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AR厂商密集发新品,toB厂商加速toC转型 |焦点分析

AR厂商密集发新品,toB厂商加速toC转型 |焦点分析

科技
在细分领域,不少AR厂商做的是减法:先适当做功能阉割,找准定位点做透,并解决价格和舒适性这两大最直接影响C端消费体验的问题。


文|周鑫雨 邱晓芬
编辑苏建勋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在双十一之前,不少AR厂商密集推出新品。仅仅9、10月份两月,就有亮亮视野、雷鸟、rokid、影目四家AR厂商交出了自己的消费级新品成绩单,就连专注于虚拟人的公司「李未可」,也跨界加入了这场消费级AR眼镜大混战。

相比于艰难越过千万台出货量门槛的VR行业,AR行业不管是内容生态还是硬技术本身都尚未成熟。对于厂商来说,要讲好消费级的故事似乎为时过早。但AR未来是光明的,有研究数据表明,2024年消费级AR将全面铺开,到2025年,消费级AR眼镜的出货量将达到5000万台。

大家都迈出了吃螃蟹的第一步,一些变化在行业中悄然发生。

从toB业务起家的AR厂商,比如亮亮视野、rokid集体“倒戈”,从toB的领域,摸着石头过toC的河——而这两家厂商,此前的业务重心基本放在了文旅、工业等领域。

向toC端投石问路,几家AR硬件厂商们的策略称得上稳健。据36氪观察,这次的新品,各家并不是从大而全的产品做起,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轻巧的路子,从C端垂直应用场景开始做起。比如,亮亮视野的AR眼镜针对的是听障人群,李未可的眼镜则是主打户外骑行,雷鸟则是把精力放在了观影场景中,打磨光学显示能力。

Rokid这边的尝试略显差异化。在Rokid  Air消费级眼镜的出货量超过3万台后,不久前这家厂商发布了全新的终端“Rokid Station”。这款终端不是眼镜,更像是一个主机,定价只有799元,把眼镜的内容生态、算力集成,让所搭配的眼镜可以以更轻便的姿态存在并且佩戴。

Rokid推出的眼镜+Rokid Station分体式设计。图源:Rokid官方微信公众号

不过,即便企业大刀阔斧转向消费级,依然难改AR行业惨淡的现实。根据IDC报告,2021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达到1123万台,其中AR出货量仅为28万台——同时2022年上半年几个季度的销量一直放缓,到年底预计出货量仅26万台,相比去年无增反降。

但不管如何,为了抢占先机,摸黑前进的AR厂商都在想办法验证消费市场。但这注定是一块更难啃的骨头。

toB是现实,toC是梦想

在市场需求还未被验证、技术内容尚未成熟,且研发成本高昂的情况下,鲜少有厂商冒险选择直接量产消费级AR设备。先做toB,是为了验证技术、获取订单,让公司“活”到toC市场冒头的一天。

“许多从B端转向C端的AR厂商,其实一开始就打算做toC”,多名AR从业者向36氪总结道,不少厂商,toB之意不在B,而在C。

一个典型的“跃进”失败案例来自美国AR厂商「Magic Leap」。这家早期靠讲“消费级AR”故事发家的公司,于2018年发布首款售价为229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666元)的“天价”消费级产品。

经历市场遇冷、资金链断裂后,Magic Leap最终选择砍掉了“初心”,在2020年初裁去近一半员工,并逐步关停消费者业务,转向空间计算平台与软件等企业级产品,并将失败的首款眼镜重新定位成“面向企业用户”。

除却稳妥保守,B端不仅是打磨业务、观察市场的锻刀石,同时还能帮厂商快速变现。

Rokid创始人祝铭明在36氪此前的访谈中提到,toB业务是个试验田,既能够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又能帮助打磨技术和产品,“价格到达一定的成熟之后,我们都会把很多技术用在C端”。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做toC的AR厂商,都在等待一个市场爆发点

去年到今年,字节跳动收购Pico,小道消息称苹果将于明年初发布专业级MR头显,消费级头显将于2024年发布——不少厂商认为,第一个XR市场爆发点到来了。

“如果苹果不挑这个头,大家其实对AR生态没有太大的信心。”AR+AI解决方案提供商「范特科技董秘陈放告诉36氪,不少厂商选择在苹果发布MR头显之前先抢占一波市场。雷鸟创新创始人李宏伟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也提到,雷鸟将争取赶在2024年苹果之前,率先推出“革命性产品”。

在消费大盘被拉高的情况下,Rokid的消费级AR眼镜Rokid Air销量突破3万台,打破了全球消费类 AR 眼镜的销量记录。
找到“杀手级”应用最优解前,先在细分场景撒网

定价比预期低很多,这是不少消费者在这场消费级AR市场爆发中的感受。

Rokid眼镜+终端套装定价3598元,亮亮视野的听语者眼镜定价3999元,雷鸟新品Air1S定价2499元。五千元以内的定价,直逼VR设备、甚至是普通的手机。

“低价是快速起量的策略。”在陈放看来,目前厂商还没建立起供应链优势,AR设备制造成本很高。通过低价策略,厂商一方面能快速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借此打磨供应链体系,压低成本。

低价,意味着在产品性能上的取舍。就显示方案而言,Rokid的新品眼镜采取的是成本更低的Birdbath方案(BB方案)。相较于另一主流显示路线波导方案,BB方案显示效果更佳,但劣势在于难以做到虚实结合。

对于AR行业来说,更为现实的困境来自技术能力的掣肘。“AR技术成熟起码比VR晚2-3年。”陈放估计。一方面,AR应用场景会受到更多来自现实场景的限制,另一方面,在显示、散热、续航等技术层面,AR设备还未打磨出成熟的解决方案。

如果AR产业格局是个金字塔,李宏伟认为目前厂商正在从解决音频等基础功能的第一层,爬到以显示为攻关方向的第二层。但无论如何,都与金字塔尖的“杀手级”AR眼镜相去甚远。

在“杀手级”应用尚未明朗的阶段,大部分AR厂商切入C端业务大致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借助B端业务养活自己,并储备技术能力,同时等待toC转型的契机。

第二条路是找准产品定位、占领细分市场——信息提示领域有「影目科技」和OPPO,影音娱乐领域有Nreal、Rokid和雷鸟。在更为细分的应用场景中,「光粒科技」发布了AR智能泳镜,「李未可」推出了户外可穿戴双目眼镜,亮亮视野的新品则聚焦听障人群的需求。

光粒科技推出的AR智能泳镜Holoswim。图源:光粒科技官网

在细分领域,不少AR厂商做的是减法:先适当做功能阉割,找准定位点做透,并解决价格和舒适性这两大最直接影响C端消费体验的问题。祝铭明提到,做AR的过程需要面临各种矛盾,算力密度、电池的密度都很难集成在一个绩效的穿戴性产品上,无法在一副眼镜上兼顾所有能力和穿戴舒适性。

剩下的,无外乎继续等待下一个市场爆发期。一名从业者对36氪表示,就和VR行业一样,直到Meta和Pico等大厂商趟出了一条路,愈来愈多的厂商才敢入局,“试错成本太高了,同行们基本就看海外厂商能不能先跑通了”。

不过无论下一个消费大盘能被炒得多高,消费者真正愿意买单的仍然是产品的性能,而非厂商口中“消费级”的故事。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toB是现实,toC是梦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喜茶在下沉市场的最后一次机会|焦点分析抹茶红豆蛋黄酥(Matcha Egg Yolk Pastry)HPV九价疫苗的自我修正:扩龄、减次,未来男性可享|焦点分析iPhone 14 Plus遇冷 Pro卖爆,苹果左右手互博|焦点分析大升级不加价,iPhone 14将对手甩得更远|焦点分析在大脑中植入芯片,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想「包治脑病」|焦点分析聚会泡汤了!腾讯叫停数字藏品业务,兜售行业红利期的日子过去了​|焦点分析小米Q3财报:阴霾尚未散去,逐渐认清现实|焦点分析海信世界杯广告引争议,已在世界杯花费上亿美元|焦点分析Taylor Swift史上最贵专辑已上线,但腾讯音乐的生意还是不好做|焦点分析加拿大鹅和波司登的冷暖不相通|焦点分析纸箱换蛋、氢能运输…当双11聚焦低碳|焦点分析联通和腾讯成立合营公司,但不是为「国企混改」设立|焦点分析单日市值蒸发1万亿,亚马逊进入阵痛期|焦点分析每天都有AI作画产品上线,海外出现割韭菜新方式?|焦点分析币安「围剿」FTX:加密币圈巨头相争,没有赢家|焦点分析腾讯云的2022:降本降得差不多,明年增效靠自研产品|焦点分析番茄牛肉面海天急于撇开「科技」标签 |焦点分析净利润增长1%,「股王」腾讯也需殚精竭虑|焦点分析捏造关键指标、高管愤然离职,微软叫停XR头显|焦点分析大疆车载闯过量产关,能扭转车企的「自研风」吗?|焦点分析品牌如何和消费者好好对话?头疼的不只李宁|焦点分析0添加剂酱油集体缺货:海天市值蒸发300亿之后|焦点分析韩国光伏,千亿贪腐|焦点分析动力电池冬天提前来了?中创新航上市首月跌46%|焦点分析有志者事未成--为失败者辩护这个冬季,加拿大鹅和波司登冷暖不相通|焦点分析「元宇宙第一股」启动招股,8分靠流量,2分靠研发|焦点分析在一个小茶馆里特斯拉、蔚来都盯上了中低端市场,比亚迪却要「仰望」高端|焦点分析虚拟人专利布局:大厂吃肉,小厂喝汤|焦点分析Loop内测了:协同赛道,微软迟到|焦点分析烫手的海底捞:给商场出难题,给自己找新路|焦点分析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