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读博与儿子成校友,追梦路上年龄从来不是问题社会2022-09-28 07:09澎湃特约评论员 章润近日,浙江金华护士陈岚告别工作了29年的医院,考上浙江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儿子成为校友。她在采访中笑着说,儿子“应该是我的师兄”。(此前报道→)这是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坚持追求梦想的大龄博士的故事。在评论区也能看到,满满的都是祝福,而“和儿子成为校友”的戏剧化一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类似的故事不少,不过却并非都能收获祝福。比如前不久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迎来了一位52岁的大一新生鲁新林,原本一个颇为励志的故事,却被一些人质疑“浪费教育资源”。有些人大概认为教育资源应该就是给年轻人服务的,上了岁数的人,计算一下他的投入产出比“不划算”,那么就该把位置让出来。其实,无论是读了博士的陈岚,还是刚上大一的鲁新林,人们都应该抱有一份理解和祝福。比如陈岚,1993年她就已经参加工作,然后陆续在职读了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再比如鲁新林,年轻的时候从襄阳师专毕业,之后就直接参加工作了。他们那一代人,可能没有多少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未必与努力、天赋有关,而取决于他们的人生际遇。现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社会大幅度发展了,优质教育资源不再那么稀缺。在这时候,这批上了岁数的人再去争取教育资源,应该得到更多理解:他们努力工作了大半辈子,也错过了很多机会,今天的高等教育没有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虽说大龄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总能引发关注,乃至成为一个新闻,但我们还是应该渐渐习惯这种现象,直至见怪不怪。我们应该明白,相比较教育资源,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所有其他资源都是为人服务的。大龄读书当然是一个好现象,这意味着人生始终有无限可能。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砝码,这不只是对于高考而言,而是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只要教育的大门敞开,一个人就可能得到一次转机。所以,我们应该鼓励这种现象,这意味着社会的流动通道始终存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从这种包容性、激励性的社会形态里受益。所谓社会习惯这种现象,既是意识层面的,也是措施层面的。除了人们的认同与支持外,从考试招生到社会招聘,不必要的年龄门槛是否可以考虑去除?“在职学习”能否更方便?这并不只是为了某位学生,社会上教育和年龄的关联度越松散,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更多的机会。谁又能保证自己今后不会遇到类似情况,不需要一次职业生涯的转机呢?我们应该祝福所有努力读书的学生,无论TA多少岁,追梦路上年龄从来不是问题。学习是自由的,人的一生肯定也将丰富、精彩得多。本期编辑 周鑫推荐阅读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