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北斗的流量密码
北斗的流量密码
文 | 杨艳、李刚
特别鸣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斗总设计师杨长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北斗办各位专家,及商业航天刘雨菲女士。
现在,除了央企和政府引导的应用之外,民营北斗企业和商业应用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北斗应用的规模化市场已见雏形。对于一个发展不过数年的新兴产业而言,它的流量密码是什么?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北斗系统坚持开放的原则,也就是“免费提供公开的卫星导航服务”。我们打开任何类型的北斗接收机,包括穿戴式设备、手机、平板电脑或者汽车导航终端,都可以接收并使用北斗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无需付费,也无需身份认证。这为所有应用开发者、用户、运营商提供了基础的产业活动条件。
当然,北斗系统的地基增强服务是收费的。根据服务商千寻位置的官方网站数据,厘米级实时增强服务的包月费用是400元,亚米级实时服务包年费用是300元。对专业用户来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对于汽车、共享单车等用户收费更低。至于北斗PNT服务的核心器件北斗芯片,价格同样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程度。常用的手机导航功能已集成到手机芯片当中,北斗相关部分的成本微乎其微。
人们常用“白菜价”来形容高技术产品大量普及后价格的低廉,然而今天的北斗芯片。单价已经低到不足10元人民币,甚至还不如一棵白菜的价格。
免费和低价的应用策略,几乎为零的使用门槛、随时随地的便利接入,为市场的启动和扩大创造了条件。
北斗的免费、持续、开放、兼容互操作政策制定实施之后,一直稳定执行,为应用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北斗系统的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初期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到2012年完成的区域定位系统,再到2020年完成的全球定位系统。虽然卫星技术、星座结构、地面控制和应用系统一直在不断演进,但在应用政策上,基本保持了稳定。
2011年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1.0中文版)提出了“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发展原则。在此后发布的各版本发展报告,都重申了这一原则。
为了支撑“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发展原则,从2011年的12月27日开始,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持续发布了多个版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中英文版本),详细阐述了北斗系统的信号规范、导航电文;发布了多个版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
上述文件中给出的服务政策、性能标准,10多年一直保持不变,给用户带来了充足的信心。因为政策的开放、稳定,国内国际应用界很早就接受了北斗作为全球空间基础设施的地位。在几个著名的全球GNSS行业媒体网站上,北斗与GPS、格洛纳斯和伽利略并列,享受着跟踪报道的待遇。而国外商业GNSS应用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也已经把北斗当做稳定的PNT来源,日常使用。
北斗建立了一整套学术交流、产业交流活动机制,活跃了行业,活跃了市场,活跃了企业,推广了产品,使业界对北斗前景有坚定的信心。
作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推动并指导的北斗系统年度盛会,北斗年会经历了一个有趣的名称变化过程。2010年北斗年会初创时,称为“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2018年。从2019年开始,北斗年会的名称改为“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学术”这个词的消失,意味着北斗在产业化、商业化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年会需要覆盖更多应用领域和商业领域的内容,体现了商业、工程技术和学术并重的趋势。
实际上,在年会还被称为“学术年会”的时候,组织方就高度重视引入企业。在第一届年会期间,有51个单位参展,从管理办公室到各单位,都纷纷表示,要致力于北斗应用的产业化。此后,企业参展规模不断扩大,专业不断细分,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会展活动。
同时,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还积极参加各种跨领域的产业交流与合作活动,在农业、民航、航运、海事、防灾减灾、地质调查等领域开辟了市场,积极发起实施应用示范,项目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各省区。2013年,北斗还写入《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另外,北斗管理部门积极扶持应用企业,通过应用示范项目和设备性能竞赛,推动了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企业的孵化。
正如前文中所谈到的,卫星遥感和通信行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市场规模和用户数量上,和北斗有着巨大的差距。遥感领域的市场规模甚至比北斗小了两个数量级。但是,国内卫星应用,是遥感首先起步,通信紧随其后,尽管遥感和通信起步较早,但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已经明显落后。
北斗在产业化、商业化方面做出的成绩,对整个中国商业航天,特别是卫星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提供良好服务应该成为信息产业营收的大头和重点
根据《中国高精度GNSS产业链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到4690亿元,同比增长16.29%。然而这些营业收入都发生在应用领域,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等相关主管部门,并没有从其中收取任何费用。这就意味着,基础信息收费并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万亿,但几大电信运营商通过接入服务占比很低。2020-2021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达8254亿元;平台服务收入达5767亿元;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收入却只有444.4亿元;互联网数据服务(包括云服务、大数据服务等)收入达258.3亿元,同比增长23.1%。
因此,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像北斗那样,不应该把提升收入的突破点,选在直接收取基础设施的使用费和流量费上,而应将重点放在为各行各业的应用提供基础服务,才能实现存在价值。
二,降低市场门槛应该是促进产业繁荣的一把钥匙
在卫星应用的某些细分市场上,也存在着免费提供资源服务的机制,但同时设置了比较高的门槛。有些数据服务单位的查询系统设置了访问控制机制,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数据库。一般来说,只有具备一定资质的机构用户才能得到授权。即使对于授权用户,所能得到的信息,也是基本上没有时效性的。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涉及到国家安全,进行一定程度的管制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对市场准入和资源获取的控制太严、门槛太高,会遏制创业创新,导致产业难以启动。如今,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卫星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新的发展热点,对于物联网、无人系统、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开发企业拿不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或者卫星通信成本太高,就会失去创业热情。
因此,其他领域需要考虑,尽量降低门槛,理想状态下实现无门槛,才能有投资和人才涌入,带来产业繁荣。
三,国家队免费敞开供应某些资源应该成为航天产业发展的必然
考虑到不同类型应用卫星的商业模式不同,期待通信、遥感等其他星座也像北斗一样实施免费服务,是不现实的。但是,一部分由国家非盈利机构运营的卫星资源,可以考虑无门槛免费开放的方式。这样的开放,可以为创业团队、小微企业的孵化,提供初期的信息来源,用于产品研发和早期商业运行。待到这些企业充分成长起来,商业模式更加成熟后,自然会根据自身对卫星资源的具体需求,去采购商业卫星的服务,形成用户基础,从而促进商业星座的发展。
例如,高分系列卫星的存量数据,是否可以考虑完全开放给社会,任何人只要凭实名制认证,就可以自由获取。
希望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之后,卫星应用的各个领域都能像北斗一样,建立起符合国情的体制机制,形成良性发展的业态,共同支撑起商业航天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天空。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主任:陈玉忠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