伪、反对造作。造作为什么不好?伪为什么不好?


因为但凡是中国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立场,叫“天人合一”,只是儒家、道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人,后者的重点在天。


按道家的说法,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于天,麻烦和苦恼都来自于人自己。因此,从这个出发点出发,道家叫我们做减法,“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为的因素减得越干净越好。



以吃饭为例,人都要吃饭,这没办法,因为天道规定每个人都有胃。但是如何吃饭就彰显出道家的精神了,比如你偏要吃到法国大菜不可、非得餐餐美味佳肴,不然就叫没吃过饭。这就叫人为。


战国时期有个道家的人叫列子,他说过一句话“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我们看今天的中国人离开道家的精神多么远,充斥于市场中的各种保健品,全是什么贵之、爱之,但我们的肉体难道因此就“厚”了吗?


那么,按照道家的原则,吃饭该怎么吃?我相信一定是8个字“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这就叫顺应天道。吃饭如此,人生的各个方面无不如此,都要做减法。


从此以后,你带着这样的认识去读《道德经》《庄子》,要从这些著作里获得什么?指点。指点我们如何做减法,学习做减法的方法,最终要学会做减法的实践,顺应着去做,不知不觉你的行为就在天道里了,于是叫“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道家的出世精神“无为”,做事情不要去增加自己人为的目标、人为的企图、人为的期待。


什么是最好的人生?没有目标的人生。你不要自己定目标,天道已经把你的人生都规定好了,你顺着它走就行。这与我们的当代文明相去何远?我们现在要么不做事,一做事马上认为目标要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要加以确定、加以坚持,立刻人为起来了。


3. 佛家:无心而为


佛家出世的路可以概括为4个字:无心而为。我们千万别误解了佛家,其实它也主张我们做事的。


此话怎讲?佛家告诉我们,人生在世,非做事不可。但你做什么事情,是有来历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很大。


我有时也想,我也去做个钟点工试试,想是可以想,浪漫得很,但不可能轮到我做,因为我的“来历”规定我不能做钟点工。


但我也不要因此就得意,这只是因为我没资格做。只能做开口饭、教书匠、吃粉笔灰,这是我当做的事。


再比如,我做不了董事长,这是肯定的。假如我现在还在想,我本来应该早点下海,那今天的中国富豪排行榜上说不定有我王德峰的名字。如果我今天还这么想,我就是多么愚蠢。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和各位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是带着东西来的。


1977年恢复高考,我第二年报名参加。当时我在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里做工人做得好好的,大家都认为是很好的一份工作。但我还是要高考。


我父亲支持我不断求知上进。但他没想到,在我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写了哲学,然后他就找我谈话了,问我为什么要报考哲学专业,不是听过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我应该去学一门有实用价值的学问,将来有本事在身上。


我是这么回答我父亲的,我就喜欢“空”的学问,越空越好,唯恐其不够空。为什么我要学哲学?因为经济学、社会学这些学起来比较容易,要学就学难的。一本哲学著作,我打开来看,如果其中10句话里有9句我都看不懂,我认为这是对我智力的严重侮辱,所以我要学哲学。


我父亲看我是个年纪蛮大的孩子了,就让我自己做主,他也就算了。当时我以为是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后来才明白,这是业力规定的。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间都带着业力,我带来的业力规定我就是去追求那个“空而又空”的学问。


所以,为什么偏偏在我“贩米”的心理产生了一个要读空洞学问的愿望呢?这个愿望是我让它产生的吗?没有这回事。


我们有这个愿望,还是有那个愿望,其实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某个愿望来了后,我们去选择实现它的道路,在这件事上,我们有一点自由。


至于什么愿望来到我们心里,这不是我们的自由,它就这么来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业力来,我的活你干不了,你的活我也干不了,各自的业力不一样,先要明白这个道理。


各位可能会说,你王德峰相信这一点,还算是哲学老师吗?你在讲迷信呢?拿出点科学证据来。我告诉你,拿不出来,确实没办法给出科学论证,这件事超出科学思考的范围了,全凭我们的悟性去领会。


因此佛家告诉我们,人这辈子来到世间,非做事不可。为什么?做事就是消业。因为你是带着业力来的,这是你躲都躲不了的事情。


由于做事是为了消业的缘故,所以我们不求结果,最好没结果。如果它有了结果呢?很可能旧业未消,新业又来。


但是做事怎么可能没结果呢,佛家也看到了,只要做事一定有结果,但是我们要怎么样?让这个结果跟你没关系,这就不是你新造的业了,所以叫“无心而为”。


“无心而为”并不是教我们不要认真做事,而是事情一定要认真做,但心别上去,对它的结果不关心,甚至暗中期待它没结果。


禅宗把佛家的精神表达得特别好,叫“出心不出世”——事情是不能拒绝的。该你做的事,你怎么好拒绝,那就把它担当起来吧。为什么?消业。但记住,心别上去,要“出心”。



所以有个禅宗祖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丝纱”


什么叫咬着一粒米?我非得吃某个东西不可,否则不叫吃饭;我一定要穿品牌衣服,否则不叫穿衣服,那叫挂着一丝纱。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什么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人生哲学,始终回答一个问题——人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


第一步是什么?出世,把自己从现实世界中超拔出来,因为我们的心有无限的一面,它无法在现实世界中被安顿好。


但中国哲学今天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年轻一代没有在中国哲学里走过“出世”的路,我们遗忘了那颗心,只知道头脑的事情。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接着,我们讲下一部分——心学。儒家说“无所为而为”,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佛家说“无心而为”,把三者结合起来,就到了宋朝和明朝的心学。


我们要先搞明白,什么是心学?心学不是心理学;心学开端于谁?孟子。


我们先来讲讲这个“心”。孟子认为,人心有4个方面的善端。道德的根源在人心中。


这样一来,荀子就跟孟子争论关于人性的问题: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为什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的论证逻辑很简单:人首先是生物,而生物必有自保的本能。比如我们都有一个胃,饿了就需要食物。但倘若食物有限,会怎么样?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争夺、一定会有利益纷争,所以他认为人性本恶。


但人比动物聪明一些,知道在利益争斗之中,双方可能会同归于尽,为了避免这种结果,人类的聪明让人发明了道德。


什么是道德?就是把利益纷争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以避免社会解体的结果。


我们遵守道德,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让利益斗争被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因此荀子认为,道德从哪里来?来自人的智力水准比动物的高,可以预先避免同归于尽的结果,从而发明了道德规则,这是荀子的学说。


而孟子认为道德来自哪里?我们的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是心的4个善端。但这个“心”字,该如何翻译?


比如假设用英文翻译,译成Heart,它完全可以指什么?心脏,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那能不能翻译成Mind呢?仍然不可以。Mind是意识状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所以孟子的心学既不是心脏学,又不是心理学,他讲的那个“心”既超生物层面又超心理层面。


很多人认为孟子和荀子的争论,永远没有答案。但其实绝非如此。当荀子讲人性本恶时,他讲的人性是什么?是生物心、自然心;而当孟子讲人性本善时,他讲的人性是生物的、自然的吗?都不是,是超生物、超自然的,叫“心”。



所以这两个思想家的争论其实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荀子在生物学层面,而孟子在心学层面。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孟子所说的“心”是否存在?要是请孟子拿出来给我们看看,他肯定是拿不出来的,但我们可以为他做一个论证,他所说的“心”是存在的。


我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在路边摆摊,她的食品铺里有面包、苹果等。这时,迎面走来一群饥肠辘辘的小伙子。


若是按自然界的法则,这老太太得赶快逃跑,因为她手无缚鸡之力,如何抵挡得住这一批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呢?但老太太没逃,反而安然地坐在那里。为什么?


因为她知道两个基本事实——第一个事实,来了一群动物,因为他们都有胃,对她的食品有需要;但她同时知道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事实,来的是一群什么动物?有心的动物。


所以他们来到食品铺面前干吗?不是来抢东西的,而是从口袋里掏出另一种只有心才能够认知的东西,叫Money,然后跟她进行商品交换。这就是孟子讲的心。


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是什么?人有心,这就够了。假如把孟子讲的心拿掉,还有人类社会吗?我们就在动物界里了。所以孟子何须我们再为他做辩护呢?不需要。


人因为有心才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存在。比如,你把100块钱拿在手里,在狗面前晃,有意义吗?它就闻闻看有没有肉的香味。100块钱是社会存在物,唯有孟子讲的心才能让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如何而来,否则我们就叫自然存在了。


孟子


孟子学说最精彩、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说出这个心。他举了个例子“孺子入井”,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必定让我们生出什么心?怵惕恻隐之心。怵惕就是惊恐,恻隐就是哀痛。


孟子就说了,你之所以情不自禁地想要去救这个小孩,不是想要跟他的父母交朋友,也不是想要通过拯救他的这个行为在乡邻乡亲那儿获得好名声,更不是为了避免不救他、自己的名声就不好了,并不是出于这些原因,而是因为怵惕恻隐之心起来了。


我们跟这个小孩是两个不同的人,我有我的肉体,他有他的肉体,这叫“形骸间隔”;但当你看到小孩掉到井里,怵惕恻隐之心油然而生,这个心一起来就把形骸间隔突破了、打通了。这时你跟这个小孩就连为一体了,叫“仁心感通”。


那么假如非我同类呢?比如鸟兽发出哀鸣,你也同样会产生恻隐之心;植物花草呢?王阳明讲,如果我们看到花草被无辜地践踏,也会生出悯恤之心;花草还算是有生命的存在,那么没生命的呢?比如瓦石被无辜地毁坏,我们也同样会生顾惜之心。


这些都叫“一体之仁”。所以仁心发动,感通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中国的宇宙观从而也就来了。宋朝思想家陆象山说了一句话,“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西方人给出一个科学的宇宙,而中国人给出一个道德的宇宙。按照中国的宇宙观,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而生命趋向于生命情感。


因此,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才是合适的,我们的仁心感通万物,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西方哲学发展成西方科学,于是要征服改造世界、征服改造自然,最后开始受报应。


这样一来,我们就找出那个心来了。今天这个文明、这个社会状况已经被遗忘的就是这个心。


这个心指的不是西方哲学所认为的理性认识能力,那是头脑里的事情,而指的是生命情感。


用头脑去认识外部世界,然后头脑以它的理性帮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趋利避害,这种趋利避害的道理是在心之外的理。


可怕的是,今天的文明到处在用“心外之理”。差别在哪里?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跟我说,炒股票有个融资融券,股票市值达到50万元就可以借用杠杆,让你借钱炒股。


这种融资融券的方法是用金融学推论出来的理。但假如我们用这个理来做事情,意味着什么?它就是在引诱你,让你去借钱赌博。我们完全可以赌输到什么程度?跳楼。


所以我听到后,就跟我朋友说,这叫心外之理。你抛弃了你的心,取出一个理,这个理将伤害我们的生活、在根本上威胁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回到中国心学,会知道“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要认识到理都在自己心里,在心里站不住脚的理叫“心外之理”。


有人可能会反驳,它不会威胁我们,因为我们聪明并且有足够的技巧。这其实依然还是在心外讲这句话。


我们一旦跟着心外之理走,结果会怎么样?叫作“心之亡失”。中国人今天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每去信心外之理,于是跟亲人的关系处不好、跟同事的关系也处不好,人人彼此互相防范、互相争夺利益,并且振振有词。


当父母跟他的孩子对簿公堂时,不管谁胜诉了,谁都不会有幸福。你在法律上战胜了父母,或者父母战胜了你,会高兴吗?只会心痛。因为走的是心外之理的路。


因此王阳明用了一个词:良知,“良知乃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为什么王阳明讲“心即理”,听起来似乎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是吧?但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是从孟子那里来的。


孟子说,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原话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么意思?做学问就一件事——找回已经亡失的心,把它再求回来


以养鸡养鸭打比方,我们白天把它们放出去,到黄昏时还记得把它们找回来。但偏偏我们的心放出去了,却不把它找回来。如果我们把它找回来就叫“学问”


但与孟子同时代的人,基本上不能理解他所说的心学,倒是荀子学说大行天下。它是对孔子学说的另一种解释道路:第一,人性本恶;第二,道德就是限制利益争斗的规则,让利益争斗被限制在合适范围里。


这套规则叫什么?礼仪。所以荀子学说的核心观念:以礼治国。他抓住“礼”来谈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比如中国人以前彼此相遇要拱手作揖,现在我们就用西洋方式握手,有时甚至手都不握,讲话直截了当。


但荀子学说的问题在哪儿?我们可能礼仪遵守得很好,但心中并没有仁心,于是会演变成表面上恭敬有礼、温柔敦厚,但其实是把道德规则当作一种手段,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种人格叫“乡愿”。


因为荀子让我们相信,“道德在人心中”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根据,只是因为头脑的聪明,发明出了限制利益斗争的规则,然后我们遵守它,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益。


荀子学说养成中国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国民性的病症“乡愿”:人们遵守道德规则不是出于内心自觉,而是出于利益考量。


烦恼即菩提


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中,理解他学说的人非常少,所以孟子心学就被淹没了,到后面被中国人重新把它记起来,当中通过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禅宗。


禅宗就是用佛家语言说的心学,原则是16个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成佛是所有佛教宗派的共同目标。但成佛的道路是什么?成佛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佛在哪里?其实我们人人都是佛、都有佛性,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所以修佛的道路就是“直指人心”。因为人人都具备佛性,所有学佛不用到心外去求,但由谁来见性成佛、见者是谁呢?心。


中国有一个了不起的和尚,叫僧肇,他写过一篇《宝藏论》,里面这么说:


有一个人来到金库,里面有种种金器,比如金戒指、金项链、金碗、金筷子等。这个人看到种种金器后,僧肇描述他是“不睹众相,常观金体”


金戒指跟金项链的差别,是不是“相”的差别?从而金戒指不同于金项链、金碗不同于金筷子。


但这个人在金库里看到的是什么?金子本身,把相与相的差别都消解掉了,叫“不睹众相,常观金体”。这个比喻很重要,不是看不到相,而是不为相所惑。


一般来说,我们看世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是看“相”,比如,你背着LV包向我走来,我一看你的是世界顶级品牌包,然后我再看我的包,它简直不是包。


你的LV包是一个相,我的包也有一个相。你的包比我的价值昂贵得多、质量也好得多,这是事实,没有问题;但你的包再昂贵、质量再好,也绝不妨碍我的包还是包,这叫不住相,我看到了包本身。


当我们看到LV包和普通包之间的差别时,是用什么来看的?看到包本身时,又是用什么来看的?可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心的。此心一来,就叫“常观金体,不睹众相”,禅宗就抓住这点来修心。


《金刚经》中的8个字是它的思想核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是什么意思?住相;“相”就是我们把世界上所有事物或人,都区分出高低贵贱。


如果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就叫住相;不停留在这里边,本心起来,就叫“而生其心”,也就是这颗心见了佛性,就好像那个人到金器仓库看到金子本身。


再问第二个问题,金子本身可能单独存在吗?不可能。金子本身叫晶体,它只能在不同器物里存在。若是想脱离种种器物,另寻一个金子本身,可能吗?不可能。


它又说明什么道理?别把佛性从现实世界中抽出来,希望它专门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看见,就好像金子本身总是在不同金器里存在一样的道理。


所以修佛不要离开现实世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离开现实世界去寻找最高智慧“菩提”,就好比要求只有耳朵、没有角的兔子长出两只角。


很朴素的话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两层意思:

第一,要摆脱众相对你的迷惑。这步叫“常观金体”,出世了。并且还要回到世界中来,要求金子本身也要在种种“器物”中求;

第二,禅宗教我们用什么来修行?拿烦恼来修,烦恼即菩提。人世间充满烦恼,所以叫灰尘的世界,但别把灰尘拒绝了,因为烦恼来自此心。

如果没有心,就没有烦恼,只有肉体痛苦。所以烦恼来了,不要拒绝它,因为它跟我们的智慧来自同一个根源“心”。

所以“心”有两种用法,一是用出烦恼来,二是用出智慧来。



烦恼证明了我们的无限心。因此,烦恼就成了修行的材料,这是非常自信、勇敢的修行方法,叫禅宗。


就“如水遇风”,一片水域一辈子怎么可能不遇到风呢?风一来,水面就不平静了,那就是烦恼来了;但你不要跟着烦恼走,烦恼是水的波纹,其实水还是水。


水的波纹起来或下去,都不会增加或减少水。大海的海面每天都汹涌澎湃,但大海的总量是增多还是减少了?不增不减。所以禅宗要我们抓住烦恼来修心,因为烦恼来自于心。



上面我们讲到,我们的心每每被我们丢失,再把它求回来。比如在孩提时代,本来有颗童心在我们身上,但慢慢长大后,知道在这世上要学会趋利避害,进入人生所谓的功利境界,从而童心泯灭。这就是心之亡失。


然而,人生也就不自在起来,就像中国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我们现在教育下一代的方式,是让他们早早地不自在,在幼儿园阶段就要设置算术题,最好进的还是双语幼儿园,到了小学要学奥数。


早早地把我们的孩子推上人生竞争的舞台,让他们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如何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和手段。这时,要让他们找到丢失的那颗心,再把它求回来,很难。


他们到了要去求那颗心的时候,大概是30多岁左右,比如80后,他们就正在回顾自己的青春岁月、反思自己的三观问题。我是80后的父母,凡是80后几乎都是50后生出来的,而50后对80后有一个不可推卸的债务——精神上的债务。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点。


我们下一代最缺少的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运用逻辑和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信念。


我们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我们脱贫、发财了,但40年过去,我们留给下一代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我们是否曾经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追求卓越,但失去了灵魂的卓越。


年轻一代中现在最痛苦的是白领,他们一方面想上升到资产阶层的队伍中去,又随时害怕落到无产阶层里去。这个阶层的心理状况普遍极坏,焦虑或者抑郁的发病率极高。这绝非虚言。


我旁听我儿子的同学聚会,发现他们十个里有八个有焦虑症或者抑郁症。怎么办?先是寻找心理医生,开始教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一开始有点效果,后来就不行了。几次不行以后,心理医生最后一招在他的口袋里,叫做药,从此患上药物依赖症。


根本问题在哪里?心。他们最需要的是心学,而不是心理学。什么叫心学?改变人生态度,这是最根本的事。他们的人生态度在根本上没有改变,他们只是受制于这个时代的驱迫,时代把那些价值标准、成功目标全部压给他们了。


有人曾问我,王阳明心学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这就是。


我们能不能还我们中国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像王阳明临走前留下的8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那样的中国人。不管周围怎样黑暗,我们的心依旧光明。


(下篇见今日二条)


好文推荐:




排版 | 余心丰  

审校 | 一 一   主编 | 徐悦邦

培养企业文化学方太


今年1月,方太企业管理哲学之作《方太文化》正式对外发布。


本书作者遍访上百位方太高管和员工,写作历时两年,收集整理百万字企业原始素材,多角度完整展现了方太的经营理念、基本原则和践行体系。为企业文化管理提供可借鉴范本。


如何将务虚的文化转化为务实的经营之道,在《方太文化》一书中得以窥探一二。


点击下图购买《方太文化》,让我们一同领略成人成事的长期主义管理哲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数十万美国人不相信鸟是真的,最会整活儿的阴谋论又来了加拿大男子在婚礼前两天中$700万彩票大奖,未婚妻就是不相信!钢琴少年舒海峰:一个自闭症家庭如何寻找出路?快看中国人的书信有多美!值得珍藏!在一个“男性等于人类”的世界,女性太容易认为自己有问题 | 专访花1800买了只纯种比熊,却发现是串串…老板:哭也没用,正义不相信眼泪不管你相不相信,我是相信的30岁还不结婚的男人都是有问题的,那女人呢?专访黎峰:一个全球激烈竞争的焦点为什么悟性高的人很难赚大钱?太深刻了!“鹿晗概念股”风华秋实五闯IPO:资本不相信“顶流”?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在北京市区能看到银河,但我真的用手机拍出来了 | 叶梓颐在新加坡也有米其林榜上的麻婆豆腐?不相信的我立马来探寻真相由Sagnac效应看相对论卫道士们的混乱逻辑今后的法院, 法官穿不穿法袍? 敲不敲法槌?2022,你可以不相信爱情,但必须要相信牛仔!马未都| 人的一生 都是有命数的生命的哀歌四川人不相信东北麻辣烫体验过加拿大教育后,我不相信孩子会有突然开窍的一天!功率半导体,不相信下行周期郝景芳:不管你相不相信,我是相信的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曹德旺60条商业哲学:如果你对谁都不相信,必将一事无成中国成功发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我不相信,这明星丑闻真的会反转王德峰:什么是年轻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事情?——追求真理医生告诉你:为什么到了40岁就要做次肠镜为什么这么多人不相信红州比蓝州犯罪率高?周作亿先生我相信有人正艰难而缓慢地爱上我浣溪沙:云行捎信报安宁乐华娱乐暂缓IPO,资本为何不相信“顶流”了?渴望爱与亲密,却不相信婚姻 | “恐婚”该怎么办?一文掌握所有命令行,包括73个“冷门但有用”的技巧|GitHub 11万标星之作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