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童年,你还记得那个“内心的小孩”吗?
糖块、琉璃球、英雄卡、飞行棋、俄罗斯方块;
跳房子、丢手绢、荡秋千、过家家;
大力水手、海绵宝宝、机器猫……总是让人捧腹大笑的动画片;
课本插画里的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完璧归赵等故事;
夏日傍晚,听着蝉鸣,与家人一起吃西瓜的场景;
……
童年、青年、壮年、老年,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人生体验,而童年,却有着非同寻凡的意义。它如同一幅绘画板,在五彩斑斓的颜色中,近乎奠定了一个人成长的底调,并在未来的成长中,反反复复地在头脑里闪现,以一种无形的能量影响着我们。
小时候总想着长大,长大后却开始怀念从前,那是每个人的生之来处。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像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具备”。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童年世界与成人世界泾渭分明,童年世界似乎代表着简单、纯真。但真实的童年,除了单纯、美好,也许也混杂着混沌、模糊、挥之不去的孤独与寂寞感。
小时候,我们常常会自己一个人玩乐、对话,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成为玩伴,可以与每天抱着睡觉的玩偶聊天、披上仿佛充满魔力的毛毯幻想自己会飞,也会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只是乖乖地趴着窗户,等待父母回家时传来的那声声响……
在耳边常常能听到来自父母、亲戚、邻居的“乖”“懂事”“听话”等词,我们会学着不吵不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也学着努力成为父母眼里的“好学生”。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80、90后,他们可以完全享受来自父母的爱,但背后却往往承载着一份缺乏陪伴、理解的童年,一台电视、循环播放的动画片包揽他们的童年时光。
00、10后则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成长,环绕他们的不仅仅是冰冷的电脑、手机,还有两点一线、家长接送的各种培训班等,一切都加快了他们与分数的埋头竞争……尽情玩耍、蹉跎时光更多变成“时间都被浪费了。”
童年对每代人来说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似的。尽管时代在不断变化,但童年时期隐秘的那份孤独感却无所遁形,并伴之一生。
如果童年有味道,那应该是带着微微的苦涩,在咸与甜中交织出一丝希望。
2012年,华人艺术家郭婧用一张纸、一根铅笔,着手创造出了100页的无字绘本《独生小孩》,以极其细腻的手法画出了自己儿时的经历与想象,描绘了一个小女孩经常一个人在家玩,因为想念姥姥,想去看望姥姥,而独自坐上一辆公交车前往,却因为坐过站迷路踏上了一程奇幻、冒险的回家之路。
这原本只是郭婧回忆童年时心血来潮的创作,却在发表后收获了无数人的共鸣,成为第一部获得《纽约时报》绘本大奖的中国作者作品,被评为十佳儿童绘本。故事里那个独自在家找寻各种方式玩乐、由于迷路担心害怕哭泣、路途中遇到神奇事物的小女孩,正是许多人童年的缩影。
对郭婧来说,童年充满了想象,却也是孤独的。她在一次采访中曾提及,童年时的孤独感深深影响了她以后的人生,也为她带来了面对成长的独特力量。在今天,每个小孩,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中,孤独感越来越强烈,而陪伴和坦诚沟通,在网络的虚拟蔓延下变得日益珍贵。
美好的故事给人以力量,为了让故事更温暖,给更多人带去希望。中间剧场用近三年的时间,联合国际艺术家创作团队西班牙Voilà工作室,改编郭婧《独生小孩》绘本,将其打造为一场集真人与偶型、3D裸眼技术、真实场景与虚拟动画交互的多媒体创意剧《那个小孩》(2022年桂林艺术节大剧场特邀剧目及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对外大型国际演出交流活动 “欢乐春节”戏剧展演特邀剧目),希望和人们一起去探索、发现关于成长中的那些困惑,直面孤独,对话自我,再建情感连接。
将绘本《独生小孩》变为舞台剧,并邀请到来自西班牙的艺术团队合作,是一件艰难却又一拍即合的事。中间剧场制作人潘艺说,“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西班牙团队沟通,因为这个绘本讲的是一个中国人内心情感的经历,比较惊喜的是导演跟她讨论到了‘挂钥匙的儿童’(来自于美国NBC1944年的一部纪录片,后普遍指代缺乏父母陪伴的儿童)。”她意识到,成长的焦虑实际上是普世共通不分国界的存在。
西班牙Voilà工作室在国内戏剧圈和国际上都极富口碑,在舞台艺术创作上具有丰富且成熟的制作经验。为了完美展示《那个小孩》的戏剧张力,团队对绘本中许多模糊的角色都进行了二次想象与创作,除了绘本当中的主角小女孩,诸如公交车司机、路上扫雪的清扫工、路人阿姨等,都进行了舞台形象的设计与艺术呈现,让观众清晰地感知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力与独特性。
同时也将社会视角再一次拉大,增添了一些互动、巧妙的设计,从中探索个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在现场布景上,通过双屏幕对一幕幕城市经典场景进行再现,在舞台透视光影下,感受人物在城市中的穿梭,发现城市与人某种共通的生命力。在整体上也沿袭原著无言绘本的表达,通过演员的身体语言,用无声的表演直触灵魂,展示最原始状态下孩子的童年世界。
舞台中对木偶的操作与运用,是艺术前沿性的大胆尝试,由知名设计师凯茵负责。凯茵毕业于英国伦敦⼤学⾦史密斯学院,曾长期担任英国木偶剧院布景动画与⽊偶制作师。为了让偶型更充满童话感、符合角色的性格,她在3D模型、选材、涂色上不断调整,反复测试木偶的关节设计,后期,西班牙团队还特意飞到伦敦,对木偶进行更为细节性的现场测试、演练。凯茵提到:“像木偶的头发、眉毛都是用布料去切片一绺一绺编出来,老人、女士、小孩都要量身定制,这在舞台可能不是很能引起注意,但却是需要花费小巧思的地方。”
由于主创团队分散在全球各地,又受疫情影响,彩排只能线上进行,跨国排练也是一件极为不容易的事,演员们在现场表演,西班牙导演辛西娅·米兰达需要一直全程线上盯着,既要把控人的舞台形象表演,也要反复找寻人与偶之间的表演默契。
在彩排结束后,米兰达会分别对每位演员进行单独指导,讨论表演动作、情绪等,而这对于演员也是一个极高的素质要求,需要演员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导演的意图,因此常常伴随着许多不确定性,有时候设备、镜头等在测试时会突然出现问题,除此以外,协调跨国团队时间、疫情下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预算…一重一重的考验不断试探着他们。
《那个小孩》对于他们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舞台、一场表演,还是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一群人跨越时空阻隔,坚定、执着要去努力实现的一个理想。
童年在每一个人生命里都留下了独特的记忆,伴随着成长的阵痛,在时间深处呈现得越发具象和清晰。你是否还记得你心里的那个小孩?
儿时,我们总是渴望得到更多的陪伴和理解,在一个人相处的时间里,用玩乐,用对宇宙和世界的想象来填补内心的空白;长大后,我们学会了主动消解情绪,与自我相处。
其实不止孩童时期,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孤独是贯穿一生的课题。
从戏剧中感知生活的力量,《那个小孩》将于本月底(10月29日、10月30日、11月5日、11月6日)在中间剧场进行演出,欢迎每一个小朋友、大朋友前来观看,那个小孩,恰恰是每一个你我。
也许你正忧于与孩子的相处,对亲密关系感到乏力;
也许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你正处于对未来的迷茫中;
也许你正在做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
也许你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时常思乡之情会浮上心头;
……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面对孤独、关于成长的答案,获得再次出发的力量。
本剧为三联生活实验室联合出品
我们也为读者准备了一些福利
🟣🟡🟠⚪️🟢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
你对童年的记忆是什么?
如果可以回到童年,你最想对当时的自己/父母说些什么?
留言点赞前5名,每人可获得2张票(200元/张)
与身边的人一起重温童年
注:中间剧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中间艺术园区,是北京西部第一家民营剧场。自2013年正式开幕以来已逐渐成为北京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剧场之一,一直致力于为观众提供优质、多元与引领性的内容,以及艺术性与社会性兼备的戏剧作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