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城市日绣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上海范例”
阔别八年增强叙事能力
今年是时隔8年后,全球主场活动重回始发地上海。“世界城市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目的是提高国际社会对全球可持续城市化的关注,推动国家和城市间合作,抓住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城市日这个平台上,上海的“叙事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开幕式上播放了上海奖和上海指数推介视频,重点介绍了“上海奖”设立意义、内涵和国际影响,以及“上海指数”的核心内容和应用场景。4分钟的视频,介绍了上海近年来为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探索,推介了一批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上海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成片旧改画上历史性句号、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提升“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城市更新·15分钟生活圈、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五个新城和重点工程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城乡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等8个主题的图片展览向世界展示了上海的精彩。
“人民至上”绣出上海范例
早在2017年,上海就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用小而精、小而美的微改造,让街区焕发活力,让空间适合共享,让社区更加宜居。上海在城市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持续推动城乡建设、城市品质、治理效能迈上新台阶,开展了101社区微更新、旧区改造、“一江一河”贯通、城市管理精细化等一批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建设管理项目,让广大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民城市建设的精度、厚度和温度,谱写出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坚持“人居为上”的理念,上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用“绣花针”精神完成了经典的城市更新项目,全面改善了上海人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质量,让人民拥有真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2年启动实施的《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更好打造充满活力、魅力的城市新空间,塑造温暖动人的城市表情,推出一批“道路+”“公园+”“生活圈+”工程。高架之下、楼顶天台、地下空间、公园绿地,越来越多“嵌入式”空间、城市“边角料”被盘活利用……“道路+”“公园+”“生活圈+”正不断在街道、公园、社区落地。
“家门口的蝶变”唤醒“沉睡空间”
让家园更美好,上海用智慧和创意来唤醒市民身边的“沉睡空间”,选择了101个社区,鼓励市民参与选取点位、设计方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吸引了500多支设计团队和众多个人参与,176万人次投票,主办方从369份提交作品中评选出64个胜选方案,这些方案将很快落地,成为家园微更新的实践,使这些沉睡了多年的空间成为美丽家园的节点,为市民呈上精彩和幸福感。
嘉定区安亭镇陆巷社区是农民集中居住社区,60岁以上居民超过50%。许多居民喜欢在宅前门口种菜种花,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和步骤,景观面貌不佳。社区在治理中没有采用“一刀切”的全部铲除管理方式,而是通过反复征集居民意愿,引导居民规范种植。从一朵蔷薇花开始,逐渐有了一座花园、一片格桑花海、一个可食用玫瑰基地、一条“蔷薇巷”。
中环线北虹立交桥下空间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人们想看看苏州河滨岸美景却无法到达。在充分听取民意后,长宁区决定释放桥下空间,打造洛克体育公园。原本的空地上,铺装蓝色球场和红色跑道;灰色桥柱上,“跳上”粉红的火烈鸟、黄色的猎豹和黑白相间的斑马。用长宁区建管委主任邓大伟的话说,“政府没花多少钱,百姓获得感却很足。”
长宁将桥下空间打造成为休闲休憩的场所。
上海市首批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奉贤“南桥源”,总占地面积约0.7平方公里。在“最大限度惠及民生”的硬性要求之下,奉贤区重点围绕“2+1+X”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增加绿地面积3万平方米,增加公共活动空间4万平方米,增加机动车泊位2000个,增加公共建筑16万平方米,保留改造建筑4万平方米……其中,沈家花园地块核心区已建成并移交区文化旅游局,南桥书院已整体建成并移交区教育局,鼎丰酱园和三古项目按计划建设中。该项目通过完成城市更新土地面积20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老城区人居环境和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
世界城市日,对于上海而言,不仅仅是一场活动,而是一个重新出发的起点,上海将继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让城市“建筑可阅读”、让人居环境更美好,更多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资料:市住建委
编辑:陈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