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男子因不懂英文,竟被关进美国疯人院31年!异国“淘金梦”成一生梦魇...
文/精英说
微信号:elitestalk
如果你被错抓进精神病院,要如何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看似有些“科幻”色彩的疑问,却成为华人男子蔡绍华一生悲剧的开端。
在豆瓣上拥有 9.0 高分的纪录片——《华人移民史-闯拉美》,曾揭秘20世纪初第一批华工闯荡世界的艰辛:他们终日戴着镣铐、铲着鸟粪创造外汇收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大多换来积劳成疾,含恨而终的结局......
50年后,乘着移民闯荡热潮,广东台山男子蔡绍华(David Tom)怀揣着心中的“美国梦”,于1950年出走美国,最终偷渡到了旧金山。原本他幻想着能够在异国他乡和弟弟一同开辟新生活,却不曾想到远处迎接他的,将是横亘30余年的人生噩梦!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华人移民史—闯拉美》
起初,蔡绍华在旧金山的一个中餐馆工作,却因不会讲英文,在一次就医时被美国当地执法人员认定为患有精神疾病,随即关入精神病医院。
在散发着铁锈和冷气的“监狱”里,他衣衫散乱、口齿不清,与世隔绝整整31年。早期弟弟也曾去疯人院探望他,不过后来其踪迹也消失无踪。
一直到1983年,时来运转,蔡绍华终于被解救出来。不过他就像是从“荒岛”逃回来的野人,忘了与人交流,彻底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更别提重回社会。
最后出于人道关怀,法庭判定 Patrick Murphy(英译:墨菲)为蔡绍华的法定监护人。
他照顾这位连话都不会说的华人,35年如一日,直到在2014年8月17日蔡绍华离世。
触碰那些历史注脚,我们从最早一批华人劈波斩浪的闯荡中看到了难以言表的炼狱生活。
“移民淘金梦”或许是舞台,或许是一种传说,或许是苦涩的酒,或许是美丽的梦。
01
被关进“精神病院”——淘金梦破碎
故事起于20世纪中期,广东小伙蔡绍华做了一个移民“淘金梦”。
那个时代,沿海地区的渔民敢闯想闯,看着远亲近邻争相靠出海闯荡发了财,蔡绍华模仿起来,在1950年前后和弟弟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打工。
后俩人辗转多个中餐厅,寻求一席安身之地。
截图来源于纪录片《华人移民史—闯拉美》
1952年,经过沉淀和积累,蔡绍华逐渐在华人餐厅活跃。但过于拼搏、且才20岁出头的他在一次工作中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强忍着身体的不适,他独自前往医院求医,却不想自己送往疗养院治疗后的经历,成为命运的致命一击。
当时医学并不发达,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肺结核是致命的传染病,因此他被送往疗养院之后被莫名隔离。
但隔离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蔡绍华来到美国后一直居住在唐人街,因为根本不会讲外语,只能靠比划手势和家乡话来会意。此时疗养院还不够健全,并没有中英双语全能的医疗人员。
当时新闻报道称:一位女护士准备为他清洗身体,他出现“过激的反应”。他掀开被单,赤裸身体跑下楼,甚至失去理智一般大喊大叫。这一举动吓坏了护士。
医护人员开始阻拦他,但双方推搡之中产生了肢体冲突。随即,蔡绍华不由分说被送往西北侧的一家州立精神病院,并被诊断为“精神病反应,未分类类型”。
随后他与世隔绝31年,彻底失去了自由、语言、梦想。
最初他被关进来时也试图反抗,偷偷策划逃走。但医院护士始终无法理解他的蹩脚外文,甚至将那些手势语视为精神错乱的反应。
那些一同被关在医院的精神病人,则早已习惯了他的存在。在无数个日夜里,他发出了最后的呻吟: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真的没有疯。
02
在爱心人士帮助下,终获自由
31年强制住院期间,没有人在意他的语言、求助甚至反抗。最重要的是,连官方伊利诺伊州精神卫生部都忽视这个华人“精神病人”的存在,并未为他提供任何诊断、治疗、咨询服务。
幸运的是,库克郡的公共监护人墨菲偶然察觉到了蔡绍华的存在,并通过详细调查他来美国的经历及当下的处境,才发现他被误判了。
最初华人闯荡海外时,因语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出现偏见与隔阂。
他被误判后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公开报道曾显示:蔡绍华活脱脱成了真正的“精神病人”。他把地板当厕所,甚至时常脱下衣服躺在地板上,凄冷地望着天花板,什么都不做。
这个在当下看来有些“行为艺术”的无厘头行为,被医护人员认定为精神病的特殊反应。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被墨菲请来出庭的医生开始意识到:31年来无人理解、无人对话,让他失去了和外界正常沟通的能力。因为在这个遥远的国度,没有人知道他发出的咿咿呀呀的语言是汉语,更无法真正判断他是精神病人,亦或是智力低下。
现在,他虽然得以重见天日,但如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仅仅让他接受药物治疗,却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和关怀,于他而言无疑是二次伤害。
很快,蔡绍华的案件向美国公众披露,大家都被这段离奇的故事惊呆了。
在很多热心正义之士帮助下,他得到了法律保护,官司胜利,得以离开精神病院。然而出牢笼后,他无法照顾自己,此时患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脑损伤和失语症的他像个三岁儿童一样,在小区四周乱跑乱撞。
还好有墨菲。他被法院判定为蔡绍华的法定监护人。在漫长的上诉征途中,墨菲为蔡绍华争取到了自由,还有法院判的40万美元补偿金。为了避免州政府漫长的上诉程序,墨菲接受了最终20.5万美元的赔偿,以让他提早重获自由。
然而,几十年过去,最初的梦想和激情,已然随着蔡绍华脸上冗长的胡须、头发皓白消失在风中。
03
重获自由与家人
因为在精神病院中没有得到正常的照顾,蔡绍华除了有限的短语、短句外,几乎无法与人交流,根本无法融入社会。并且这些年来,他一直默默承受着来自各种治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看着眼前的男子,墨菲觉得内心无比遗憾,他已经50多岁了,再去适应精神病院以外的生活和环境,这是不可能的。
很长一段时间,墨菲看着孤独的蔡绍华像婴儿一样,无人照料,孤独飘荡。之后,墨菲所在的机构联系到了位于芝加哥的 Peter Porr 和 San O 夫妇。他们通过报道了解到了蔡绍华的悲剧,很是同情,愿意无偿照顾他的起居生活。
蔡绍华的新家在Peter夫妇位于埃奇沃特区的一处住宅。他跟着Peter夫妇一起生活,还获得了移民机构的帮助,重新学习中文,吃中国菜。
即便对周围环境陌生,蔡绍华在Peter夫妇的细心照料下,渐渐开始学会信任别人,并感受来自正常家庭的温暖。
Peter夫妇希望带着他重新接受并融入隔绝了31年的社会,总是尝试通过复述一些事情,让他慢慢不再感到害怕和紧张。
1983年,他在这里平静生活。Peter夫妇在与蔡绍华接触的日子里,发现他依然保持着骨子里的单纯与善良,还很会社交:“他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个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欲望和需求。甚至他会对周遭感到喜怒哀乐。”
本以为现今的照顾是一种补偿,但于Peter夫妇而言,这更像是一个重组家庭。
在这个家庭里,蔡绍华学会了开车,会开着老爷车四处兜风。或许是记忆驱使,他非常喜欢参观唐人街。
他尤其喜爱新生的小生命。每次看到有婴儿车经过,他会蹲身静静看着小家伙,眼里溢满了光。
偶然一次,他在逛街时遇到了曾帮助他的好心人墨菲,驻足并与其握手。那份感激都融入在这些难以言表的拥抱里,墨菲很是欣慰他如今阳光、健康活着。
然而,因为曾经长达31年的精神病药物的摄入,渐渐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直到2014年,蔡绍华突发中风离世,时年84岁。
我正值而立之年,正是家庭、事业走上正轨之时,对一切充满新奇并干劲十足。反观蔡绍华的遭遇,不禁惋惜:人生才刚刚开始,他却在冰冷的精神病院里,面对着白色高墙,孤独活着。
或许,他也曾有那么一瞬间,对当初移民“淘金梦”有过深刻懊悔吧。闯荡拉美国家选择的背后,是初代移民踏入陌生国土的闯荡之路,充斥着偏见、误解甚至歧视。如今,语言、交通、经济都四通八达的全球化时代里,唯有文化成为了解码国度之间的钥匙。
他走后,住宅被正式更名为 “David Tom Settlement House”,以此纪念这位华裔老人在他乡的悲凉遭遇。
这一举动也警醒着世人:偏见与歧视永远是种族之间隔阂的根源,文化互通、文明交融是共同进步的“密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