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要上演一出“复活记”,回归大众视野!
今天是Olina陪你的第2813天
第1644章
Olina
持续日更
努力的创业者
陪你一起在路上
柯达,是胶片时代的一个符号。
巅峰时期,柯达占据全球胶卷市场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创造过近4000亿日元的业绩神话,是彼时富士销售额的数倍。品牌slogan“柯达时刻”,被不少广告人奉为经典。
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顶点之后,受到数码产业的强力冲击,人们的拍摄习惯与所需设备逐渐发生变化,市场对胶卷的需求几乎是呈断崖式下跌,连带着以胶片为主营业务的柯达,迎来了品牌的至暗时刻。
2006年至2012年,柯达营业收入持续下滑:2006年105.58亿美元,2007年103.01亿美元,2008年94.16亿美元,2009年76.09亿美元、2010年59.93亿美元、2011年35.85亿美元,2012年27.19亿美元。
终于在2012年,重重压力之下的柯达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柯达的破产,也被外界视为胶片时代落下帷幕的一个节点。
01
从2012年到如今2022年,转眼10年时间过去,柯达又一次成为热搜榜“座上宾”,并且传出来的还是好消息。
莫非时过境迁之后,柯达真要上演一出“复活记”,回归大众视野?
品牌君觉得,用户对胶片产品态度的回温,于柯达品牌的发展来说确实是个难得的机遇。
商业世界的运作模式就是如此,品牌能否持续向上发展,与是否拥有爆款产品息息相关,而产品能不能卖得好,又与市场需求的高与低密不可分。
但现在说柯达有望回归主流影像市场,个人认为为时尚早。
部分人可能不知道,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之后,柯达这个品牌并没有彻底消失,一直在积极寻求新机遇和新可能。
2014年底的时候,它曾经宣布进军手机行业,然后在2015年推出了首款Android智能手机IM5,2016年又再接再厉上线Kodak Ektra。
只不过彼时并没掀起什么浪花。
时间来到2017年,柯达为了回到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尝试与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合作,推出系列以柯达logo为核心元素的怀旧复古风服装。
2018年柯达推出“柯达币”,一脚踏入区域链这一新的领域。
品牌君的意思是,从10年前开始,柯达就一直“东拼西闯”想要重新获得市场的认可,但结果如我们所见——不算理想。
此次哪怕趁着胶片翻红这股东风,让柯达胶卷产量翻了个番,但和巅峰时期相比,无论是市场的需求量还是在用户层面的影响力,都仍有很大一段差距。
那时候影像行业对胶卷的需求属于“刚需”,而现在更多是一种“爱好”。
这么说吧,如今的柯达,以温饱为限活下去或许很容易,但想要活得有滋有味就比较困难了。
胶片之外,品牌需要有新的能带动业绩增长的产品。
02
谈及柯达的崩塌,有人遗憾,有人唏嘘,更多的人在“恨铁不成钢”。哪怕10年过去,仍觉得意难平。
明明世界上第一款数码相机的雏形是由柯达的工程师史蒂文·萨森设计出,明明当时的柯达坐拥着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资源与人才,或许是因为品牌战略的保守、或许是因为对未来趋势的错误评估、或许是因为对已有成就的过度自信,总之最终结局就是成于胶卷的柯达作为前浪,被快速兴起的数码拍倒在沙滩上,打了个措手不及。
柯达的故事,再次印证了品牌经营的两条定律。
其一,以不变应万变,并不适用于商业世界。柯达不想变,想要守着胶卷过舒服日子,然后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它就和胶卷一起落幕了。
各行各业的技术都在升级迭代,品牌想要保持竞争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反应,跟随市场变化持续输出符合需求的产品。
其二,最好的危机公关,是将危机扼杀于摇篮之中,不让其爆发。比起亡羊补牢,品牌更应有前瞻意识,提前对企业的发展路径和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预判和规避。
否则等危机已经发生、后果已经造成,再去进行补救,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你看柯达,便是如此。
当然无论如何,品牌君还是很希望包括柯达在内,那些曾经在行业中发散过光芒的品牌,都能好好活下去,越过越精彩。
03
年轻人又把胶卷买火了
作为“胶卷的最后一个制造商”,柯达虽然曾经被时代打败了,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过对胶卷的复产。
从2017年开始,柯达接连复产了Ektachrome 35mm、P3200Tmax、120规格的Gold200等胶卷。它的执着,随着消费者喜好的改变,重新获得了正向增长,过去三年柯达胶卷业务营收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这主要得益于胶卷在复古怀旧的潮流中成为了新晋网红产品。
Nagraj Bokinkere透露,柯达胶片供不应求背后,是胶片摄影爱好者推动的结果。很多业余摄影爱好者经常使用35毫米胶片,最终导致这类胶卷的市场增速远高于120毫米的胶片。
确实,当前胶卷又重新在全球火了起来。拿中国举例说,在销量排名靠前的淘宝店铺中,柯达胶卷像明星周边一样热销,“每个ID仅限购20卷”“胶卷短缺,本店库存有限”的标语会经常出现在店铺首页中。
在小红书平台上,有关胶片机推荐的话题浏览量超过了2200万,“胶片机就像开盲盒”的话题还一度冲上了热度榜。小小的胶片相机成了年轻人新的玩具,它可以是伴手礼、生日礼物,也可以是爱好者用来“扫街”的工具。
“我们的固执怂恿我们逆历史潮流而动”,在豆瓣“胶片控”的小组简介里,写着这么一句话。在这个拥有11万“胶片死硬分子”的小组里,颗粒感分明、色彩复古的胶片照片备受欢迎,每天都有新的用户分享更新。
24岁的摄影师Amorill已经拍摄了至少五六百卷胶卷,光是底片的冲扫费用就超过了两万五千元。Amorill发现,最近几年来找她拍摄胶片的消费者在明显增加,“之前的拍摄,消费者会说数码胶片都可以,但现在很多人会说自己只想拍胶片。”
Amorill曾给许多女艺人拍过胶片风格的写真,她说,虽然拍摄的艺人很多是00后,但不乏资深的胶片玩家,“对胶片的专业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位摄影师”。越来越多的年轻明星们开始被胶片吸引,如欧阳娜娜、易洋千玺、张雪迎等就经常在微博上分享用胶片相机记录的生活,这进而吸引了粉丝们也对胶片产生了兴趣。
(图源:Amorill)
在摄影之外,Amorill还开办了一家名为“胶片复兴事务所”的网店,据她介绍,网店扫描过的胶卷多达30多万卷,她自己洗过的相片也有超过10万卷。在这些胶片里,Amorill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用胶片拍摄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当你看到冲洗出来的照片是中学的教室或者学生的毕业照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喜欢胶片的群体是在一代代往下延续的。”
在Amorill看来,胶片从拍摄、冲洗再到最后的出片,是一个不可复制且独一无二的仪式。“有时候拍完一卷的时间跨度能达两三个月,当看到过往的照片被冲扫出来,就像把自己过去的生活倒退重演了一遍,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这个过程本身是非常浪漫的。”
胶片的再度兴盛,最先感知到的,是在行业里的老玩家。已经有20年胶片拍摄经历的某资深玩家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前来咨询的“纯胶片小白”越来越多了。
“以前,胶片新手最起码得懂一些基本的操作知识,但现在,有些人会连相机能装多少张照片的基础知识都不清楚就直接购买了”,他分析道,“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喜欢玩胶片的人群出现了‘断代’,许多00后、90后的父母成长于数码年代,所以这些年轻人对胶片相机是完全陌生的”。
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数码浪潮带来的威力正在消退。“胶卷迷俱乐部“的负责人龟龟表示,数码照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参数的同质化,这使得所有的照片“完美”得千篇一律,经过十几年新技术的冲击,人们对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照片产生了审美倦怠。而具有独特性和多样化,正是胶片所具备的优势。
04
胶卷售价越来越贵
而这轮复兴下,胶卷的售价也越来越贵,这进而拉动了柯达的业绩增长。
在北京东城区的一家胶卷相机门店里,多次被修改涂画的标签见证了胶卷价格一路的飞速上涨。一卷柯达colorplus 200胶卷,从最初的65元涨到83元、88元,如今已经涨到了105元,涨幅几乎翻了一倍,相当于每按一次快门就按掉将近3元。
店家表示,这样的涨价已经成为常态,事实上,作为柯达最经典的民用胶卷之一,这款胶卷的价格在过去只用二十元就可以买到,而现在这个价格早就不可能了。
“纯路人,请问这是买的理财产品吗?”在售卖胶卷的网店里,有人这样问道。上涨的胶卷价格让胶片爱好者们苦不堪言。2019年,胶片爱好者imok花费三千元囤了100卷胶卷,现在她发现,如果想囤下同样数量的胶卷,最起码要花一万两千元。短短三年时间,胶卷的价格翻了四倍。
龟龟表示,柯达公司今年年初已经在内部上调了一次指导价,价格已经高到让“供应商难以接受的程度”,在过去,这种上调指导价的情况并不多见。然而,胶卷本身的利润其实空间并不高,多位代理商表示,一卷胶卷的盈利空间大概在1元左右。
与价格上涨相反的是创新迭代的停滞,胶卷行业成为了如今为数不多且已经按下了暂停键的领域。已经开设了十五年的胶片老店老卢工作室表示,胶卷本身的技术含量与十多年前的并没有太大区别,后端使用的扫描设备,也处于停产、沿用旧设备以及无法维护的困境中。如今还在沿用的最新款哈苏Flextight X5扫描仪,上市日期却在遥远的2006年。
胶卷的涨价也恰恰是反映了行业的止步不前。此前柯达、富士等胶片生产商降低了生产,胶卷因此变得供不应求。“胶卷的上涨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柯达自身降低了产能之外,这几年的人力、运力成本都是在飞速上涨”,某胶卷代理商表示。
而现在柯达对胶卷的扩产,让萎靡的行业迎来了一丝曙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柯达此次扩产就是因为看到了胶卷的需求市场仍然很大,在扩产后的一两年内,胶卷价格将会回落到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区间内。
在过去,胶卷是大众必备的消耗品,而现在,胶卷变成了像黑胶一样的“奢侈品”。虽然需求在增加,但市场还是太小众,因此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仍是杯水车薪。2019-2021年,柯达整个材料化学业务部门的营收占比分别仅为总营收的11%、13%和14%。
传统的胶卷业务已经很难支撑企业的发展,这也促使传统的胶卷制造商纷纷转型。除了柯达外,另一家胶卷制造商富士也主动向医疗及生命科学、印刷、文件处理、光学元器件和高性能材料、化妆品等领域转型。
2022财年第一季度,富士的总营收为6259亿日元,其中影像事业领域营收为825亿日元,仅占总营收的13.2%。而医疗健康业务则成为了富士旗下收入占比最大、同比增幅最大的板块,2021财年,富士的医疗健康业务营收为8017亿日元,同比增长38.4%;营业利润为1005亿日元,同比增长了78.4%。
国产胶卷品牌乐凯也转型了。自2012年公告停止彩色胶片生产后,乐凯目前主营方向为影像材料、新能源材料,主营产品有太阳能电池背板、工业探伤胶片等产品。2021年,乐凯总营收为22.35亿元,同比增长了8.82%;归母净利润为5433.71万,同比增长了45.85%。
从某种程度上说,柯达如果想通过扩产胶卷来重现往日的辉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通过公开资料可以发现,柯达更多的是把希望寄托在医药这个新业务上。
05
柯达公司历史
柯达公司全称Eastman Kodak Company(伊士曼·柯达公司)。
1880年,当时还是银行职员的乔治·伊士曼,开始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这就是柯达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获成功,翌年与商人斯特朗合伙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
次年,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975年发明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比Sony早了整整6年,由于担心影响自己的胶片市场,柯达把这一革命性的发明雪藏了。
柯达工程师史蒂芬·沙森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柯达的小聪明显然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一切正像它担心的那样,2000年数码相机已经席卷全球,柯达的胶片帝国已经处于倒塌的边缘。
2011年起,柯达多次传出破产消息,柯达公司的股价跌幅已经超80%。2004年至2013年,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公司市值也从1997年2月的310亿美元降至2011年9月的21亿美元,十余年蒸发99%。
2013 年,在 摆脱了遗留债务重组之后,柯达公司走上了一条通往 ins 风格的网红路。开官博,卖周边,复活胶片,做拍立得,你在柯达身上看到的不是英雄迟暮,而是焕发的新生。
话说回来,胶片真得过时了吗?其实不然,在摄影圈仍有一批爱好者坚守着胶卷的阵营,胶片独有的影像特点,那种真实和自然的感觉让数字摄影望尘莫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