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的视角看一次成功的业务访谈
这几年,职场中“业财融合”这个词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场景下,貌似耳熟能详了。但为什么说了好几年,而做的特别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案例,在身边并不很多?这个问题值得琢磨下。
在我看来,部分不成功的案例源自于两点:
1、财务人员刻意追求业财融合而导致没明白业财融合的开始是源于“业务视角”的需求而非财务视角;
2、刻意的做,并不一定是完美的。
反之,自然而然的“发现-思考-方案提出”,或许能够真正开启业财融合的理念和践行的。
今天的案例,是这么的一个实例,就想说明上面的道理。
Z同学加入公司不久,因为岗位内容要求,需要做经营分析,所以自我规划要做几个工作部署,这么看不仅仅是熟手的问题,而且有无规划性,还是通过工作计划而看出一丝痕迹。
Z同学下到业务线对销售人员做了访谈,看似简单的访谈,但有主线,有逻辑。看似交流了一些杂七杂八的话题,但实际都是按照自己设计好的逻辑来展开的。问了什么呢?
话题1:大家平时怎么拜访客户?
话题2:在拜访过程中是否带着目的和计划去拜访的?
话题3:拜访后问题解决了吗?
话题4:看到数据,最近大家拜访的出差少了一些,是什么原因呢?
就这么以上四个问题,猜猜结果发现了什么?
有销售人员反馈,最近拜访的差旅的确少于计划。而减少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因为业绩不好,而导致绩效奖金比预期少了不少;第二,因为绩效少了,自己到手的收入少了,而财务报销缓慢,而导致自己垫付不起差旅费。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而在Z同学看来,整个的访谈逻辑是以下的设计:
逻辑1:业绩目标要保证,但实绩下来了不少,什么原因?
逻辑2:从数据表象看,差旅费实绩减少了,什么原因造成?
逻辑3:出差-拜访-业绩(可能拉动)是个准正相关逻辑。
那么发现后,就能得出初步线索:
1、员工报销的延时,是什么导致?
2、如何提高员工报销处理效率?以及在员工报销出现手续问题时,如何做好源头的规范提示和管理,以及培训和公示?
3、当员工报销进程超过多少天的阀值时,系统是否应该有所提示?
4、如何通过其他举措解决员工因为没有经费而导致自己取消拜访性出差计划的现象?
5、员工出差和拜访频率、内容,与业绩的关联度模型是什么?
如果这5条线索,能建立和业绩目标的关联度,以及洞察下IT系统是否存在问题、报销体系是否存在问题、报销制度的宣贯是否存在问题,等等。
这样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论对日常运营流程的提效与否有帮助,对业绩的拉动如果也有帮助的话,那么这次访谈,是否就是一次基于业绩目标为主线的成功的业务访谈呢?
反正我听完这个案例,觉得思路上真的“很香”,你怎么看?
🔥立即扫码免费参加🔥
👇👇👇
另外,还有全国CMA各省财务交流群,仅限一起了解CMA及财会行业动态,学习切磋财税实操知识~200人限时免费加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