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最犀利女主持,从来不是易立竞

中国最犀利女主持,从来不是易立竞

公众号新闻



1995年,30岁的张越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半边天》的节目主持人。


那时候的她留着短发,身型圆润,总是喜欢穿着宽松随意的衣服。


她很特别。


端庄、温柔、知性,台里的女主播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她的形象一直是犀利、直接,甚至还有些尖锐的。


张越的主持生涯里有许多高光时刻。


一个反复被提起的例子是,在韩红因外形遭受诸多非议和恶评时,是她主动邀请韩红到央视做客,给予了韩红走入主流媒体的机会。


可张越本人对这些所谓的“名人效应”并不在意,相反的,她更想诉说的,其实是平凡日子里的平凡人生。


张越的主持生涯也有很多灰暗故事。


比如在她刚刚主持《半边天》时,就曾因外貌与身材遭到攻击,有观众写信给央视质问台长:“张越是不是你家亲戚?为什么找她当主持人?其他人都死光了吗?”


多年来,张越探讨着偏见与女性的关系,也一度活在“偏见”里。


她从不为此担忧,她足够个性和强大,这是她与《半边天》与生俱来的缘分。




将时间拨回到张越入职央视的前一年。


1994年,联合国决定于次年在北京举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即将退休的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寿沅君,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决定背后的东西,一个“史无前例”的想法开始在其脑海中构思。


在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央视为许多人群创办过专门节目,唯独忽视了女性群体,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寿沅君联合其他两位编导一同起草了一份女性节目策划书,并将其递交到台里,审核很快通过了,《半边天》诞生了。


央视《半边天》节目片头









《半边天》初现雏形的这一年,张越29岁。


1988年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她一直在某中专院校当语文老师。学校主攻金融类学科,语文成了课表里最不重要的存在,生活很清闲,课余时间也可以发展一些副业。


大学毕业后,张越的许多同学都进了电视台,某天一位在央视实习的同学找到她,说台里现在急需两个小品剧本,想请她帮忙写一下,闲着也是闲着,她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编剧生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英达留学归来,正式将“情景喜剧”的理念引入国内电视行业。


1993年前后,英达执导的《我爱我家》开播,广受好评。观众的呼声不断,制作方也欣喜万分,于是马上通知剧组,要在原有的剧本基础上再加80集的篇幅。


      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海报


当时《我爱我家》的总编剧是梁左,得知这一消息后哭笑不得。情景喜剧边写边拍的高压模式本来就让他崩溃,如今要再加80集,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帮梁左分担压力,英达找到了张越,彼时他听说,这位女编剧写剧本的速度奇快,而且笔下的段子和包袱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在认识英达之前,张越根本不懂什么是情景喜剧,这个东西她没写过,也不会写。英达倒不在乎,哈哈一笑,告诉她:“反正谁都不会写,全中国也没编剧写过,试试呗。”


英达说得坦诚,张越也不好拒绝。她问导演要了几期已完稿的剧本,回家看了看,乐得“笑出了猪声”。


兴致来了,她当晚就写出了2集,其中有一集便叫《真真假假》,讲的是傅明老爷子(文兴宇饰)假装生病为引起全家注意,结果反被误诊为癌症的故事。


      《我爱我家》片头截图

编剧:张越、梁左     


在《我爱我家》的后80集中,张越参与编写了近20集内容,王志文和江珊也曾客串演出过她编剧的章节。


江珊、王志文客串演出《我爱我家》(1993)


《半边天》正式播出后,央视推出了一系列以女性群体为主视角的栏目,这当中有一档节目名为《好梦成真》,节目内容就是用24小时的时间,帮一位女性完成心中的梦想。


那个时候张越是这档节目的策划之一,过程中她发现,节目组拍过的女孩梦想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种:歌星、模特和空姐。


闲聊时她跟编导说:“这有什么意思?如果是我,我就梦想当个厨子。”


一句无心之言,又把张越从幕后送到了台前,她没想到,过了几天节目组竟真的把她送到了苏州松鹤楼,体验了一把当厨子的感觉。


     在苏州体验厨师生活的张越和大厨师父


这期节目播出后,意外收获了不错的收视率,而张越面对镜头丝毫不胆怯、能说会道的表现也引起了《半边天》制片人的注意。


此后,《半边天》接连三次邀请张越做对谈嘉宾,直到第四次见面,制片人才告诉她,其实节目组一直想找一位可以主持脱口秀栏目的人,但台里的女主播更习惯传统主持模式。节目组想让张越试试,又担心观众无法适应,毕竟在此之前,央视舞台上的女主持大多为倪萍、杨澜这样的知性形象。


所幸,观众的反响还不错,张越入职央视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是1995年,30岁的张越坐进了《半边天》的演播厅,彼时的她只觉得“这事挺好玩”,全然不知道命运的转折也就此开始了。


张越早期入职央视的样子




作为亲身参与者,张越是最早发现《半边天》与其他节目有本质不同的人。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它是当时央视唯一一个以性别定位的节目,还展现在许多细节上。


在《半边天》工作的每一位成员,在正式上岗前都要进行性别培训课,许多编导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才了解到,原来性别也分为“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简单讲来,生理性别是二元的,只有男、女之分;可社会性别是多元的,指作为一个男性或女性的社会含义,泛指社会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在《半边天》刚刚开播的那几年,许多话题都是围绕“社会性别”展开的,例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构成是否合理?如何消除“男强女弱”的刻板印象?“养儿防老”背后的性别歧视……


这些话题时至今日仍在被讨论着,而这也是张越心中《半边天》的成功之处:


节目探讨的不仅仅是时下热点的话题,更是一代人的思考与困顿。


《半边天》节目截图


对于女性相关的话题,张越和《半边天》都是敏锐的。那时候有一则女士内衣的广告上写着“挺起胸才能抬起头”,言外之意,大胸值得骄傲,胸小很不体面。


张越和编导看到后火冒三丈,立刻就制作了一期节目,主题便是探讨社会对于女性的某些期待是非常冒犯且带有歧视的。


最初进入《半边天》的日子,张越对这份工作带有无限的热情。


节目在深夜播出,而她的工作内容,便是坐在演播厅里与多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探讨一些时下敏感的话题。


上到女性在历史中的角色扮演,下到女性在日常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张越每一次都奔着“干倒男嘉宾”的目标使劲儿,一度以为在辩论中取得胜利,便是女性的胜利。


可渐渐地,张越感到了疲惫与无奈。


每天坐在演播室里高谈阔论有用吗?在节目中,她可以以一个女主持人的身份用嘴“打败”在场的男嘉宾,可节目结束后呢?那些实实在在生活在普通日子里的女性,是否会因为自己的一次谈话,而获得尊重和理解呢?


内心的疑问和纠结越多,张越对于《半边天》的归属感就越来越少。节目的宗旨是“倾听女性表达”,可坐在密不透风的演播室里,她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外面的声音了。



1997年,张越决定从央视辞职。她找到了领导,说出了内心的顾虑。领导反问:你觉得的“女性声音”应该如何表现?


张越默不作声,因为她也不知道答案。僵持中,领导拒绝了她的辞职申请,让她回去再想想,而张越这一想,就是整整两年。


不需要主持的日子,张越再次回到幕后做起了策划,时常会跟着节目组出差采风。


一次,她与同事一同到深圳罗湖火车站录节目。在火车站的女厕所里,她发现蹲坑的木门上写着许多字。她本以为会是一些有关住宿、租房,或者色情服务的信息,但走近一看,大吃一惊。


“深圳我爱你,你给了我梦想;深圳我恨你,你夺去了我的灵魂。”


在那些肮脏破旧的木门上,张越看到了无数“深漂”女性内心的挣扎和无奈,那些都是她们平常无法诉说,却又渴望被听见的心情。


“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张越斩钉截铁。



从深圳回到北京后,张越再次回到了《半边天》,并提出了走出演播厅,与女性面对面交流的节目改版要求。


对此,领导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在深圳火车站女厕里写字的可以是任何一位女性,那后续节目的具体选题该如何确定?


张越回答:有故事、有经历,通过她能够清晰看见时代和群体的人。


带着一个并不具体的形象,张越和节目组开始了“寻人”之旅。


她曾采访过一位姓杨的女性。结婚前,小杨是一位叛逆少女。初中毕业后,她自愿放弃了重点高中的录取名额,跑到社会上打零工,几年后,通过自学她又考上了北京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


24岁那年,在父母的催促下,她与一个男孩闪婚,不久之后,二人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此后,她听从婆婆的意见,辞去了原本高薪的设计师工作,在家做起了全职妈妈。


女儿上小学后,她有了回归职场的想法,可在婆婆眼里,这是小杨有“外心”的表现,说什么也不同意儿媳外出工作。几番争执无果,小杨选择了离婚,除了女儿的抚养权,她什么都没要:


“因为我觉得我可以,我不需要。我可以再挣,我不在乎。”


《半边天》节目截图


与小杨形成对比的,是一位来自贵阳的大姐,名叫丽丽。在40岁之前,她近乎完全丧失了人生的掌控权。


出生于60年代的偏僻农村,丽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最多的事,就是忍受饥饿和贫穷。小的时候,一家五口挤在月租5元的草房里,16岁之前丽丽甚至不知道睡在床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成年后,丽丽到贵阳打工,因为没有钱租房,她在老乡家里的猪圈中睡了一年。经工友介绍,她认识了后来的老公,对方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曾因诈骗被劳教处罚。男人告诉丽丽,结婚之后便可以让她吃饱饭、穿好衣、住楼房,于是为了生存,她结婚了。


婚后,男人嗜赌成性,每次输钱都会对丽丽拳打脚踢。恐惧和伤痛成了婚姻里的噩梦,将近10年,丽丽只能依靠安眠药入睡。


改革开放之后,丽丽经营起一间饭馆,生意越来越好,小饭店变成大酒楼,丽丽逃离了贫穷,却没能离开暴力的丈夫。


根据丽丽回忆,在婚姻存续期间,丈夫曾向自己提出过上百次离婚,每一次都是要一笔“赔偿金”,拿到钱就反悔。终于有一天,男人又一次开出条件:一次性拿出35万,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丽丽有些意外,问这次是真的吗?对方给出了无比肯定的回答,理由是:一位算命的说丽丽“八字太硬”,二人如果继续在一起,男人一辈子都别想发财。


这样的理由让张越哭笑不得,她问丽丽,为什么明明那么痛苦,却还只是被动地等待丈夫离婚,而不是主动主张权利?


丽丽回答:“我怕他会杀了我。”想了想,她又说:“所以说女人可怜啊。”


《半边天》节目截图


一个人出生、成长的环境决定了其眼界与三观,于是圈子形成了,差异也随之产生。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张越采访的女性中,提到“爱情”,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女人会聊到琼瑶电视剧、亦舒小说对自己的影响;可农村女性更多看重的是“找个人过日子”。


在都市女性的眼中,新时代的两性关系更注重自由与个性的表达;可对远在农村的妇女来讲,“爱情”也许只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生存远比浪漫重要。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不同条件下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产生后又如何解决?


张越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要做《半边天》,这些故事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听到,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


张越主持《半边天》节目截图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波澜壮阔。


张越说,主持《半边天》以来,这是她最真实的感受。


早些年想要找到一些愿意表达自己的女性,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为了倾听她们,张越和节目组时常需要扛着摄像机全国各地跑。


见到的人越多,张越便更能清楚地感觉到,外界给予一个人的所谓期待与标准,往往与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现实人生大相径庭。


张越采访现场


张越曾采访过一位姓胡的女士,在外人看来,她的人生近乎“无可挑剔”。胡女士在供电局工作,丈夫是她的同事,二人都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学生,收入可观。结婚后不久,他们成功分到了房子,不久之后又生下了儿子。


在外人看来,胡女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见面后张越才知道,原来胡女士的丈夫沉迷炒股许久,近乎赔掉了家中所有积蓄,日常工作或者股市不顺,他便会对胡女士拳脚相加。


过去几年,胡女士几次想过离开,但每次见到丈夫诚恳地道歉,她都会心软、选择忍耐。直到有一次,她亲眼目睹了丈夫将年幼的儿子打得浑身是伤,而理由仅仅是写错了两个英语单词,她终于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


“过去以为每个家庭都一样,有了问题就想着‘生个孩子就好了’,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胡女士告诉张越。


《半边天》节目截图


“婚姻就是‘真心话’与‘大冒险’的结合体。”张越说,过去讲起女性与婚姻的关系,大家都习惯用“幸福”和“不幸福”去衡量和定义,但走近了才发现,一切远比想象的复杂。


《半边天》还有一期节目叫“花甲新娘”,讲的是一对“老少恋”,女方比男方大32岁。


节目组扛着设备找到二人居住的村子里,问当地村民如何看待这对夫妻,不出意外的,大多数人的评价都绕不开“不正经”。


在后续的采访中,节目组得知,因为这段“忘年恋”,夫妻二人已与全家人断绝关系,为了能够和26岁丈夫“在外貌上匹配”,已经58岁的妻子还去整形医院做了全脸除皱手术。


《半边天:花甲新娘》主人公(2009)


由于一直遭受排挤和非议,他们搬到了远离村庄的地方,常年住在自建的窝棚里。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他们的爱情“不会有好结果”,唯独他们坚信“只要俩人在一起,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生活就能幸福。”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对相差32岁的爱人仍然相守。短视频时代来临后,二人开始尝试在网上发布一些日常视频,凭此还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络红人,查看评论,议论仍在继续。


十几年过去了,人们还在为此争论,他们真的幸福吗?答案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半边天:花甲新娘》主人公(2022)


刚开始做节目时,张越很喜欢争论,对与错,是与非,大家摆在明面上说得清清楚楚。


可当她真的走进故事,走近那些主人公,她渐渐发现,相比“说”更重要的是“听”。


《半边天》中出现的每一位女性,都不应该被看做是节目输出观点的工具,而应该是被看见和了解的,有血有肉的个体。


《半边天》节目截图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巨大的转折,同时迈上新台阶的还有《半边天》。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快速增多,表达欲也愈发旺盛。


在那几年间,张越的电子邮箱每天都会塞满全国各地观众的来信: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工厂的女工、在婚礼上突然逃跑的新娘、将“拥有500万资产,性能力正常”作为条件在网上征婚的中年女人、东北偏远山村里唯一的女教师、沉迷“哈韩”追星的女大学生、将高薪工作辞掉跑去国外学习西点的公司高管、中国首批开始学习测谎仪知识的女警官……


通过那些来信,张越看见了一个又一个平凡人的故事。透过她们,又感知了历史的进程、岁月的变迁,以及隐匿在时代车辙中的矛盾与纠结。



张越曾参访过一个在县城粮食局上班的女孩,二十几岁,每天唯一的工作内容,就是独自守着一间昏暗的仓库。


在WiFi和智能手机还未出现的日子里,女孩没有任何可以用来打发时间的东西,她很压抑,很想逃,但看仓库在当地是一份“铁饭碗”,她也担心外面的世界会让人伤心。


“她每天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张越清楚记得,那间仓库没有窗户,非常安静,只有钟表秒针滴答滴答走动的声音,一股担心忽然涌上心头:“这姑娘的一辈子会不会就这么过去了?”


还有一个在报亭工作的女孩,她告诉张越,自己每天守在不足5平米的报摊上,如果没有人帮忙看店,她连厕所都不敢上。报纸和杂志本是帮助人们开阔眼界的东西,可为什么偏偏束缚了她?


张越到外地采访(图中黄色衣服)


在老一辈人眼中,19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都赶上了“好时候”。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物质的不断丰盈会让人满足,同时也容易迷失。


一个女人拥有一份稳定到有些无聊,而且收入并不算高的工作,这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及格的人生”,可她们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真心话总是很难被耐心倾听。


《半边天》节目截图


有一次,张越到山东采访一位爱好打扮,穿着时髦的农村妇女。


白天在地里干完农活,她习惯回家换上旗袍“美一下”,到了晚上再换一身宽松的衣服洗衣、做饭,为此她被村里人唤为“杨三换”。


农妇只有初中文凭,却酷爱写诗,村里人笑话她,家里人也埋怨她瞎折腾。渐渐地,她便不再写了。采访时张越问她,上一次写诗是什么时候?


农妇回答:“在梦里,但是没有爬起来记下,诗就被压死在梦里了。”


《半边天》节目截图




在主持《半边天》的十几年中,许多人给张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其中便有刘小样。


2001年,张越第一次在观众来信中见到“刘小样”。在那封信中,刘小样写,自己现在正住在一个距离北京1100的北方平原深处,这里的一切都是平的,就连生活也是“平”的。


她说自己很喜欢读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总是读不到书,所以内心非常苦闷。


最初张越并不觉得刘小样特别,毕竟农村妇女想要学习文化知识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可《半边天》的节目策划察觉到这也许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选题。


刘小样


这一年冬天,张越与节目组来到了陕西关中平原,见到了“八百里秦川”,也见到了刘小样。


第一次录制并不顺利,面对镜头刘小样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张越知道这是对方紧张,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天,她暂停了录制,与刘小样一家人同吃同住,大家的关系变得异常亲密,录制便又一次开始了。


摄像机摆好,张越就位,一切准备就绪,开机,不想刘小样再次失语了。


在那个下着小雪的下午,张越和刘小样在田边坐了几个小时,可无论她如何引导,对方始终说不出一个完整的长句。


张越采访刘小样


眼见着聊不出什么了,张越想放弃了。她对摄像老师说,去周围拍些空镜备用吧,“太绝望了,觉得这期节目只能这么将就了”。


摄像师离开后,只剩张越与刘小样面面相觑,为了缓解尴尬,张越问:“你总说自己不开心,那怎么才能让你开心呢?打个比方吧,此时此刻你最想变成谁?你就能满足了。”


谁知刘小样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一个字:“你。”


张越很惊讶,问她为什么?刘小样回答:“因为你上过学,你有工作,你有同事,你有朋友,你出过门,你哪儿都去过,外面的事情你都知道。”


可是刘小样哪里都没去过。


在已经过去的三十年人生里,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田地与灶台,在年幼的女儿眼里,母亲就是“一个会做饭的人”。


刘小样的家距离西安城区不过几十分钟车程,往返车票只需要9元,可在结婚前她竟一次也没有到过西安。


在农村,有钱可以置地盖房,但是不能买书;可以买衣吃饭,但是不能外出旅游。因为只要一个农村女孩流露出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的想法,就会被扣上“不安分”的帽子——非议是可以“杀死”一个人的。



刘小样告诉张越,结婚之后,丈夫也带她去过一次西安城里,站在繁华的街道上,她的眼泪喷涌而出。“城里的女孩敢穿黑衣服,而且穿得那么好看,那么自信”。


“那你为什么喜欢穿红衣服呢?”张越问。


“可能是想在衣服上寄托些什么吧。”刘小样答:“这里的一切都是土的,如果再穿的和土一样,那就更土了。”



沟通从此顺畅起来,张越明显感觉到,刘小样内心里的一块地方被打开了。在后续的对话中,她感受到了刘小样心中对于大山大海的渴望,也知晓了她不甘只是做一个好媳妇的无奈,她只是不想被溶解在平静且一成不变的岁月里。


“时代都走到哪里了?还要女人总是这样。”这像是在反问张越,又像是一种极为笃定的告诫,人总要向往点什么,刘小样说:


“我宁愿痛苦,也不要麻木。”



与刘小样的对话结束了,张越急得浑身是汗。摄像不在,机器没开,如此完美的采访,全都错过了。可就是在此时,她忽然发现摄像师竟躲在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地方,悄悄拍完了全程,“这期节目其实摄像救下来的”。


采访结束后,张越回到了县城宾馆,准备第二天启程回北京。当天夜里,刘小样再次找到了她,哽咽地说:“你忽然地来了,又忽然地走了,就像一场梦,你走了,又剩下我一个人了。”



2001年的冬天,张越与刘小样完成了一场极为震撼的对谈,同时也帮助张越捧回了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然而奖杯和荣誉之外,张越更看重的其实是这场对话本身的价值。


《我叫刘小样》播出后,很多观众表示,在刘小样的身上看见了自己、妈妈、姥姥、奶奶的影子。她们出生的年代各不相同,可面对感情、生活的困惑却总有相似。


现实不停赋予个体标签和价值,职场女性、全职妈妈、成功女人、农村媳妇……她们不停地被定义、被解构、被描述,可拿掉这些标签之后呢,她们是谁?


“所以把《半边天》定义为女权节目是错误的。”张越反复强调:“这是一个平权节目。”


它的出现不是为了伸张“你要给我这个权利”,而是要宣扬“我本该拥有这项权利”。


这是一种反省,也是一次自省。





自1994年开播以来,《半边天》的播出时间大多在凌晨或者早间时分,口碑虽好,收视平平。


2010年7月,《半边天》几经改版后,正式宣布停播,这一年,张越45岁。


根据台里的安排,她开始了新的工作,一直到2022年春天,57岁的张越正式从央视退休。


离开电视台之后,她受邀参与了一部舞台剧的演出,和多年前进入《半边天》节目组一样,这次她选择加入的理由仍是觉得“挺好玩的”。


期间,她也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讲起离开《半边天》的日子,偶尔也会觉得遗憾。


第一次读到余秀华的诗时,她的内心就有一股冲动,“如果这是在《半边天》,我一定现在就冲过去找她”;后来她又知道了宋小女,表示“这样的故事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事儿”。


前段时间,张越读完了杨本芬老人的书籍——这位年逾80岁的老人用极为质朴语言,描写了中国农村100年间家族中四代女人的命运沉浮,她倍感震撼。


她想,自己应该去找她聊聊,但转念一想,算了吧,有缘总会再见的。


张越近照


几年前,张越去国外出差时,一位中国留学生忽然扑到她的怀里,激动地告诉她:


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家中重男轻女,所以她一直不受重视。看过《我叫刘小样》之后,女孩便决心要好好读书,就像刘小样说的那样,以后出去看看大山大海,如今她终于做到了。


女学生的出现让张越想起了一个久违的人,那个爱穿红衣,倔强重复“我不接受这个”的刘小样。


那次采访结束后,张越和刘小样始终保持着联系,期间她也曾邀请刘小样到北京参加节目,但大家也只是短暂重逢,而后又归回各自的生活。


《半边天》停播后,张越弄丢了手机,刘小样也再没有主动找过她,二人从此断了联系。


张越、刘小样、白岩松参加活动旧照


2020年,《人物》的记者安小庆再次来到陕西,找到了已经“消失”10年的刘小样,并看到了《我叫刘小样》之后的故事:


她的面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她的头发仍然黑亮,她的笑依旧灿烂,她的向往仍在外面——


她还是没能走出平原。


好像有点遗憾。


但张越可能不这么想。


因为有些声音能被听见,就很难得。


而有些人,已相忘于滚滚红尘;有些事,已消失于茫茫人海……



作者 - 陆六六

来源 - 最人物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她姐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产品,从来不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开心最重要,花钱从来不会手软的星座战争,从来不是坐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里打赢的娱乐圈“最丑”影帝,娶央视女主持,丁克16年,他后悔了吗?微信从来不发朋友圈,不是低调,十之八九是这4种人真正的好团队,从来都不是管出来的李子彬:我在深圳当市长,没吃过任正非一顿饭,任正非也从来不搞这一套这个星座从来不会去强求一段感情任性还是犯懒?一天可能下三场雨的新加坡,有37%的人表示从来不带伞美国最性感女人的电影即将上演江同志为何从来不焦虑?大国"科幻"武器-地缘战争决定因素?虚拟人的最大价值,从来不只是小哥哥小姐姐小黄台出手,靠的从来不是大尺度阳康了,从来不失眠的我竟然睡不着了,怎么办?好产品从来不是核心竞争力,做出好产品的能力才是为什么会说“妈的”,却从来不会说“爸的”?买一送一!我家从来不洗羽绒服!一件穿5年,不跑毛不变形,比干洗店的都干净!畅游法国(14)-法语的摇篮三胞胎出生被分给3个家庭抚养,20年后重逢:决定孩子命运的,从来不是钱啊这...?美女博士3周内买了7台新电脑又扔掉 原因竟是她从来不知道“电脑可充电”??喜欢秋天的人,从来不会孤独婚姻,从来不保护爱情二舅妈的精神是否治好了你的精神内耗?儿子在美读小学,我看见了国外家长鸡娃从来不说的另一面为什么有的人从来不喜欢在朋友圈晒生活家长随意处理孩子宠物,从来不是好笑的事好不容易立的规矩总被破坏,家里老人或者队友宠娃无原则怎么办?身为总理却从来不看报纸?李显龙说他都是看这个~龙卷风健康快递 209余英时:我从来不把任何个人当神一样看最动人的时刻,从来不在决赛场这样水深火热的美帝,主流媒体从来不报?离谱!美国女博士3周内买了7台新电脑又扔掉 原因竟是她从来不知道“电脑可充电”??妈妈读博与儿子成校友,追梦路上年龄从来不是问题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