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当妈,好像也挺爽
一夜之间,“骨灰扬了”梗出圈了🤣
第一眼看到微博热转的截图,我还以为这演的是谁混不吝的沙雕闺蜜,摊上这么个朋友是谁上辈子造孽太多。
看了剧才知道,这竟然是娘儿俩啊!不着调的妈,把前夫的骨灰,当着女儿的面,失手给扬了……
救大命!怎么会有这么欢喜冤家式的母女关系?
怎么会有这么“邪门”的妈?
《摇滚狂花》,真有你的。
烟熏妆、爆粗口、抽烟、酗酒,这是摇滚乐队主唱彭莱(姚晨饰),也是一位最不按套路出牌的母亲。
一出场,她就穿着大豹纹来了首高燃的歌。刚唱完,便在舞台上将手里的电吉他抡向了另一位乐手陈月的脑袋。
谁让这个所谓的“好姐妹”抢了彭莱的老公,有仇必报的彭莱直接给人家开瓢。
好狗血,但是rocker没错了。
闹上这么一出大事儿,乐队算是玩完了,日子也是过不下去了。彭莱二话不说收拾行李直接出国追求事业,将六岁的女儿白天(庄达菲饰)留给了渣前夫。
镜头一转,十二年嗖的一下过去了。
渣前夫去世了,女儿没人照顾,彭莱“母性觉醒”,决定回国。
我一开始以为,这种久别重逢的戏码逃不了俗套的母女抱头洒泪现场,但万万没想到,一个疯狂的母亲遇到一个叛逆的女儿,竟然会是这种阵仗。
俩人的第一面,是从一盆冷水开始的。回到家的女儿白天看到宿醉的彭莱气不打一处来,直接一盆水浇了上去。
气得彭莱“慈母体验卡”瞬间到期,立刻就把对女儿十二年的愧疚抛之脑后。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堪称斗智斗勇的画面。
为了给女儿一点儿颜色瞧瞧,彭莱把房间的门锁堵了,把女儿的衣服、新设备全扔了。还套路亲闺女,带着女儿喝酒把她灌醉,偷偷印女儿的指纹打算把房给卖了,然后拿着钱潇洒走人。
真是亲生的,欺负起来绝不手软。
青出于蓝胜于蓝,女儿比妈更狠。
烧衣服、卸门、假装怀孕骗彭莱签休学书,这只是小打小闹。为了报复得更彻底,在彭莱演出前下安眠药,甚至直接给亲妈推河里,就差把“让你赶紧滚”写在脸上。
想卖房?我偏不让你如意。
在家里纵火,还要跳楼让房子变成凶宅。
这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的母女关系,两个人时不时局子里面走一趟,挺“刑”的。
真是最不像母亲的母亲,最不像女儿的女儿。
一开始追这部剧,我也就看个热闹,会觉得彭莱确实是一位不合格的妈。毕竟「自我」、「失职」、「放纵」……这些形容词,似乎永远都不会出现在一位妈妈身上,否则就意味着,“母亲”这块荣誉奖牌将被剥夺。
但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我越来越发现我狭隘了。
彭莱多招人稀罕啊!
当我跳出母亲这样一个被要求牺牲和奉献的社会角色时,我开始理解彭莱,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也挺想做一回彭莱。
一个糟糕的理想主义者,但她的的确确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痛快的活法。
在事业和女儿里,彭莱选择了事业,远走高飞,虽然并不顺利。
出了国后,她才发现摇滚根本不被外国人接受,为了生活,她不是在唐人街卖唱,就是在养老院操着一口英文,边做看护边和老太太们吹牛。
回国后,她没有因为对女儿有所亏欠就无条件宽容、无底线补偿,反而“意气风发”地与女儿斗得鸡飞狗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少看到她对谁妥协、隐忍,整一个“女人至死是少女”。
即使最后得了脑癌,也没有因为血缘关系强行要求女儿为她做些什么。
生活明明一地鸡毛,但彭莱从来不觉得自己需要被可怜,她坦坦荡荡做出选择、付出代价、承担后果。就像她说的那样:
“就算是天崩地裂,我也还会是原来的彭莱。”
所以与其说彭莱是一个“坏母亲”,倒不如说她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个体”,只不过刚好这个个体还有着母亲的身份。
这种“坚决不为对方牺牲”的母女关系,看得我好爽。
但因为不符合“常理”,所以难免让不少人觉得“毁三观”。
“恶心”“low爆”“挑战底线”“没个做妈的样子”……
不过以上种种在我看来,都是一些网友们一厢情愿的跳脚罢了。
彭莱,用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跳出了“妈不饿”式的母职牺牲,给咱打了个样。
就像是在原本平静无波的水面上扔了一块石子儿,溅起的一大片水纹仿佛在告诉你:
“喂,当妈的你还可以这样!”
在彭莱之前,国产剧女主角的母亲形象是啥样,让我们来看看。
《渴望》里的“慈母”刘慧芳,相夫教子,温柔善良,忍辱负重。她包容出轨的丈夫,爱着小三儿的孩子,时时刻刻准备为他人牺牲自我,谁看了不说一句“伟大”。
《妈妈的眼泪》里的娟子,宣传语着实让我有点心梗:她以一生的幸福坚守妇道,忍气吞声,弘扬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
《我的丑娘》里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够获得幸福,不仅接受儿子不认娘,甚至最后还在儿子家做起了保姆,以此来获得接近儿孙的机会。
前几年被十几个电视台轮播的大热剧《娘道》里的瑛娘,更是嘴里喊着“我这条贱命算什么”,一定要为丈夫生下儿子,完成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使命。
这些故事大同小异、千篇一律,都是将母亲这个身份神圣化,然后刻画出一个统一的母亲形象,那就是必须伟大、无私、甘于奉献。
这种母职宣扬经常在看的时候令人感动得涕泗横流,但看完之后呢?当妈的眼见“榜样”在前,是不是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可真的有必要这样吗?
我挺想分享一下我和我妈的故事,因为直到今天,我还是经常不理解她的很多行为。
就拿吃东西这件事儿来说吧,我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好歹也是温饱不愁。有时候我买了些吃的回来,拿给我妈,她就会说出经典的那一套:我不喜欢吃,给你弟弟留着。反正也不管我弟爱不爱吃,然后一放就给放坏了,最后谁也吃不上。
或者是一家人明明想一起出去玩,但我妈永远是缺席的那个。她总会说:你们去吧,店里面需要人(家里有个超市)。无论我和弟弟怎么拉她劝她,她都不去,甚至还会气我们耽误赚几块钱。到最后往往是我们也没了兴致,安排好的行程又没了。
再或者我妈她身体不太好,经常对我说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我要带她去医院,她就开始扭扭捏捏,就是不去,说都是老毛病。等第二天,又开始干这个做那个闲不下来,然后又开始这疼那疼,恶性循环。
。。。
我想到步惊云在《脱5》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明白为什么当妈后,人就不饿了?
妈不饿,妈不爱吃,这好像全天下,至少是全东亚妈妈们的“通病”。她们将一切都归结于为家庭做出的必要奉献,然后在无形中又将那种亏欠感强加给每一个孩子。
所以我经常性的会感觉特别对不起妈妈,想让她休息、想对她弥补,然后又陷入了新一轮的亏欠循环里。
你说这种献祭般的自我牺牲,到底源于什么呢?
源于“母亲的职责”吗?
所以我说,我挺想成为彭莱的,也挺想我妈妈成为彭莱的。
因为彭莱很直白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了母亲,那一定不是以我的整个人生为代价。
前两天和朋友A聊天,她给我讲了一件小事儿。
A家几岁的小孩儿晚上睡觉特别不喜欢穿裤子,还不喜欢盖被子。孩子外婆看到以后就对着A一顿数落,责怪她这样会让孩子着凉。
俩人正说着,就发现小孩儿自己感觉冷了,然后自己乖乖穿上了裤子爬进了被窝。
A对母亲说了一句话:
“他冷了自己知道,他又不傻。”
我还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综艺《上班啦!妈妈》,里面有个女孩叫做范艺鸣。
她是个“毕婚族”(一毕业就结婚),还是深圳市王者荣耀某英雄战力榜的第一名。她没上过班,但在节目里,她却不同于所有人,总是能用自己最真诚的人生体验征服老板。
刚入职时,老板要求所有妈妈们制作一个关于梦想的展板。其他女性们的展板都有着关于家庭、孩子的部分,只有范艺鸣的展板别具一格。
整个展板里面全是她的人生、她的理想,比如要去三峡水坝、要去洞穴酒吧喝一次最烈的酒、要拍一张显瘦的泳装艺术照……
我看到这一幕特别喜欢,也特别感动。
因为范艺鸣她跳出了母亲的范式,先是自己,再是妈妈。
如今年轻女性们普遍恐育,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大家抗拒当妈妈,不是抗拒承担责任、抗拒与一个新生命产生联结,而是抗拒成为那种家庭与自我不可兼得的“伟大母亲”“英雄母亲”“超人母亲”。
但成为母亲,其实真的不需要以那些过时的评判标准来审视自己,不妨做一个只有59分的妈妈吧。
可以偶尔偷懒、偶尔贪吃、想出去玩就出去玩,然后带着孩子见证自己的一切,同时见证孩子的一切。
毕竟,妈妈59分,再加上爸爸那一份儿,也足够满分了。
最后,严谨如我再补充几句:
以上并不是宣扬我们都要去做自私自利的妈妈,非得对孩子不管不顾才叫爽。
但只有当新闻里、荧幕上、生活中妈妈们的形象越来越多元化,我们这些不是超人的普通妈妈们的心理负担才会越来越轻,不是么?
- END -
欢迎点击关注↓↓↓
女子无才便留德 由旅居德国的硬核妈妈无才姐创办。
无才姐,一位才华有限而热情无限的宝藏妈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本文由无才姐团队原创,作者小疑@无才编辑部 。
话题TOPIC
爱自己>爱孩子的妈妈,
还能成为好妈妈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