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副业成疯,“斜杠”究竟是出路还是陷阱?
在疫情稍有松喘之时,不少职场裁员大潮中“下市”的青年男女们,出来寻找后路了。
刚刚过去的“五一”,跟我住同一个小区的小李,她把从市场批发过来的鲜花放入后备箱,驾车来到了南京建邺区一处后备箱集市,开启了假期里的“练摊”生活。
(小李的摊位)
一束鲜花卖9块9,价格不贵,小李凭着在公司做平面设计的美感觉悟,把鲜花摆放的高低起落,色彩琳琅,确实也吸引了不少年轻女孩们。她们停下来嗅嗅看看,然后捧走其中一束。
在城市夜色中,以汽车后备箱为“店面”的练摊方式,是无数个“小李”职业空档期谋生的好路子。他们“居无定所”,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每一辆车的后备箱打开后都是惊喜:蛋糕、卤菜、咖啡、鸡尾酒、花束、手作……
在后备箱里,藏着不期而遇的美好,也藏着他们对多一份收入的渴望。
小李说,等到了国庆节她准备去卖秋游装备,元旦再去新街口卖情侣礼品套盒,而平时下班会继续在朋友圈做微商。
之所以这么拼,是为房子。她这份平面设计工作月薪7K, 可她和男朋友的房贷已经超过了5K。
小李笑称自己是非典型斜杠青年。
36岁的胡军在深圳一家工厂工作了16年,下班后,他会兼职拍短视频、写头条文、做直播、跑外卖。
他在老家江西还有2个孩子,即便给孩子上的是最普通的学校,住的是最便宜的房子,他也一直没放弃,想给孩子们过上真正体面的生活。
他说自己上学时喜欢研究家具生产,但阴差阳错进了电子厂,一干就是16年。
曾经的理想如今已经模糊了,现在去做直播、跑外卖,纯粹就是为了把家撑下去。
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在自我介绍时常常会用到斜杠,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
于是斜杠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这群选择拥有多重职业身份、多元生活的人,在今天被称为“斜杠青年”(英文Slash)。
近两年,青年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网联合环球青藤202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7.6%的青年拥有2份及以上的工作,“斜杠青年”占比超过了四分之一。
斜杠盛行,反映的是社会人员流动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独立个体创造的价值,当一个人不再局限于甲方爸爸的各项约束,从雇佣关系变成合作关系,赚钱渠道多样化的同时,身心也更自由了。
从就业角度来看,他们在为自己的喜好付出精力的同时,也在拓宽事业版图,职业风险的确会比不斜杠的人要低。
可是,这样就能更从容体面的应对生活了吗?
斜杠的门槛……真有这么低吗?
事实上,下面几点只要符合其中一点,你就并非走在斜杠的康庄大道上,需要再掂量掂量了。
感觉自己生活在几个平行宇宙,每天都很分裂。
你白天做服装生意,面对上千种款式、颜色、搭配,你需要给客户专业建议,提供社交价值;晚上写穿越网文小说,给你的另一拨客户提供情绪价值。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完全不相关。你从“搭配顾问”到“穿越玛丽苏”,只需要一个太阳落山。
感觉每个任务对于自己都是巨大挑战。
你是公司财务,月薪8千,上进的你不够满足,于是工资不够兼职来凑。
你觉得公司里最赚钱的研发岗最有前途,于是你决定报班学习Java开发。
可是连计算机二级都没有通过的你,在学习Java的时候痛苦到抓心挠肺,多少次在深夜里哀嚎,当初为何走了这条不归路。
不仅迟迟产生不了实际收入,还入不敷出。
你刷短视频看到有人做毛线娃娃月入1万,便也火速下单买了同款工具材料,幻想着像这位博主一样一天接几十单生意,结果时间耗出去了,娃娃没卖出过一件。
你看到有人做家具代购,一件就能赚几百上千,又心动了,搭上成本但求一试,结果再精明也精不过商家,休想从他们那里赚到一分。
再后来你接触到一位做幼儿阅读的妈妈,社群运营的红红火火,于是又虚心向这位老师交了韭菜费,决定成为你所在社区的领读人……
你的时间被占满,可当你歇下来看看零钱包时,却空空如也。
说白了,斜杠到底是种生活态度,还是种谋生经验?
其实都不是。
斜杠是自己真实能力的自然溢出。在一个领域有了相当的积累过后,触类旁通,再在另一个领域有所成就。
这些事情贩卖的是同一种能力——组织能力,组织各个领域信息,找到问题解决方案,从而泵发出好的创意。
当你面对着不同的客户群体、社交群体、工作群体,却可以使用同一套逻辑思维,分别赚到了让自己安身立命的钱,这才是“值得”的斜杠。
有人说,有了能力溢出,然后怎么发挥呢?
企业家老罗风风火火舞大锤,转头就成了直播行业的顶流;
疫情防控爆红的医生张文宏,生活中他是一个精通金融股票的段子手;
作家韩寒是职业赛车手,也拍过《后会无期》、《乘风破浪》这样的热门电影;
全国连锁店老乡鸡老板,脱下西装就是一个探店KOL;
歌手刘畊宏在跳健身操之后成了健身直播博主,粉丝量直线飙升……
大佬们的例子倒是很鲜明,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是难了点儿?
前段时间我学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词:狼牙棒思维。
意思是,在社会更加扁平化的今天,我们不必从最底层开始一层一层往金字塔塔尖爬,只需要在狼牙棒上冒出一个尖来,我们面向的就是整个世界。
我为一家教育机构做过人资服务,这家公司里有一个技术岗姑娘,本职工作是面向6-8岁的孩子的课程开发,晋升途径其实很狭窄,月薪也不高,但她有一个画儿童水彩漫画的技能。
很多人说,这种水粉画都是司空见惯的技能了。其实没关系,技能固定,可服务的场景是无穷无尽的。
大家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还没有人提供,这姑娘提供了;一个手艺活儿,靠时间来建立竞争壁垒,这姑娘先做了。
她就有了先发优势。
现在她在某个在线教育平台做免费分享,积累了一定粉丝后开启了线下授课,帮助爸爸妈妈们教孩子画水彩漫画。每位家长收费500元。
社区很多家长抢着报名,她一下午带10个学员,从收入上已经超过本职工作。更关键的是,她收获了快乐和自由。
这姑娘就是典型的狼牙棒思维了——在一个增量服务中,选择一个比较细小的领域,自己来制定游戏规则,通过时间建立竞争壁垒。
另一方面,这姑娘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力资源市场道理:公司里每一个在工位上看似默默无闻的员工,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灵魂,有展现出日常之外的另一个面貌的潜质。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如果在公司里找不到发挥的地方,那他们就会到社会上去找。
所以我们能看到各种副业已经时下流行,每个普通人也都能各种自我放飞。
就像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所提出的“自我冰山理论”说的那样,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水面下的内在世界却不为人知。
不过虽然鼓励大家尝试人间百态,但涉及到职业规划,还是希望大家慎重。
因为想贩卖时间和体力很容易,但追求不负生活不负青春的斜杠,门槛却是极高的。
作家当年明月,本职工作是海关下属杂志《金钥匙》的编辑,一个月工资6千。可凭借《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书籍,他拿到了4000多万的版权收入,红极一时,人生逆袭。
可很少人会关注到他称得上“枯燥”的少年时代——从5岁到初中,把厚厚的《上下五千年》啃了12遍,高中又开始读《二十四史》和《古文观止》。当他有一天看到电视上侃侃而谈的易中天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个声音:那么多书不能白看,该把你知道的写出来了。
于是十六年的历史知识,终于有从脑子里拿出来的这一刻机会。
你说,要多少个日夜的钻研,才能雕刻出当年明年身上的斜杠呢。
很多人都在试图尝试“斜杠人生”,其中既有对当下风口的尝试,也包含着对抗未来不确定性的策略。
可在此之前一定要明确,斜杠的背后不是简单的职业侧面罗列,而是把过往的输入整合成输出,重点是一种资源整合能力。
如果我们想跨越阶层,形成高竞争力,作为资源匮乏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都放在一件事情上,这样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做到顶尖。
职场里真正让大家获得持续收入并持续有更高收入的事情,需要有长年累月的积累。
我们常说需要有“长板思维”,就是将自己的长板无限放大,让这个长板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精细化打磨长板,尽可能做出业内口碑,让自己难以被新人替代,才会有安身立命之本。
你的长板在哪里,职业锚就在哪里。它就像一个航标,指引你未来的人生走向。
作为一名十几年“老hr”,随着工作的深入,我越来越觉悟到“人事”只是人力资源的皮毛,而人力资源实在是一个神奇广袤又复杂的世界,还有很多需要我去钻研的新领域。于是我再也舍不得把时间精力分给其他事情。
你看,当重心转移到自己的兴趣上,生活不会变得枯燥,只会更纯粹。
不管是因为逃避996选择另谋出路,还是不安于现状想看看世界,人生总是有很多选择。
所以,斜杠可以吗?
当然。能力自然溢出,悦已而行。
若非如此,那些想要放飞的自我,想要体验的东西,或许就可以用其它方式去完成了,比如业余爱好,而不建议任由它们耗费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随意干扰自己的职业发展,以至于为未来人生埋下隐患。
回到故事当初的李同学身上,月薪7K的她如果尝试着先把自己的工作价值提高到17K,再去发展与平面设计相关的爱好,也许她就不必硬给自己找那么多“业余斜杠”了。
多去做有复利效应的事,才能斜出精彩,杠上开花。你说呢?
-END-
无才姐的新朋友 卞千南
南开大学企业管理硕士,80后有志宝妈,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兼非典型作家。愿以笔墨传意,和大家侃侃人间冷暖、社会戏言。
备用公众号:无才姐说
欢迎大家关注捧场(比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