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莫康孙:他成就了广告,广告成就了他
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借鉴?花大价钱的广告贵在哪里?广告的生产工具,四十年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莫康孙,在广告圈鼎鼎大名。对于这些年能在行业中安身立命,他说自己感到知足而幸运。
南方周末:在麦肯光明任董事长时,你多次参与完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短片。其中2013年《回家篇》的拍摄,据当年报道动用了2000名群众演员。这种为了几分钟画面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的方式是否适用于今天?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回家篇》截图。(资料图/图)
南方周末:广告行业的生产工具,是怎么从胶片相机转为数码相机的?
莫康孙:我进入广告行业的时候,胶卷包括平面拍摄用胶卷、影视制作用胶卷,演变到目前所谓数字化的摄影摄像,中间有一个非常长的时间。
在影视方面,首先影响到胶卷的是录像带、磁带。我入行是1974年,当时所谓的影视广告如果要拍比较好的场景,要细腻的摄影感、电影感肯定用胶卷。有了录像带,每天可以满足十几个小时的录制、录播,一下子从新闻报道、栏目制作到很多低成本的广告,都用录像带或者录影技术做。
当时两者没有可比性,因为品质区别非常明显。后来录像技术越来越进步,它也要求品质,所以进入数字化年代之前录像技术已经非常不错了,有时候让人看不出是用胶卷拍的还是录像带拍的。
但是数字化来得很快,我印象是1990年代,它是分阶段发展。比如我最早接触数字化的科技不是拍摄,而是剪辑。我们拍胶片,把胶片变成数字档案,从胶转磁到胶转数字。大概过了十多年,应该是2000年之后,各门各类非常专业的数字化摄像机出来了,包括能够配合摄像机打光的系统、后期制作也在改变。大概到2006年,我感觉到这个行业已经几乎90%都是数字化了。
这些数字化或科技的演变,没有影响到我们创意的想法,某种程度上反而方便了我们拍摄与制作。现在广告更精良、花费时间更短、拍摄更方便,成本也会降低。
南方周末:你对胶卷会有一种情怀吗?
莫康孙:不是情怀。我对胶卷有情感,但对录像带没有多少好感。
就我个人,我是2004年才把单反从胶卷变为数字。说胶卷,一般人会想到晒照片。事实上,我年轻的时候有二三十年拍的是正片,不是负片。正片是蛮可惜的,甭管我们已经保存得很好,尽量注意它的温度、湿度,也不能防止它颜色的退化。
现在看到七八十年代拍的很多东西,当时看要用幻灯机投放,甚至要印刷出来,那种感觉现在是不可能还原的。
南方周末:现今视频广告需要的准备工作,和二三十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莫康孙:一个视频广告的脚本,从思考到把想法写下来,这个过程和之前没什么大区别。
现在通过互联网,你都看不完那么多有关的东西,好的参考、坏的参考。好的就这样做,坏的不要这样做,哪个调性符合你,甚至很多竞品的广告都会提醒你,“还好我没有提这样的创意,别人已经做出来了。”
以前那个年代没有这个机会,有机会也没这个时间。我还记得30年前,很多时候要跟总部问,“我们要准备什么?有什么好的东西?”有一个像图书馆这样的数据中心,它会按照你的需求把东西寄过来,这个时间很长,而且它给你的参考还是有限度。
今天不一样,互联网一天可以找到几百个、上千个你要的东西,能够加速你做调研。在时间掌控、便捷性、准确性方面,可以让人获得很多的方便。
南方周末: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广告?什么是适合中国人看的广告?
莫康孙:这个问题从国际来看,跟在国内看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
在国内,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所有广告都是中国的广告、跟中国相关的广告。我们有时候不应该把一些文化的界限、风格太过关注,把它变成一种障碍,因为不同品牌、不同内容有不同的需求。不管现在这个广告是很“国潮”,或许是很现代,它本身都是希望创造一种形象让人产生同理心而已。
比如对于东方人、中国人来说,筷子是每一天都会用到的东西,但从来没人用它做创意。直到2014年麦肯做了《筷子篇》,强调每一个镜头都必须出现筷子,这个创意才成立,否则只是看到大家在吃饭而已。
现在我们有文化自信,会让“国潮”有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如果是十多年前,我们会觉得太土了。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改变,我们的眼光、我们的品位都会产生变化。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截图。(资料图/图)
南方周末:中国本土广告的水平在世界处于什么位置?
莫康孙:在过去的20年,海外越来越多人看到中国广告,甚至在一些海外的创意比赛里中国广告获奖也不是新鲜的事情。
本土广告获得肯定之后,慢慢会形成一股中国的主流。这相当于很多年前印度、泰国、日本——这三个地区的广告文化是在亚洲有代表性的,让人一看就觉得它是印度广告、泰国广告或是日本广告。目前已经有一些作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大陆的作品。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稳稳地占据一个位置。
目前我最担心的是手机、互联网这两个平台,成就了很多所谓的一次性创意,而忽略了一些好好做视频内容、平面画面的创作者。
南方周末:在国际范围内受到认可的广告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莫康孙:我看到很多获奖的作品,尤其是获大奖的作品,里面都有社会责任的考虑。它们不是公益广告,都是品牌的形象广告,但里面有行为主张的呼吁,让你感到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生活,或是追求一个美好的愿景。这个非常重要。
因为奖项很多,有一些就是追求画面、技术的震撼感,但是大奖会让你有一些思考。很多年前有一个广告叫“无畏的女孩”(Fearless Girl),是华尔街的一个雕像。这个雕塑是一个小女孩叉着手面对华尔街证券交易中心的铜牛,它是给一个投资管理公司做的形象,里面有个含义是为美国女性去争取公平的对待。
它只是一个雕像,没有文案,什么都没有。但它是一个宣传的行为,透过公共的传播把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甚至不用花媒体的钱,全世界都在报道。这是不像广告的广告,但是它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南方周末:目前国内大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广告业界差距大吗?
莫康孙:差距越来越近,但也要分不同的方面。
我做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评委,看很多本科生的策划案,他们能理解市场营销跟广告创意之间的关联性。一群学生分工提出一些广告、传播的提案,可以非常有市场营销导向,所以今天很多参与的品牌方都很愿意获奖的团队进入他们企业工作。
如果单独看平面作品、影视作品或广播作品,由于学生的资源、成本都非常有限,许多形式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实现,大部分都是用插画,甚至借用图库里的形象来组成。但这不影响他们将来工作,等他们要面对现实的时候,这个转变是很快的。
南方周末:创意在现在的广告行业里是什么地位?
莫康孙:创意已经变成一个泛泛之词。绝大部分人讲创意,不代表他们有对创意的要求,而是代表这个广告好不好看、内容怎么样,已经太泛了。如果聊天谈话中问,这个广告里面有没有原创的东西?我觉得才有创意的含义。
广告创意还是永远离不开ROI三元素,R是关联性(Relevance),O是原创性(Originality),I是震撼性(Impact)。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60年,但是要做到是一件完全不容易的事情。
——“品牌风向标”栏目将定期更新,为你盘点近期的热点营销案例和品牌打法。如有品牌案例推荐,请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品牌风向标
精彩回顾
1
2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