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北大毕业,我从二本毕业,我们都活成了普通人
自从开始做直播后,我就不断地被人问:
“常爸,你是哈佛、耶鲁毕业的,为什么要来直播啊?”
为啥他们问这个呢?很简单,觉得直播low呗!
对此,我的回答就只有两个字:
“挣钱!”
我知道有很多人对哈佛、耶鲁毕业生的想象就是做精英,天天西装笔挺,动辄谈上亿的交易。这事儿,我早就玩过了。
而现在,我的主要目标就是挣钱,毕竟投资人撤了,没有钱,怎么养300多个员工?又如何维持APP的正常运营呢?
虽然做直播在很多人眼里没那么体面,但真正沉浸式地做了,我才意识到,它也有它的辛苦和高级。
名校的光环随着时间流逝都会褪去,最终大家都活成了为几两碎银奔波的普通人。所以,谁也别看不起谁,谁也别觉得谁low。
今天之所以感慨这么多,是因为前两天偶然看到两个年轻人在谈自己理解的“普通人”,视频的标题很抓人:
“北大vs二本:致我们不上不下的一生”。
北大毕业的小金和二本普通学校毕业的沙纪,坐在一起谈论对“普通人”的看法。
这场谈话起始于沙纪在豆瓣创办的一个话题小组,“不上不下的我们的一生”。
在小组简介里,沙纪写道:
“世界从不缺乏传奇,但平凡的普通人才是世界的主体。”
活得不上不下,活成了一个普通人,这是沙纪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5万多名组员对自己人生的总结。
这些普通学校毕业,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日子的芸芸众生,在小组里分享自己不咸不淡的人生——这也是他们普通生活的一部分。
在很多人看来,普通人与不普通人的分界线就始于高考放榜那一刻:考上名牌大学就是个不普通的人,考上普通大学就注定日后的工作生活很难泛起什么水花。
可小组里还有些毕业于985/211重点大学的人,也说自己是个普通人。
从浙江一所二本学校毕业的沙纪有些无语和不理解,直到与北大毕业的同龄人小金进行了这次深谈后,这个想法才有所改变。
什么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价值?
别看沙纪和小金两人都很年轻,人生阅历并不多,但她们眼里时而闪耀的光彩和偶尔泛起的黯淡,不仅给了人到四十的我很多新的启发,也让我不禁要感叹一句:年轻,真好啊。
谷爱凌之下,我们都是普通人
镜头打开,靠窗的位置只有两把椅子和一个小桌子。沙纪和小金同时入座,刚坐下两个人就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随后小金说:“太尴尬了,我们来暖个场。”
很快,初次见面的尴尬,被一句“你是2016年高考的吧”化解了。两个人的记忆飘回了同一年。那一年,两人同时进入考场。走出考场后,她们的区别就被世俗定位为了winner和loser。
小金高考分670分,沙纪高考分530分。
随着一二志愿落空,最终沙纪被第三志愿的一个二本学校录取了。那是个人人都以考研为目标的学校,考研,是同学和老师眼里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很可惜,沙纪再次失败。她没有二战,直接选择了去工作。
她说,自己的人生活得也像这个二本学校:下有更差的学校,上有更好的学校。无论是家世、学历还是长相,她在这个社会上都处在不上不下的状态。
而小金,这个沙纪眼里的“成功者”,从顺利进入北大那刻起,就成了更多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随着毕业,小金做出的一系列选择越来越让身边人不理解:
首先是放弃读研,选择直接工作。作为北大学生,小金的同学要么读研,要么出国读书,直接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而小金一毕业就跑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小学老师。要知道彼时教育行业正在经历重大的行业动荡,更重要的是她的这份工作与北大这个光环一点也不搭,既非精英人士,也没有百万年薪。
不出意外地,这个决定让亲戚朋友都惊掉了下巴。
但小金说,进入学校不久后她就发现了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因为她很喜欢打篮球,一进校就入了女篮队。但是虽然她们的成绩很好,可真正能成为职业运动员的人是凤毛麟角,哪怕已经竭尽全力。
这样的感受,在她工作遇挫后更加强烈。为了完成某个项目,她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却非常差劲。
听到小金吐露心声,沙纪想起小组里有不少985毕业生或海龟不断地说自己是个“废物”,她发现自己和很多人都陷入了“比较与被比较”的陷阱里。
大专比本科,大专是普通人;
普通本科比重点大学,普本是普通人;
重点大学比清北复交,重点大学是普通人;
清北复交比天才,清北复交是普通人;
……
沙纪说:“如果和谷爱凌相比,那大概我们都能得出‘我就是个废物’这种结论吧!”
所以啊,看到了吧,其实对于“普通人”这三个字,现如今大家的认知和定义的标准不经意地都变了——除了依然表示一个人平平无奇、毫无特点之外,在某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如果没有取得那个标准所定义的成功,可能也会直接被划到“普通人”的范畴里。
但其实呢?如果“成功”是硬币的正面,那背面就是“失败”或者“普通”吗?
即便大家就是普通人,那每个人也照样可以有不同于他人的“普通”的活法。
关于这一点,沙纪和小金用行动做了回答。这两个自认为普通的人,身上又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不普通的一面。
谷爱凌之外,我们都不是普通人
沙纪的不普通,在我看来就是“清醒的勇敢”。
沙纪很早就接受了自己是普通人的现实,但她不接受“普通人只能有一种活法”这种设定。
身边同学毕业后大都选择了安稳,去电视台、去学校……然后再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过完一生。可沙纪还是想要探索一下生活的边界。
她在不停的尝试中寻找答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活成什么样子?
毕业第一年,她做过广告文案、直播电商、网红店店长,但这些工作除了疲惫没有带给她想象中的满足与快乐。
她决定“破圈求职”,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快递打包的流水线工作,结果被劝退了。流水线非常强调速度,一旦慢了就会被大喇叭提醒“XX号,别偷懒”,沙纪没有通过考核。这次失败让她非常受挫,一个大学生读书不行,难道进厂也不行?
但也是这次失败,让她更迫切地寻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沙纪决定试试卖菜,一开始她总是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大妈抢菜。但慢慢地,她发现这份工作竟然能带给自己难得的轻松与快乐,还能跟大妈探讨上海青和苏州青的口感有什么不同。
虽然卖菜这个职业并不是沙纪长期规划的一部分,但这次短暂的体验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直到现在,沙纪可能还没有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可能还在探索中,可能还无法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她身上却始终有一股对生活的热忱和强大的自我觉察能力。
“To Be or Not to Be”的选择,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对应的是“清醒的痛苦”还是“麻木的幸福”。沙纪选择了前者。
这个姑娘的勇敢,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
而小金的不普通,在我看来就是“相信自己的感觉”。
在选择做或者不做哪份工作时,小金用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世俗标准来做决定。所以在很多人都不看好教育行业的时候,小金还是一脚踩了进来。她真的很喜欢当老师,喜欢和孩子打交道。
破除刻板印象,只想做自己,这份勇气恐怕也没有多少人具备吧。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金和沙纪是普通的人,但也是不普通的个体。
找好自己的定位,我们都是不普通的自己
后来,沙纪想到了一种方法,去控制自己身为普通人的焦虑,也就是控制变量去比较。
这个所谓的控制变量,就是给自己找到一个坐标,也给别人找到一个坐标,不是盲目地只比较结果,而不考虑家世、学历、经历、运气等因素。
知名音乐人李健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进清华大学。在周围同学都拼命学习时,李健却坚持弹吉他创作歌曲。
同学问他:“做这些有什么用啊?”
他答不上来有什么用,可他还是愿意花时间写歌、唱歌。
后来他发现这个没用的爱好最大的作用,是让他在高手如林的清华大学里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坐标系:
我学习不是最好的,但我是唱歌最好的。
除此以外,我认为拥有一个或多个兴趣也非常重要。
前几天,江苏一个菜市场的卖菜阿姨火了。
原因是,这个阿姨一边卖菜一边画画。
因为家庭变故,阿姨不得不做这份工作。但她却始终没忘记自己的梦想,还义务教孩子画画。
画画这个爱好,让这个原本普通的卖菜阿姨成为不普通的追梦人。
所以啊,如果没有什么爱好或特长,那把手头的事情做到极致也是一种不普通。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多次提及的上海大润发超市爆火的“灭霸”阿姨。
她专注灭蚊13年,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工匠精神”。把一份普通的工作做到极致,还被邀请到大学做演讲。
作家梁晓声说:
“好的生活其实应该是稳定而自适的一种生活,这个自适就是使自己的心性安稳下来,适合自己的那一种生活。”
拿我自己来说,一点儿都不觉得做直播很low,反而是一种自适。因为直播,我们可以继续挣钱养活公司,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优质的课程和产品,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儿吗?!
挣钱、开发课程、让普通家庭的孩子享受优秀资源,这就是我所寻求的人生意义,也是我享受的自洽。
文章写到最后,我想说,不管你对普通人的理解是怎样的,都不重要,因为不管哪种意义上的普通人都没什么不好——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而是因为,无论哪种普通人,都能活得自洽又舒适。
世俗的成功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点,通往成功的道路窄小又艰难,绝大部分人都注定到达不了顶点,最终活成了差不多的状态。如果一味地拿世俗标准来定义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那就等于否定了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这无疑是一种庸人自扰,甚至自虐。
(日剧《追忆潸然》)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大概率都会成为普通人。与其徒增烦恼,不如想想什么才是属于自己并且是自己才能做好的事情,如何在颠倒的横纵坐标轴中划出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线,如何在地位、金钱、名利外获得深层次的精神愉悦。
如果非要强调成功的话,在世俗的世界活出自我,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呢?
往期推荐
985父母痛心发问:“孩子是学渣怎么办?”这是我看过的最好回答
突然发现,我的孩子竟然是人群中最平庸的那个……
这四个被孩子改变的普通家庭,看得我笑中带泪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