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梳理”与“产品设计”,只差一层窗户纸
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为星标
每天早 07 : 45 按时送达
很多时候,我们距离系统性的认知,只是差一层窗户纸,而这层窗户纸就是很简单的思维认知模型。本篇文章就分享了一个对于提升产品的全局把控感性价比很高的认知模型,刚入门的产品同学千万别错过哦。
全文共 2443 字,阅读需要 5 分钟
——————/ BEGIN /—————
北大保安三部曲:你是谁?你找谁?你干啥?
前两天我们总裁主持召开经营分析会,会上领导说道,很多同学对我们的平台产品并没有建立系统的认知,究其原因,其实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认知模型来做支撑,不知道使用正确的方法论来归纳总结。
然后又举一个例子,北大的保安见人就问三句话:“你是谁?你找谁?你干啥?”,虽然听着很普通,但却是一个最简洁的认知模型。
对于我们平台产品的认知也是一样,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北大保安去理解我们的平台:我们平台是什么?平台的用户是哪些?平台能提供什么功能?
你看,很多时候我们距离系统性的认知,往往只差一层窗户纸,而这层窗户纸就是很简单的思维认知模型。
有不少产品同学询问我产品晋升的法宝,坦白说,根据镜同学的浅薄经验,在产品成长的道路上打怪升级的关键经验就在于不断积累认知模型,而后用模型驱动习惯,很快就能快速成长。
今天给大家分享另一个简单的认知模型,而这个认知模型对于提升产品的全局把控感性价比很高:很容易做到,作用又很明显。
起因是这样的,我们团队有两个入门不久的产品同学,产品经理的工作经验大概2年左右,逻辑理解和抽象能力都很优秀,但对于流程性、规范性的产品工作缺乏经验,尤其缺乏产品工作的认知模型。
在产品日常工作中,我对这两个产品同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俩缺乏产品设计的思维。
事实上,他们很多的产品工作都仅仅是工作“梳理”,很少触及“设计”领域;比如,竞品分析对他们来说,只是把竞品的产品功能进行罗列展示,又比如,我让他们针对现有中台能力进行梳理,他们只是把页面元素以“菜单功能”的形式展示了出来。
罗列梳理不等于产品设计,而产品经理一定是重设计的岗位,需要很强的设计思维;毫不夸张地说,是否具备优秀的设计思维,是高级产品和初级产品拉开竞争力的最大区别。
那么,我是怎么给他们经验帮助的呢?
我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模型,供他们启发参考,那就是不管是竞品分析还是产品功能梳理,必须遵循五步法,即便是思维导图也至少要有这五个分支:
目标用户
大家都知道,产品是商业的载体,任何产品都是在寻求解决某一目标用户群体的某些特定的市场需求。
因此,对于新入门的产品同学来说,明确了解该产品的目标用户,对目标用户进行画像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产品定位、精准把控业务需求,更有助于建立结构化的思维体系。
试着练习:以目标用户为始,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产品定位
明确产品定位,这个要求本身就涵盖“设计分析”的意味,产品定位是产品设计的主线和底色,任何系统设计都有清晰的定位。
所谓产品定位,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围绕用户核心需求去展开,即,设计该产品,目的主要是解决用户的哪些需求。
业务场景
业务场景需要将“产品视角”调整为“业务视角”,将产品语言翻译成用户语言,要描述该产品主要服务的业务场景。
业务场景是对“目标用户”、“产品定位”的细化表述,更是具象化的分析,要想设计好产品,需要对用户实际使用的场景进行充分分析。
因此,我们新入门的产品同学,要养成理解业务场景的习惯,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这是优秀产品的基本要求。
核心功能
接下来便是对产品功能的梳理与罗列。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核心功能其实近似于页面元素,这也是很多新入门的产品同学本能的习惯,人们不喜欢主动思考设计,本能地习惯被动罗列展示。
很多时候,竞品分析也好,产品调研也罢,大家更多的都是把该产品的核心功能罗列展示出来,没有向前更进一步的分析动作。
当然,对于初学者这也可以理解,大石哲之在《靠谱 · 顶尖咨询师教你的工作基本功》一书中也特意提到,新入门的咨询师日常工作就是数据收集,顶尖的咨询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依据收集的数据做分析。
因此,我们在罗列产品功能的同时,就应当有意识的去思考,设想分析该功能背后的价值主张。
优劣分析
但是,让新入门的产品同学进行系统化分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凡是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忌拔苗助长,要逐步完善。
所以,我会建议大家,在产品分析时,要对核心功能进行优劣势分析,这个分析并不复杂,我甚至也没要求大家进行SWOT分析,仅仅对该产品功能的设计,表述你理解的优劣势。
但,这一小步却是设计思维上的一大步。
因为,大家在进行优劣势分析时,很自然的会延伸到一些业务场景,会思考相关的影响,会考虑和现有产品系统做对比,会主动思考两者在产品设计上的融合点、规避点。
这便是主动的产品设计与思考分析。
根据镜同学多年培养产品新人还略算成功的经验来看,在这个简单的认知模型支撑下,由认知方法来驱动主动思考,假以时日,他们的设计思维便能快速提升,并且会形成惯性效应,不断放大产品能力。
这也是我推荐他们这个简单模型的初心。
这个模型的本质关键就在于让你更进一步的思考,通过方法工具让你养成前进一部的习惯,这个习惯往小了说,让你产品提升永久有效,往大了说,对你人生习惯获益匪浅。
前几天,我带的一个产品同学被客户书面表扬,原因也很简单:当时客户需要开通一个测试账号,这个同学不仅负责开通了测试账号,还更进一步地把操作手册,使用视频一并发送过去,并告知客户随时可以沟通询问。
你看,很多时候,模型的本质就是让你更进一步地接近真相,本文所分享的这个认知模型同样如此。
当然,这个模型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模型本身也没什么太高大上的设计,但,表达的朴素道理很实用:“功能梳理”与“产品设计”之间往往只差一层窗户纸,产品经理务必要刻意去提升设计思维。
最后,以上浅薄经验,真心希望对你有启发。
——————/ E N D /——————
产品经理培训|产品运营培训|企业内训服务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培训」了解更多
▼ 喜欢请分享&收藏,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