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所有教育都抵不过一个教育,那就是支持孩子内在精神体的成长 。
这两年,我一直在重复观看一部电影:《海蒂和爷爷》。这部电影在豆瓣高居9.3分,影片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隐喻:一个孩子在成长历程中,需要获得哪些东西的滋养,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父母去世后,海蒂成为了一个孤儿,这是第一次抛弃。所以她从小跟着姨妈一起在山下生活了5年。但姨妈最近得到了一份城里的工作,打算把她送上山,送到从未见面的爷爷家中。这是第二次抛弃。爷爷是个古怪、孤僻、可怕的老头,他根本不欢迎海蒂,看到她们来了,开口第一句话是 “滚开!” 转身把门关上了。狠心的姨妈扔下海蒂一个人偷偷溜走,当晚,她连爷爷的小屋都进不去,只能独自睡在羊圈里。这是她经历的第三次抛弃。
对一个小孩来说,这样的多次抛弃,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早上起来,阿尔卑斯山的美景让她着迷,一转眼她就快活地奔跑在原野中。在亲情之中,小海蒂颠沛流离,但是在大自然中,她好像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从心理学上讲,在自然中充分奔跑过的孩子,身体更加强壮、情绪也更加乐观。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存在,有一种「天然的认可」。这种在自然当中的沉浸与随之而来的自我认可,可以抵御一部分现实创伤的侵入。海蒂仰望着群山巍峨,聆听小鸟歌唱,睡在草地上一个人安静地感受时间流淌……那个时候她和自己在一起,不受外在境遇 “打扰” 。这种感受,就是「安居在自己内心深处」,也是我们常说的「自处」。不管外界境遇如何,她都能轻松愉快地和真实的自己在一起。此时,阿尔卑斯山稳稳接住了受伤的海蒂,成为了治愈的良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起放羊的皮特,告诉海蒂一个可怕的消息:爷爷杀过人。海蒂回到家时,看爷爷的眼神变了,抱着行李想要回到羊圈去。爷爷猜出了其中的原因, 他没有发脾气,也没解释,而是看着海蒂的眼睛,对她说:“人们总爱谈论坏的东西,但是你需要决定,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还是相信别人的话。”
听这番话,海蒂站在原地看着爷爷。过了一会,她跳起来抱紧了爷爷:她选择相信他。人们总喜欢关注你身上「坏的东西」,你不要轻信。你要相信的,是自己的判断。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你越相信什么,就会越可能实现什么。如果人带着悲观的滤镜,要去寻找生活中不好的一面,一定能找到。相反,你要去寻找生活的爱和美好,也总是能找到证据。所以爷爷问海蒂:你是要相信他人的眼睛,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也是第二层意思: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自由。正常的家长,在面对海蒂的反应时,也许直接告诉她事实或答案。但比起 “给答案” ,引导她从外界的声音之中「找到自己的声音」,无疑是更有力量的。在这份 “我可以相信自己” 的自由之中,海蒂对爷爷的爱和信任没有因为他人的声音而变得压抑、堵塞或扭曲。爷孙两人的也由此变得更加亲近。第二天早上,爷爷亲手为海蒂做了一把新椅子,这意味着,爷爷也正式接受了这个孙女。海蒂和爷爷刚刚建立好亲情,姨妈却回来了。这一次她把海蒂从爷爷身边骗走,偷偷带进了城里,卖进一座古堡,给富家小姐当女伴。海蒂的生活又一次面临推翻重建。这次,她面对的是富家小姐克拉拉、还有严厉刻板的女管家。虽然贵为富家小姐,但是母亲去世,克拉拉过于伤心,渐渐地,她的双腿不能站立。而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她一个人跟女管家和仆人一起生活。因此她不仅行动不便,精神也处于孤独抑郁之中。在抑郁的克拉拉和死气沉沉的豪宅面前,海蒂是格格不入的。她活泼,热情,总是破坏女管家的规矩,但是意外的是,她却给克拉拉带来了久违的笑容。但这些笑容,恰恰发生在海蒂所有「不合规矩」的时刻:她还擅自将克拉拉推出了家门,走到了脏兮兮的大街上,回家时怀里抱着了一窝刚出生的流浪猫……可把女管家气坏了。海蒂的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突破禁区」的能力,这是孩子身上一种很重要的自我能力。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 “禁区” ,而大多数禁区,就是从小被权威规训、暗示而成的:例如必须坐姿整齐、必须鞠躬、不能谈性、不能谈死、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这些过去经验中形成的 “禁区” ,往往给我们带来矛盾:很多事我们想做但又不敢,一边压抑一边渴望,无法内外一致地活着。克拉拉本人就是这种禁忌的象征,她的行动被双腿封印了,而心灵被规则禁锢。而海蒂身上却没有任何禁忌的羁绊,正因为如此,她的所有表达都出自内心,是出于心中爱的本质。因为爱而行动的活力,融化着周围环境的刻板。克拉拉和海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她最原始的生命活力,注入了克拉拉的生活,也注入到了克拉拉的心里。
所谓「野蛮生长力」,其实就是这种突破限制、突破框架的能力:不管过去的生活,告诉你多少的 “不可能” ,当一个人拥有突破某些禁忌的能力,“完整表达自我” 才有了可能。如果说电影中,海蒂的心灵任务是带给克拉拉 “自由”,那么克拉拉的心灵任务,就是带领海蒂突破自己的 “限制” ——出生的阶层和眼界。海蒂陪着克拉拉上课,但由于她从未上过学,所以连字母都不知道是什么。女管家看不起海蒂,认为她是一个没有教养没有礼貌的野孩子。但是幸运的是,海蒂遇到了克拉拉的奶奶,一个睿智的老人。一次,她借着跟海蒂讲睡前故事的机会,跟她聊到了读书识字。原来一直学不会认字的海蒂,并不是因为太笨,而是她听阿尔卑斯山区里放羊的小伙伴说过,我们山里的孩子不需要读书,会放羊就够了。接着她给海蒂读起了书中放羊的故事,可是她故意读到关键之处就停止了,海蒂很想听下去。在奶奶的引导下,海蒂终于拿起书本,开始结结巴巴地学会了认字。从此她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惊人的学习速度让家庭教师和女管家都惊讶不已。在适当的时机下,克拉拉的奶奶跟着海蒂先去到了她的世界里,然后把她引领到更大的世界里去。轻轻巧巧,没有逼迫,找到她的动力源,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然后让她自己的好奇心引领她往前走。海蒂在克拉拉家呆得越久,就越想念阿尔卑斯山的家,渐渐地她甚至开始梦游了。在家庭医生的强烈建议下,克拉拉的爸爸把海蒂送了回家。重回爷爷家后,海蒂开心极了,但是时间一长,她又开始想念克拉拉。山长水远,奶奶居然真的将行走不便的克拉拉,带到了海蒂山上的家,还让她在这里住了下来。从城堡里走出来的克拉拉,跟着海蒂睡在用草铺的床,喝自己挤的羊奶,没有任何餐桌礼仪,不穿高端的外套和靴子,也没有仆人管家的照顾。海蒂还带她天天去放羊、采花、捉蝴蝶,做了一切 “野孩子” 该做的事。那段时间,克拉拉脸上总挂着笑容,生命活力一天天恢复……在克拉拉的 “身体限制” 被解除之后,与此同时,海蒂的 “阶层封印” 也在解除。山里的孩子有的写 “我要做一个铁匠,因为我的爸爸就是铁匠” ,或者,“我要做一个放羊人” 。而海蒂不同,她走出过大山,去过城市,听过智慧的奶奶讲睡前故事,所以海蒂写的是 “我想要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在海蒂苦恼不已的时候,克拉拉的奶奶来到海蒂身边,告诉她:他们嘲笑你,是因为他们的见识太少了,因为他们就只知道这个村子。如果生命中某件事让你开心,那你尽管去做,不用管别人说什么。
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中都需要一个温暖的导师,一再坚定地告诉他这个道理——人们会被经历限制自己的认知,也会被身边的人决定自己的见识。就像克拉拉完全不知道自由和活力是什么,因为她从没有这样的体验,她的活力都被严格的管教和环境所压抑。而海蒂身边都是放羊的、做木工的,她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跟他们都不一样,而成为别的、更好的人。有的时候,孩子只需要一些亲身体验:就像海蒂领略过书本的精彩,克拉拉被阿尔卑斯的原野生活所征服。她们都在一个超越出生限制的体验里,找到了自身要去完整自己的部分。大人唯一要做的,是把「更多的可能」摆在他们面前,激发起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当克拉拉和海蒂都看到了 “我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他们的命运就真的有了改变的可能。今天我们在教育中总在说 “要实现自我潜能,超越阶层”。于是我们做了很多“ 加法” ,刷题,各种兴趣班,各种拓展和素质训练……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所有教育都抵不过一个教育,那就是—— 支持孩子内在精神体的成长 。这个内在精神实体,可以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格特质组合,它包括——先天精神胚胎中蕴含全部善良天性、独特的天分、好奇心、对自我的信任、正向的信念、不竭的自我完整的动力……借着这些我们可以学着独立,有自己的判断,又能适时突破桎梏,带着力量与这个世界相处。借用中医的一句话,这个发展自我主体的过程就是 “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让我们内在这些「先天的积极品质」得到绽放;
祛邪,则是后天要做减法,减掉我们加在上面的「限制性经验」。
就像电影中多次出现翱翔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雄鹰。教养,不等于教育;学知识,也不等于教育。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找到完整自己的路,就是教育的成功。
-END-
作者:Miss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咨询师,前大型婚恋网站主编,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