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我目睹了一个孩子被羞辱的全过程!最后一幕更让人气愤,所有家长都该看看
关注十月呵护
父母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的场景,想必大家平时都不少见。
国庆期间,菌菌就在高铁上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拿着妈妈的手机,在安安静静地看动画片,妈妈突然一把夺过手机,并大声责骂孩子。
孩子一时接受不了闹了点情绪,谁知母亲大发雷霆,对他又打又骂,整个车厢都被惊动了。
有好心人劝阻,让她不要当众这样打骂孩子,会伤孩子自尊。
结果反而被她回怼“我怎么教育孩子是我的事,别多管闲事!”
后来一直到出站,这位妈妈一路都在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无可厚非,但这样「当众」教育孩子,真的可取吗?
人前教育
不是真正的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做过一项关于“孩子最讨厌的父母行为”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有27%的孩子最讨厌父母在别人面前指责自己。
很多家长都误以为,孩子年纪小不需要什么尊严、面子,当众教育孩子能让TA“长记性”。
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孩子从5岁开始,就会考虑别人如何看待他们,并会尽可能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形象与尊严。
这让菌菌想到了,今年1月在北京地铁发生的事。
一名七八岁的小男孩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在地铁上被妈妈当众教育。
先是狠狠地捏孩子的脸,孩子的口罩都从耳朵上被扯掉了。
孩子默默地戴好口罩后,妈妈又拿手打掉了孩子的帽子。
这次孩子也不敢再把帽子戴上了。
随后,这位妈妈又带着孩子去了另一节车厢,将孩子的书包往地上一扔,就让孩子当众跪下。
在人潮汹涌的北京地铁,让孩子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跪下。
有人看不下去劝这位妈妈,却都被她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为由回怼了回去。
而这个孩子,就从湾子站一直跪到了北京西站,跪了快一站地。
地铁到站后,这名妈妈无视了孩子,自己双手插兜就走了,而孩子连忙捡起书包追着跑了出去。
这个新闻,看的菌菌是又气愤又心疼。
面对一个7岁左右的孩子,怎么忍心用这种羞辱的方式,甚至不在乎是否会给孩子留下创伤。
也许在几十年之后,这个孩子并不记得当时为什么惹母亲生气,但下跪时的“羞耻感”和当众被打碎的“自尊心”会让他们铭记一辈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当着许多陌生人的面骂是什么感受?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这样说道:
我曾经被父亲当着很多人的面,拿着棍子打,这件事给我一生留下了阴影。
现在大了,父亲也老了,关系并不好,一天跟他说话不超过三句。
没有办法,无数次想要释怀的时候,总有些念头,一旦想到就放不下。
可能这个回答过于偏激,但不可否认,这种当众羞辱式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羞辱」教育
正一步步伤害你的孩子!
在《少年说》中有一期,一个高一女孩在台上对妈妈喊话:妈妈,以后可不可以关起门来教育我。
“别人家的家长,就算脾气再大,也会关起门来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气说上来就上来,完全不顾旁边有没有其他人。”
这位妈妈却反问女儿:“在外面是妈妈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当我们非常看重自己的面子时,不曾想过,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很多时候孩子比大人更要面子,当TA觉得很丢脸时,心里所感受到的羞耻感,远比我们想象中大。
大家还记的去年那个,#女孩情绪崩溃当街动手打母亲#的新闻吗?
当时视频曝出,很多网友都怒火中烧,痛斥女孩不孝。
可当了解事情原委后,才发现她才是最受伤的那个。
原来女孩的旧手机坏了,想换一部好点的手机。
因为知道家人挣钱不容易,就和妈妈约定,自己攒一大部分,妈妈帮忙赞助一小部分。
可当女孩好不容易攒够钱,她的妈妈却反悔了,让她修修旧手机再坚持坚持。
不仅不愿买,还想让女孩把自己辛苦打工赚的钱也给她。
女孩很生气,就和妈妈争吵了几句。
随着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女孩可能觉得有些丢人,就拉着妈妈想要离开。
但她的妈妈不知为何就是不肯走,还当街对着女儿各种数落教育。
围观的群众不明就里,一个劲地批评女孩,最终导致她情绪崩溃动了手。
诚然,孩子动手打妈妈肯定是不对,这无可厚非。
但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就没有错吗?
不仅出尔反尔,当女儿想要离开时她却充耳不闻,甚至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让孩子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公开处刑”。
这样只会让他们从焦虑、到愤怒,再到伤心,最终跌入绝望的深渊。
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所说:
“想要摧毁一个孩子,就当众出他的丑,当着外人的面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这就像很多典型的中国父母,喜欢用贬低或让孩子当众出丑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不是把孩子拉到一边私底下教育,而是在公众场合大声指责批评,恨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孩子犯了错。
孩子遭遇了失败,遇到了糗事,父母也不是帮孩子遮掩,而是把孩子的糗事当成笑柄,讲给周围人听。
殊不知,孩子犯的每个错误,都是家长曾经的教育漏洞。
正如《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所说:
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你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应该首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归因并采取积极引导的策略。
而不是采取情绪宣泄、盲目定性、严厉惩罚的方式。
鼓励式教育远比打压教育,更能使孩子变得自信、优秀。
而在公共场合,我们也更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对孩子尊重与理解,才更能唤醒孩子的自省与自爱。
孩子需要的是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家长。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但我们可以学着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有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成就一个阳光向上的孩子。
责编:小楊
撰文:十月菌
插画:十月呵护漫画组
题图来源:网络,侵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