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北大博士到大凉山乡青,他是扎根凉山的台湾青年林书任

从北大博士到大凉山乡青,他是扎根凉山的台湾青年林书任

其他


2013年,一位台湾青年来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成毕业,他没有走进深耕学术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没有选择待遇优厚的高薪企业,而是带着在北大收获的国际化视野和宏大格局,追随父亲的脚步扎根在四川大凉山区,从事油橄榄种植产业。


十年间,他和父亲一起逐步实现在大凉山的中国梦,有效带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等5个乡镇21个村落的农民脱贫奔小康,帮助近万名农户实现年均增收3倍以上


他是林书任,一名台青,一名乡青,一名北大博士。


三重标签之下,他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力军,是扎根大陆乡村工作的青年,是经过专业学术培养的学者。标签共存的背后是林书任个人命运与时代召唤的双向选择。但这并不似观者看上去那般轻松,那般容易。在林书任走进我们的视野之前,其间不乏“如何选择”的徘徊和矛盾,不乏身份转变和磨合的无限阵痛。这一路是孤独的、犹豫的、困惑的,但也是勇敢的、成长的、前进的。



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的橄榄园


从台北到北大:我想复兴传统文化

林书任对大陆的初印象始于台湾地区拍摄的两档电视节目:《大陆寻奇》和《八千里路云和月》。


纪录片中祖国大陆特色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民情风俗,应接不暇,引人入胜,埋下了林书任对大陆的憧憬和向往。林书任从中了解到中华大地上丰富的风土人情,并深深受其吸引,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本科阶段,他追寻着内心的兴趣,念起了历史,并多次辗转到名师荟萃的台湾大学旁听。


台湾大学历史系有一位老师曾受教于钱穆先生,国学底蕴深厚。在旁听的过程中,林书任受益匪浅,并发现自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怀有这份热爱后,林书任命运般地结识了一位促使他真正下定决心来到祖国大陆,梦想复兴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外界亲切地敬称其为“毓老”而不名。


毓老曾是清朝溥仪皇帝的伴读,亦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儒。来到台湾后,专门教授四书五经,并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十年有余,林书任仍常常记起毓老的教诲且深受影响,“传统中国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可以活学活用的。”如此种种,真正唤起了林书任心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崇敬和向往。


林书任说,毓老曾多次鼓励大家到大陆去看一看。于是,他下定决心申请北京大学,并于2013年正式入学。来到大陆,来到北大,林书任就此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


在北大,爱国关天下

与大多北大人一样,林书任的燕园关键词亦是念书、师友和一门爱好。


林书任入学北大前,先在台湾服了一年兵役。刚到学校时,他发觉自己的反应慢了许多。每次都是在老师提问的话题过去后,他才能想好如何回答。林书任笑称自己当时的反应“慢如雷龙”,就像它被霸王龙吃掉尾巴后半小时才能察觉那般。沮丧和挫败的心情一时萦绕心头,难以驱散。


幸得朋友相伴,林书任开始慢慢适应学习的生活并渐入佳境。在校园里,林书任常和一个山东“哥们儿”,一个武汉妹子和一个日本同学四人结伴。他们每天一起上下课,吃晚饭,一起围坐在未名湖畔谈天阔地,探讨时局,畅想未来。距今已近十年,当林书任受访追忆起这段时光时,他微微扬起的嘴角仍在诉说着暖意和美好。


那时,一体的二楼还有一个养生文化中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林书任在师兄的介绍和推荐下,利用课余时间跟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弟子学习古琴。每个礼拜他都坚持去上课,习得专业而精湛的琴艺,亦平静了内心。琴技不错的林书任曾在学校的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还曾受邀到中山音乐堂表演。


弹古琴的林书任


对林书任影响最深的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唐士其老师和潘维老师。在林书任看来,两位老师风格虽有不同却能奇妙融合,共同滋养着他。


唐士其老师温文尔雅,谦逊低调。他关注更多的是政治思想的根本性问题,并十分重视西方理论框架之下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关怀。唐老师极其强调学术论证的严谨性,这便在学术培养上对林书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论文表现不佳时,唐老师的批评时常回荡在林书任耳边,“你不太严谨,就是花的时间太少,要真正静下心来。”


林书任(左五)和同学与唐士其老师(左六)的合照


潘维老师才思敏捷,视野宏大,是林书任心中当之无愧的大格局学者。据林书任回忆,他的求学时期正赶上互联网浪潮,社会快速发展而人心浮躁。潘维老师对这一现象嗤之以鼻,并勉励学生们怀揣使命感,去为这个时代和未来的时代做些实际的贡献。就像他曾说过,“你不能只写一个求通过和求发表的文章。你要写的是传世文章。”林书任深受鼓舞,并认为这与自己来到大陆的初衷不谋而合。


在北大求学时,北大老师和同学们所拥有的国际化视野与宏大格局同样令林书任印象深刻。


“当台湾的年轻人已经逐渐遗忘父辈们的打拼精神,从曾经引以为傲的亚洲四小龙之首逐渐转变为沉醉在个人世界的小确幸,而大陆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步入市场经济逐渐升华到提出如生态文明、人类生命共同体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并用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我的老师和周边的大多数同学、朋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天下百姓的安稳与幸福,而不仅是局限在个人的主观感受与家园利益


在与师友的交流和碰撞中,林书任深受启发,并时时提醒自己要有为天下苍生谋福之志,还需尽心琢磨为天下苍生谋福之道


与橄榄油交织的北大记忆

与大多数北大人不同的是,林书任的北大时光里还印有一抹橄榄油的金黄。这一抹印记的刻画者是他的父亲。


林书任与父亲林春福在橄榄田地间


2011年,在深圳将工艺品制造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父亲林春福突然说他要去大凉山种橄榄、做橄榄油,当时全家人都觉得他“疯”了。


当林春福真正来到凉山州冕宁县后,这位当时已经60岁的老人看到当地村民的贫困处境,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做些什么。明明带着一颗“就商言商”的心,却在此后11年里,彻底融入这里。


原本纯粹的商业考量也变成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愿景,变成了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习惯了凉山干燥的空气、炽烈的阳光,将自己的梦想和这片土地紧紧交织,并深知这份坚守需要更年轻的力量来传承


2013年,林书任来到北大上学后,父亲就向他提出了“卖橄榄油赚生活费”的要求。“你去卖橄榄油,每瓶提成10元。”为了生存下去,林书任开始在繁忙的课业之余奔走各方靠卖油“养活”自己,并由此与大凉山结缘。在此之前,林书任从没想过要和父亲的事业产生联系。


林书任在城市市集售卖橄榄油


开始销售橄榄油后,林书任每季度都会前往大凉山一次。他至今仍难忘自己第一次到大凉山见到的场景。当地生活环境还处在最原始的状态。道路几乎都是泥土路,坑坑洼洼。驴车,骡车,赶牛的,赶羊的,喂鸭的,一眼望去全是各种动物。而原本强势固执、在意形象的父亲黑了瘦了,衣服也皱巴巴的,与当地村民没有任何区别。


有一次到冕宁时,父亲正在为了土地流转的事焦头烂额。从台湾到凉山,他们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当地人对他们的信任问题,台湾人不会说彝语,要流转土地,种的还是没有听过的植物,村民很难信任这些“不速之客”。


一位妇女甚至还趴到挖土机上,坚决不让施工。林书任从没见到这样的父亲,蜗居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白天借着村里唯一一台老桑塔纳,挨家挨户做动员。油橄榄最好的种植季节是在每年3、4月,为赶时间,几乎是动员、播种两边同时推进,走在黄土漫天飞的田埂间,父亲只有一双眼睛亮得惊人。


慢慢的,每一次抵达凉山,林书任都会有新发现。油橄榄的种植面积增加了、公路修到了村子里、花园工厂开始动工、父亲在当地有了大碗喝酒的新朋友……“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这些新闻中的词汇,在他面前有了更为具象的呈现。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的村民


一次,在村委会门口开小卖部的美兰阿姨,突然很认真地对他说,“要谢谢你们父子,让我们这些在家的嬢嬢婆婆,有了尊严。”


“当‘尊严’这个词,从一位农村阿姨的嘴里说出来,我很震撼。”林书任发现,父亲会用市场价格聘用当地农妇参与加工,一份工作,让她们生活更加从容自信。当初那个反对最厉害的妇女也成为油橄榄园区里最勤快的农户之一。


林书任觉得自己好像理解了石头一样顽固的父亲。他也开始习惯在凉山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习惯那里清新的空气,绵延的田地,习惯去发现村民的善意,以及无处不在的亲情。


林书任与当地村民交流


当地村民明明嗜辣,但在和父子俩吃饭时,都默默以清淡为主。一次林书任和父亲在村里散步,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突然走上前,认真地说道,“林老板,你一定能活到100岁。”从靠着种口粮地勉强维持温饱,时不时还需向子女伸手,到参与产业种植,贴补子女,老有所依。当地村民生活状况的变化,以及他们对父亲发自内心的尊重都深深触动着林书任,他也开始庆幸父亲当初引导他的选择:“我开始想,我是不是也该为凉山做些什么。”


从北大到大凉山:我在田间地头认识时代

有一次,父亲开着车带着林书任沿着橄榄田行驶到最高处俯瞰,整个安宁河谷在阳光下闪着光,油橄榄鲜绿铺展,天空悠远,远处麦穗金黄,蔓延到天边,眼前的每种颜色都清澈明亮。

从高处俯瞰的橄榄田


父亲说:“我的梦想是种出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油橄榄,我有信心我们的油橄榄将要增种到十万亩,你要真正认识这个时代就要到最基层。”父亲的眼里泛着光,一个60岁老人向儿子诉说着他在大凉山的梦想,那份执着与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林书任。


虽有犹豫和纠结,但实则林书任早已为凉山村民的发展而心忧,为父亲的热爱与执着所打动,为父子俩协力帮扶的成效而欣喜。他决定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与优越的生活条件,从北大博士变为山村乡青,到大凉山延续父亲的守望,陪父亲一起“疯狂”,亲自认识父亲所说的这个时代。


林书任虽曾多次前往大凉山,但常驻基层的陌生和困难一开始也令他难以适从。从大城市和校园来到田间地头,林书任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轨迹都与之前产生着碰撞和割裂。而又因为专业不对口,过往经验不足,加之当地村民的高期望,林书任也常感到自己在当地有些格格不入,使不上劲。


当林书任向两位恩师吐露自己的脱节和割裂之感时,唐士其老师和潘维老师都暖心地为学生支招并予以勉励。在老师们看来,时时保持思想的兴奋,时时保持感兴趣和好奇是尤为重要的。如此,即便是在不熟悉的环境里,这些都会支撑林书任的阅读和理解,帮助他保持思想的活力,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他们鼓励林书任道,“顶级的商人都是终生学习,善于思考的。所以从事学术研究和卖橄榄油虽有所不同,但它们的顶点很可能是殊途同归。”


林书任开始不断学习,转变思路。曾经,父亲林春福坚持以一己之力发展实业,集中资源,扩大规模。但林书任并不赞同产业发展重前端,轻末端的发展战略。他提出在父亲集中于一产种植和二产加工的模式之上,不仅要对接更多的销售和三产文旅资源,以带动油橄榄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和资本共同助力大凉山的乡村振兴,各方强强联手,实现合作共赢。他相信,这将扩大受惠于产业发展的村民,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正在采摘橄榄果的村民们


十年来,油橄榄种植面积从第一批的600亩扩展到如今的2.5万亩,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年平均增收3倍以上,并且在第六年进入丰产期后农民用土地入股参与每年36%的分红。林春福、林书任父子和村民约定,如果期间发生自然灾害,村民还有每亩400斤大米的保底收益。


他们精深加工的特级初榨橄榄油被当地村民取了一个彝族名字——木都哈尼。在彝语里,木都哈尼是火焰的意思。村民说,他们的到来带来了脱贫的火种,大陆和台湾的联手,点燃了致富的希望。


人才蔚起,乃成大业

在大凉山的工作中,林书任还逐渐认识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为村民赋能,让他们具备新农人的专业技能。


去年,经林书任多方奔走,组建了大凉山首家“春风新农人培训中心”,创建了“龙头企业+培训机构+新农人+市场”的模式,计划每年培育5000次农民,培育一批有技能、有理想、有追求的新农人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除此之外,他也认识到人才培育需从娃娃抓起,应当为当地的小朋友规划未来的希望之路。


在北大求学期间,林书任就曾多次在暑假组织北大的学弟学妹们到大凉山进行公益支教。在他看来,北大学子的分享能开拓山区孩子们的能力与视野,引导他们朝着更广阔的世界进取。而大凉山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典型缩影,也能成为北大同学们考察产业扶贫和基层教育的一扇宝贵窗口。



北京大学思政实践团在当地进行支教活动


林书任和父亲决定,只要是社区里彝族村庄考上大学的孩子,他们就会资助5000元助学金。近几年,村寨里有多名彝族孩子考上大学,带着在家乡浇灌的梦想走出大山。


这些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改变都让林书任倍感欣喜,在公益组织和凉山之间搭起桥梁的他,真正希望的是能在孩子心里播下种子。这颗种子可以是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是对于大学的向往。甚至,是对于家乡建设的憧憬。


去年夏天,正当林书任计划重启因疫情搁置的支教活动时,一位在公益机构工作的北大同门师兄主动找到他,希望能在四川凉山开展公益支教活动。这对于林书任来说,无疑雪中送炭。他与多个基金会合作,定期到当地举办助学活动,希望建立起发达地区与山区小朋友之间的情感连结,有朝一日带着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当前,他们正联合新东方教育共同探索新路径,将“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教育支持项目”常态化,并将支教延展至线上辅导,保证项目的长期性和连贯性。


长路漫漫,兼容并蓄

从梦想复兴传统文化,到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再到如今从事油橄榄种植事业。看似割裂的发展轨迹实则遵循着林书任自己的逻辑,他总结为“兼容并蓄”的思想内核。


在文化纪录片中第一次观看到祖国大陆各地各异的风土人情时,林书任感叹于中华大地的包容和融合。在他看来,这便是“兼容并蓄”的一个具象。而当林书任成为一名国际关系学者,理解到中国古代“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天下观,理解到当代中国积极融入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时,他看见了“兼容并蓄”作为一种传统思想经久不衰的活力。


思想的熏陶和滋养深远持久。因而,当大凉山落后的发展状况和当地村民贫困的生活境遇出现在林书任眼前时,他心系民众,扎根大山的选择背后其实亦含有中华文化的基因。并且在林书任真正来到大凉山工作后,这一思想仍贯穿始终。他注重产业发展中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投入,积极开拓和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重产业类型的多元化融合,努力打造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注重人才的后备力量建设,大力开展教育公益和新农人培训等等。如此,传统文化,国关学者,油橄榄种植也实现着“兼容并蓄”式的统一。


当受访结束,在被问到个人获得感和幸福感从何而来时,林书任认真回答道,“原来是老人们获得的尊严,现在是当地乡亲们的笑容。”丰收、尊严、笑容、发展……这些略显抽象但无比美好的词汇构筑起林书任在凉山州所认识的时代和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金秋十月,在安宁河谷的山间,油橄榄丰收季如期而至。彝族火焰热烈,油橄榄绿意清新。它们点染着,交织着,映衬着,正共同描绘着一幅人民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景象


林书任想起父亲对大凉山乡亲们说过的一句:“阿杰鲁(彝语:不要怕),无论怎样都不要怕,因为‘木都哈尼’会一直燃烧在致富的路上。


如今,接过父亲的交接棒,林书任正干劲十足地持续推进这份如火焰般明亮而温暖的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亦将上下求索,不留余力。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采访:罗奕琳、白勇刚

文字:罗奕琳

责编:陈韩梅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林书任校友和凉山乡亲共同打造的“木都哈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穿衣自由的台湾省美女海外旅游被驱赶别卷了!哈工大博士半年整理的Pytorch笔记公开!1992年林肯1分硬币价值2.6万刀…你从北大毕业,我从二本毕业,我们都活成了普通人浙大博士为送外卖道歉:要是我没上过大学就好了三十余载!他是扎根长江畔的新时代北大考古人人死三次才真死海外“淘金”梦碎:当台湾青年遭遇人口贩卖链私藏 | 每次回国疯狂囤货的台湾糕饼,我居然在99大华抢到了…快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乌军赫尔松大反攻翻开激动人心的新篇章从斯坦福管理硕士到国际教育公司联合创始人,福布斯精英榜得主教您打造最强美本商科履历清北博士到中学任教,引争议1949年之后的台湾业余学体操却全国夺冠,武大博士妈妈“反套路”推娃:好的教育应该通向自由巴黎凡尔赛游记 (三)北大博士李松蔚:什么样的家庭,一看就能养出自信的孩子?快翻零钱包!这枚1992年林肯1分硬币价值2.6万…11名中学教师7人来自清华北大,名校毕业生向从北京深圳向二三线城市扩散神仙夫妇!浙大博士夫妻赴耶鲁深造,如今归国任教985长大后能干什么,凉山的孩子们想知道马桶上解题夺冠全球竞赛,北大博士数分一度勉强及格,现是韦神隔壁美国首例被判死刑的中国人?!21岁中国留学生怒杀北大博士夫妻,只因忘了一句话-25℃大凉山,他们就穿着这样的鞋走向学校专科生逆袭成博士赴斯坦福深造,他是怎么做到的?【夏日风情】07,火车纵横米粒间和海军学院的新兵蛋子你还愿意再为林书豪鼓掌吗?热议!放弃985大学副教授教职,北大博士后从政任区长!这几天的晚餐归乡青年,我们的选择不是退守1992年林肯1分硬币价值2.6万刀!北大博士:创业毁了我!这也太值钱了吧!快翻零钱包!这枚1992年林肯1分硬币价值2.6万…更大的台海风暴,美强推台湾政策法MIT/南加大博士预测: 2023美国经济会好吗? 春招会否极泰来吗?可能成为【第2个梁彼得】!因为他是华人,因为他是共和党,所以他正被打压与拷问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