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园到产业社区,“中国硅谷”的科技新地标来了!
▲张江数字产业创新平台(点击查看项目动画) ©FTA
在张江科学城,更新企业形象
项目位于张江科学城门户位置,南临郭守敬路,北邻李时珍路,用地面积18126.8㎡。由于张江科学城开发建设时间较早,为上个世纪90年代,基地内还存留着几个早期彩钢板厂房,基地周边大部分建筑也呈现为形态较简单的多层建筑。因此,该项目既是对科技企业自身品牌的焕新,也是对张江科学城整体形象的进一步升级。
基地周边现状建筑面貌 ©FTA
项目用地性质为C65研发用地,在工业研发的使用基础上,叠加了研发配套的高附加值属性。根据业主诉求,新的总部需要代表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形象,体现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企业精神,并能够满足总部办公、生产研发与生活休闲等多种使用需求。
基于项目基地和科技产业的特殊性,科技感、未来感是设计师希望呈现给人的第一印象。同时,随着产业园区的迭代,“营造园区的创新活力,打造创新社群”成为FTA每个项目背后一以贯之的设计逻辑。
过去的产业园区强调基本功能,关注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常常用围墙将生产区域封闭起来。园区内则是员工“工厂—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单调往复。随着中国的产业从传统制造向创新智造转变,产业园区也经历了从产业园区到产业社区的迭代。正如张江科学城,从“园”进化到“城”,意味着这里不仅有创新创业的热度,还有城市生活的温度。
于是,设计的第一步便是“打破围墙”。用一条横贯场地的城市绿化长廊,整合园区边界链接城市通道,打造可供人穿梭、慢行、驻足的开放空间。
创新空间
打造未来感社区
在产业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变得愈加重要。我们观察到,不同的城市空间下人的创新状态是不同的,过去强调面积和功能的城市空间,加剧了人际间的疏离感,反而降低了创新。而如今随着产城融合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员工个人关怀的攀升,能够创造社交网络、容纳社群生活的多元空间,正逐渐成为激发创新的活力场。
「光之长廊」 ©FTA
传统的标准化写字楼都是将办公塔楼落在商业裙房之上,FTA改变了这种“塔楼+裙房”的惯用建筑形制。总部大楼、研发与配套各自独立落地,相互之间通过空中连廊链接。
在景观视野最好的建筑顶部,一个可容纳办公、休闲和展示等多功能的创新空间——「光之长廊」横跨研发与配套两栋建筑之间,促进更多人的交汇与交流。同时空间本身也成为一张昭示性名片,面向城市输出企业的自我表达。
「光之长廊」以通透的全玻璃幕墙强化“悬浮感” ©FTA
在总部大楼内部,核心筒布置在东西两侧,中央的灵活空间在底层形成高大开阔的城市展厅,上面则是空中花园。像这样的公共空间垂直分布于总部建筑各层,连接室内外,成为消融各功能分区、激发创新的有效“催化剂”。
在园区内部环境营造上,中央活力广场贯通园区地块,连接城市绿色道路; 健身步道串联园区各个健康功能节点,结合广场、庭院、私密花园等场所展开多样有趣的室外活动项目。开放式的空间设计既强化从园区与城市的联动性,又打开了景观视野,保留了足够的自然光线与室外风景,让产业园区更具人文关怀。
品牌焕新
科技感的建筑美学
设计师介绍到“不同的建筑立面,向社会传达的信息与情绪是不同的”。经过调研分析,传统的厂房与办公建筑的立面语言无法契合高精尖企业的诉求。设计师从精密的科技器件肌理中提取立面灵感,创造出属于科技企业的建筑美学。
建筑外立面采用金属遮阳板—玻璃双幕墙体系,精密排布的金属杆件带有鲜明的工业理性、精密化和科技感,形成整个园区的统一特点。
©FTA
金属遮阳板-玻璃双幕墙体系 ©FTA
同时,金属幕墙可以向天空反射多余的阳光与马路噪音声波,降低噪音对办公空间的影响和空调能耗。
可调节角度的亚光金属板(左)隐藏式开窗(右) ©FTA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见证了科技企业及其所在的国家科学城发展的缩影。对于企业而言,当企业面临品牌升级迭代需求,如何用建筑语言将其显性化;对于开发建设较早但又是高精尖产业集聚的科学城而言,如何帮助其补足产业链条,升级城市形象,为其搭建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活氛围,这都是我们在这个设计中着重思考与探讨的。
项目名称:张江数字产业创新平台项目
项目地址: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
用地面积:18139㎡
总建筑面积: 52961.79㎡
容积率:2.10
业主: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单位:FTA
项目总负责人:张亮
项目总监:田景海
项目主创:张立晖
主要设计人员:宁权,王长洪,严鑫,李萍,金苏,张杰,方琴,于果,覃楚涵,赵笑凯
合作方: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