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泓博医药在创业板正式上市,发行价40元/股,首日收盘于51.23元/股,大涨28.07%,一扫过去几个月医药相关个股上市即破发的阴霾。
不仅如此,今日泓博医药所属的CXO赛道也迎来了久违的暴涨,康龙化成港股和A股分别大涨14.58%和11.06%;药明康德、泰格医药、昭衍新药等龙头企业同样收获满满,满屏鲜红的局势似乎又回到了2021年年中的盛况。
泓博医药同时身处CRO/CDMO两个高爆发赛道,来得正是时候吗?
研发与生产的结合体
泓博医药是一家新药研发以及商业化生产一站式综合服务商,致力于药物发现、制药工艺的研究开发以及原料药中间体的商业化生产,主营业务主要涵盖药物发现(CRO)、工艺研究与开发(CRO/CDMO)以及商业化生产(含CMO)。其中,药物发现包括药物化学研究、合成化学研究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工艺研究与开发包括工艺化学和工艺开发以及原料药CMC研究;商业化生产包括新药定制化生产(CMO)及自主仿制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2019-2021年,泓博医药总营收分别为2.45亿元、2.82亿元和4.4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5.20%;净利润分别为4725.47万元、4869.14万元和7357.66万元,复合增长率为24.78%。从数据上看,增速颇为可观。按业务类型划分,2019-2021年,泓博医药的药物发现板块收入分别为9218.52万元、1.32亿元和2.35亿元;商业化生产板块收入分别为1.16亿元、1.14亿元和1.19亿元;工艺研究与开发板块收入分别为3435.47万元、3224.27万元和9282.71万元。其中,药物发现板块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20年、2021年分别较同期上升43.62%、77.42%,主要是由于随着原有客户在执行项目取得进展导致营业收入增长。CMO板块收入主要来自替格瑞洛系列中间体,2019-2021年,该产品收入分别为9472.08万元、9924.36万元和1.09亿元,分别占CMO板块收入的81.68%、87.16%和91.67%。研发方面,2019-2021年,泓博医药分别投入1055.2万元、1183万元和1714.44万元,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27.47%。与国内大部分CRO公司一样,泓博医药按地区划分的收入来源同样以境外为主。2019-2021年,泓博医药境外收入分别为1.97亿元、2.19亿元和3.14亿元,占主营业务的比重分别为81.28%、78.53%和70.29%;其中,美国为主要收入来源国,同期收入分别为9317.01万元、1.11亿元和2.27亿元。我们知道,我国的CRO和CDMO近年来已经跑出了国际前十的企业,“药明系”已经是无法超越的存在,康龙化成、凯莱英等也正在大跨步前进,泓博医药这种迷你型的CRO/CDMO在巨头环伺之下,能抢下多大的蛋糕呢?小业务高收入
毋庸置疑,当前这个时期是国内众多CRO/CDMO的黄金时代,大部分迷你型企业靠着一两个主要产品就能实现可观的营收。泓博医药仅靠替格瑞洛一款药的研发生产就已经活得不错。替格瑞洛是由阿斯利康研发的一种新型、小分子抗血小板药物。该药是一种可逆性ADP受体拮抗剂,无需代谢直接起效,血浆半衰期约12小时,2011年7月在美国获FDA批准上市,2012年11月在中国获批上市,产品名称为“倍林达”。替格瑞洛化合物专利于2019年底到期。2019年,倍林达全球销售额为15.8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左右;同期在中国市场的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额为14.79亿元,增长45.36%,市场规模较大,且增长迅速。泓博医药是全球范围内较大的替格瑞洛中间体供应商之一。2020年8月,第三批国家集采替格瑞洛片有6家企业入选,泓博医药是其中5家企业的合格供应商;第四批国家集采替格瑞洛片4家中选企业中有3家为泓博医药客户;截至2021年底,向美国提交替格瑞洛DMF(Drug Master Files)的国外企业有19家,泓博医药是其中15家的合格供应商。替格瑞洛中间体业务的主要客户包括石药集团、信立泰、Sun PharmaceuticalIndustries Ltd、Dr.Reddy’s Laboratories Limited等。根据相应数据测算,泓博医药的替格瑞洛中间体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平均占比为55.74%。作为中国较早为国际客户提供临床前药物研发的CRO公司之一,泓博医药拥有10年以上的小分子药物研发服务和生产经验,截至2021年末,先后协助海外多家生物制药公司成功开发了21个临床候选药,其中3个已批准上市,2个在临床III期,2个在临床II期,6个在临床I期,4个在申报临床阶段,4个在临床前阶段。相比较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大型CRO机构,泓博医药药物发现和工艺研究与开发收入规模较小,业务覆盖种类亦有限。细分业务也有部分未涉及,如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分析、材料科学/预制剂、制剂开发及生产和分析开发服务等。相较于体量差不多的美迪西,泓博医药药物发现以及工艺研究与开发业务客户长期以国外客户为主,而美迪西全部业务国外客户收入占比三年来仅分别为27.40%、8.45%和22.15%。在毛利率上,泓博医药也有一定优势,2019年-2021年,其药物发现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5.02%、43.85%和41.13%;同期,美迪西药物发现与药学研究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6.22%、7.14%和42.18%。但泓博医药在同行中劣势也比较明显,其研发费用率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2019年-2021年,泓博医药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3%、4.18%、3.83%,而同行业平均水平一直维持在7%以上,其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掌门人实力不俗
其实在2016年时,泓博医药就曾挂牌新三板交易,至2019年时终止,之后启动创业板IPO,历经多轮融资。截至IPO前,PING CHEN持有香港泓博母公司泓博控股26.4702%股份,并获得泓博控股股东HONG JIAN ZHANG、GENESIS及MICHAEL GAO的全权委托,担任上海鼎蕴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合计控制泓博医药42.0489%的股份,且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此外,安荣昌直接持有10.2129%股份,蒋胜力直接持有7.5490%,三人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控制泓博医药59.8108%股份,为实际控制人。董事长PING CHEN履历颇丰,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得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博士学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édeMontréal)博士后;曾任美国百时美施贵宝(BMS)资深首席科学家、肿瘤项目负责人,拥有跨国药企17年小分子药物研发经验,为1.1类抗癌创新药“达沙替尼”(Dasatinib)的主要发明人(2020年全球销售超过21亿美元),为38项创新药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以及35篇国际科学论文的作者。在创始人PING CHEN博士的带领下,泓博医药以构效关系为核心的分子模型设计技术平台可以协助客户设计和改进先导化合物活性和选择性;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的虚拟高通量筛选(VHTS)、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FBDD)以及定量构效关系(QSAR),可以显著缩短项目研发的时间,提高研发效率;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新药设计,除了可以大大缩短新药的开发周期。目前,泓博医药拥有超过500名科研人员的研发团队。结语
事实上,泓博医药的创业板之旅颇为不顺,距2021年3月上市申请被受理,至今已经过去1年半的时间。在此期间,泓博医药经历了4轮问询,共披露了5版招股说明书,这在如今创业板上市进度普遍为快节奏的背景之下中较为少见。主要可能是子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招股书显示,子公司开原泓博曾因安全生产教育不到位、环保设施未正常运行、废气排放超标等原因,遭受过行政处罚。泓博医药此番上市,能否助其在CRO/CDMO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的情况下实现突围,美柏医健还将持续关注。【参考资料】
2、《研发费用率、毛利率不及同行泓博智源IPO闯关前景不容乐观》,发现网,2022-9-7【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