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单身姐姐晦气,不配送妹妹出嫁
大家好,我是田静。
婚礼送亲,往往是家中几代人出动的大事。
亲戚能帮得上的都来搭把手,从早起准备到仪式礼毕,全程陪伴在新人的身旁。
然而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氛围中,有一群女性却因为「单身」被视作不祥征兆。
她们只能被迫躲在暗处,不敢现身。
是亲人,还是“罪人”?
不久前,广西贵港就有这样一位躲在楼顶的姐姐。
根据当地的民俗,家中最小的妹妹出嫁,未婚的平辈要回避新人。
尽管姐妹俩是血肉至亲,31岁的姐姐也只能像个罪人般把自己藏起来,生怕自己给妹妹带去不祥。
未婚的身份,让她变成大喜现场人见人嫌的多余存在。
四个弟弟妹妹都成婚了,每一次,她都只能远远观望。
△妹妹出嫁,未婚亲姐姐只能躲在楼顶 | 图源:沸点视频
被迫隐身的姐姐从来不止她一位。
广东湛江,同样囿于民俗,妹妹出嫁全家均到场,唯独亲姐姐避而不见。
鞭炮声四起,掩盖住了客人的道贺祝福。妹妹穿着红裙披着红头纱,被围在人群中。
姐姐在楼顶远远地看着,却怎么也看不清妹妹脸上的表情。
究其原因,不让未婚的姐姐露面,是“姐”谐音通“借”。
一怕姐姐“借”走妹妹的姻缘,二担心妹妹以后生活会“借”着过,贫穷一辈子。
谐音梗这样荒谬的理由下,折损和羞辱的是人的自尊。
然而,这种堂而皇之的歧视,正披着民俗的外衣,在民间至今大行其道。
“未婚的女性”,成了喜事里罪加一等的边缘人。
△有同样被歧视经历的网友留言 | 图源:微博
躲过了红事,尚且还能在仪式结束后补上祝福。
可在和亲人告别的白事里,“未婚的女性”同样被视作不吉。
轻则不能参与部分丧葬事项,重则连殡仪馆的门都被禁止迈入。
有女孩舍不得去世的父亲,但又说服不了亲戚,只能上网求助,希望寻找到挽回的突破口。
可就连陌生人也劝她「如果家里人要求不许去,那么就不要去了」。
△父亲去世,未婚的女儿不能进殡仪馆 | 图源:网络
父母的音容笑貌就此停留在了殡仪馆的门前,成了她们一生的遗憾。
民俗当前,“未婚女性”的喜悦与悲伤,成了上不了台面的次品。
不少女性以为只要摆脱未婚的身份,就能避开民俗的限制。
然而匆匆结婚后,她们才发现自己备受舆论排挤的原因,其实根本不是“未婚”。
被民俗嫌弃的“女性”的一生
未婚女性“不吉利”,已婚女性同样“不吉利”。
在许多地方的民俗中,结了婚的女性身上会沾染上“浑浊的气息”,当伴娘会带走婚姻的喜气,导致新人未来更容易离婚。
可奇怪的是,伴娘分明是从外国引进的制度,本身就不属于中国的民俗。
而对于已婚女性来说,再次和新人站在一起参加婚礼,还相当于“二婚”。
毁了朋友的幸福,又败了自己的名声,可谓是“害人又害己”。
为了不让好事变坏事,已婚女性甚至连过年,都不被准许住在娘家。
大年三十,她们为一大家子准备好饭菜,吃完收拾剩菜洗好碗筷,便要在困意袭来前,顶着冬夜的狂风前往酒店。
“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在万家灯火中,她们是没有家的人。
她们经历这样不公的待遇,只因民俗传言“已婚女性过年在家住,会把家里吃穷,还会夺走哥哥或弟弟的好运气”。直到大年初二,她们才被允许回来住。
△大年三十,母亲不让已婚的女儿住在娘家里 | 图源:网络
很明显,未婚和已婚的女性并无太大差别,都在民俗鄙视链的底端。
但她们还算幸运,无论如何还被归在“人类”的范畴。
而“孕妇”和“来月经的女人”,则被民俗塑造成了无法用常理解释的存在。
她们具有某种未知的力量,强大如魔鬼。
孕妇,自带“小人”,能改变人事物的运势。
她们碰到果树,果树就再也结不了果子;接触别家小孩,小孩就会吃饭没胃口、频繁生病;和店主打个招呼,店里的东西会就卖不出去;坐婚床就能“带”走别人的孩子,导致新人不孕不育。
生完孩子坐月子期间,她们摇身一变,成了“'血污’未退尽,秽气重“的“血腥鬼”。
△民俗认为孕妇摘过的果树,来年不会再长果子 | 图源:网络
来月经的女人,被认为是“污秽不洁”,晦气程度不亚于孕妇。
不能进寺庙,会亵渎神灵引来灾害;
不能上香点蜡烛,会惊吓灵魂,产生额外的怨气;
就连她们走过的路,也被认为沾染上了“月经之毒”,男人走了会招致死亡。
以上这些民俗,尚且还懂得以女性的身份、行为、生理状态等理由,来为歧视行为开脱。
而另一些民俗,则更毫无遮掩:
女性不能坐剧组的镜头箱,否则会失(湿)焦;不能进隧道,会带来隧道事故;不能坐米袋、龙舟、新买的车,会引发不好的事情。
△女性不被允许坐剧组的镜头箱 | 图源:网络
要问为什么,民俗会神秘地总结为一句:“女性阴气重”。
未婚、结婚、怀孕、月经都不再是被歧视的门槛。
生而为“女”,就是理由。
在夹缝中寻找出路
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比民俗本身更离谱的事情。
如今仍在坚持着这些糟粕民俗的群体中,几乎没人能说得清它们的来源和含义。
这些无法自圆其说,甚至相互矛盾的民俗,流传下来的原因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古时候传下来的,长辈说不吉利。”
看似是遵循旧规的心理安慰,实则以性别为线,划分出人的高低贵贱。
不仅羞辱女性,还带来许多事实上的不便。
就因为一句“女性不能进隧道”,女性隧道工程师、质检工程师、科研技术人员,甚至工程监督管理女干部,都有可能被阻拦在隧道洞口前。
如果她们硬要进,往往还会和施工方发生冲突。
就算真的进去了,施工方事后还要放鞭炮,说是得“去去晦气”。
但男性就极少有这样的禁忌,他们想去哪里想做什么,几乎只和个人意愿有关。
△官媒反对歧视女性的民俗 | 图源:百度截图
面对民俗,女性无论顺从还是反抗,都会跌入早已设好的“陷阱”——
反抗会被甩锅,一旦发生了什么事,都会怪罪于当时那个女性没有遵守“规则”。比如小孩生病受伤,肯定是因为不小心被孕妇碰到了。
顺从则是被迫让渡利益,在委曲求全中度过一生。比如无法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大年三十回不了家的女儿们;
它们不像是“裹小脚”那样具有明显的伤害性,而是一把把钝刀,让女性受尽折磨却又难以出声控诉。
△自相矛盾的民俗迷信 | 图源:《俗女养成记》第二季截图
但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直接反抗的成本是她们无法承受的。
不仅会冒犯长辈引发争吵,落得个不欢而散的结果,还可能会得罪亲戚朋友。
最终连累家人被传闲话被戳脊梁骨,出门买菜都抬不起头。
考虑再三,她们为了“家庭和谐”而自愿让步,以自己的方式与民俗达成了某种平衡与和解。
像那个躲在楼上的姐姐,参加不了亲妹妹的婚礼,还被家人不停催婚,她却仍坚守底线,不愿随便找个人就将就结婚。
△回避妹妹出嫁的未婚姐姐表示不愿将就 | 图源:网络
这些民俗中的糟粕,在老一辈的人心中根深蒂固,难以在朝夕之间被去除。
但在顺从和反抗的夹缝中,我们至少反问:一直如此,便合理吗?
我们更要正视这背后的不公与荒诞,因为每一个尊严受损的个体背后,都是弱势者的牺牲与让步。
参考资料:
1. 李金莲《女性、污秽与象征: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月经禁忌》
2. 才旦曲珍 《对女性禁忌民俗的探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