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入殓师高收入曝光!10年送走10000具尸体,被亲妈骂晦气,网友:给我1千万也不干……
大家好,这里是捡书姑娘推出的全新女性系列栏目——「职场女子图鉴」。
职场女性千千万万,她们热爱生活,她们各有姿态,她们拒绝定义,她们也不会被标签所限定。
希望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她”身影,也能给职场的你带来能量。
今天是第 2 期。
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女性入殓师,看看她们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是如何充当摆渡人,去联结逝者与生者的最后一次告别。
你觉得这个世界上,谁是离死亡最近的人?
姑娘这里提供一个答案——
遗体化妆师,也就是俗称的入殓师。
最近无意间刷到一部剧,《三悦有了新工作》,让我看到了这个角落里的工种。
片子不是知名导演,没有知名演员,集数也短,却在豆瓣5万人的评价下拿到了8.4高分。
诚意,是关键词。
三悦身上,映射着现实世界里很多在这个工种坚守的、鲜活的人,也折射着如今社会中无数迷茫慌乱疲惫的年轻人。
死亡是什么?生命,又该如何向前走?
少有人知的工作
女主三悦,父母离异,母亲打压,毕业即啃老,极度缺钱……跟母亲累积的矛盾爆发为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她被赶出家门,她绝望,觉得活着没意思,她想死。
偏她还怕丑怕疼。
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是不是戳中了当下的某些年轻人?
好不容易找到份殡仪馆的工作,她也不是很爱干。
独自值夜班被吓得半死,师傅经常怒目相向,工资还低,还得学着给“可怕的”尸体化妆。
本来工作就烦,给死人化妆,更烦。
所谓给死人化妆,就是要尽量复原逝者容貌,使其宛若生前。
《成为一名入殓师是怎样的体验》/B站@Denive
如果逝者是正常死亡,那还比较容易,正常清洁、防腐、SPA、美容即可。
SPA需要按摩,人死后会发僵,加上有时冷藏过久,那么按摩数小时是很正常的,这一步能让逝者肌肤变松弛,进而呈现安详平和的状态。另外,SPA也包括洗发、吹发、梳发、剃须、指甲修剪与打磨等内容。
而美容,则要为逝者换上合适衣物,要为逝者上妆。
但如果是非正常死亡的逝者呢?
有人坠楼、有人全身已经腐烂、有人出车祸面目全非、有人泡水太久全身肿胀……
《成为一名入殓师是怎样的体验》/B站@Denive
这就需要加入整容这个步骤。
去除腐坏的身体组织、用塑泥、硅胶等特殊材料填充缺损部分、最后再进行缝合,尽可能将遗体修补完整。
《成为一名入殓师是怎样的体验》/B站@Denive
顶级的入殓师,能将逝者还原得与生前几无差别。
既然工作这么复杂、“可怕”,你是不是以为她们收入都很高?毕竟网上吹这风的不少,动辄就是日薪上千、月薪破万。
但老话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事实上入殓师们拿的依然是正常编制收入,普通二三线城市,差不多就是四千到六千的水平,根本没那么夸张。
这些,就是三悦即将要过的生活。现实里的入殓师也是如此,而且从事这个职业的,不乏“三悦”这样的女孩儿。
90后山东女孩辛沙沙就是其中一员。
因为父母都是火葬场员工,沙沙从小就接触了“死亡”的概念,18岁那年填报志愿时,她无意间看到一则入殓师招聘广告,出于长久以来的好奇,她最终下定决心进入北京一家院校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就读。
这是个新生的专业,截止现在国内也只有5所院校开设,每年的科班毕业生不过500人,但全国每年死亡人数却达到390w(数据来自:B站@五环观察室)。
沙沙无疑是勇敢的。
当然,在这条成为专业入殓师的路上,她也曾有过恐惧。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师傅让他抱着一具头被绞成两半的遗体。冰冷的温度从指尖迅速传遍全身,沙沙吓得脑袋一片空白,事后洗澡洗手无数遍都感觉洗不干净。
可她咬牙坚持下来,直到习以为常,但那时的她,更多也只是把工作当工作看待。
直到一次命定的转折点,沙沙才真正意识到,逝者,亦曾是生者。
给予逝者和生者同等的尊严
或许有人奇怪,人死都死了,到最后无非一抔土或一捧灰,需要这么复杂的工作吗?
答案当然是需要。
沙沙曾经被这样一位女孩触动。
那女孩离开于22岁的青春年华,一场惨烈车祸,划伤了她生前努力保养和妆饰的脸颊,美丽的头颅有头盖骨被狠狠掀开。
生命易逝,但情之一字,难舍难断。
女孩母亲拿出一张女孩生前的照片,哭求沙沙说,“我的女儿最爱美,你能不能照着这张照片做一下”。
沙沙照常工作,给女孩填补缝合伤口、画上精致妆容、穿上漂亮衣服……等到修饰完毕家属瞻仰的时候,他们扑通一下就给沙沙跪下了,不住口地说着谢谢你谢谢你。
沙沙深受触动,那时候,她才终于明白入殓师工作的意义。
鲜活的生命突然逝去了,可有谁不想好好告别呢?
“让往生者留给人间最完美的终结。”他们给予逝者尊严,使其安息;给予活人抚慰,使其乐生。
六尺之下事,段段见苍生。
十年以来,辛沙沙服务了超过上万具遗体,还在两年前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莫大荣誉。
她说,她会一直做下去。
可是,作为死亡的“摆渡人”,她们却也承受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
入殓师们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他们不参加婚寿喜筵、不主动告知他人职业、不递名片、不与他人握手、不对他人说“你好”“再见”“一路走好”……
即便如此,还是不够。
晦气。这是贴在她们身上的标签。
刚毕业时租房,总被婉拒;
打车去殡仪馆,被司机赶下车,或者直接拒载;
有时被拿来当反面教材教育小孩,“你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只能跟她一样每天跟死人打交道”;
朋友结婚、生小孩,会特意避开她们;
谈婚论嫁时,相亲对象也往往敬而远之;
有时就连至亲之人也会嫌弃不吉利……类似情况,每位入殓师都多多少少经历过。
可到后来她们也释然了——
承受误解也许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就像世人皆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遗憾。
死亡指引生的意义
三悦刚开始也被母亲嫌弃。母亲开婚纱店,她偏要进殡仪馆,为此爆发不少争吵和冷战。
可当越来越多的接触死亡后,在生与死模糊的界限里,她突然理解了生活的意义。
生命有时候太长,长到你根本感受不到时光的流逝。可生命也太短,它会以蛮不讲理的方式,突然地化为一片死寂。
修手机的小哥,毫无征兆地从她面前倒下去。
“眼看着上一秒还活泼的生命,下一秒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尽管身后还有爱他的家人,有苍老的父母、可爱的妹妹,尽管他还深深眷念着人世间的温存。
可死神出手剥夺的时候从不在意,它让遗憾定格为永恒的遗憾。
三悦几乎是在一瞬间感到了后怕,她懂得了,活着需要珍惜。
于是,她第一次耐心听母亲讲她的故事,第一次认真和母亲沟通,也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母亲爱着。
大年夜里,她拎着粮和油,第一次那么热切地盼望回家见到妈妈,而妈妈呢,虽然厌恶殡仪馆,也还是热切地拎着做好的饺子去那里看她。
后来的后来,女儿理解了母亲的艰难处境,母亲也认可了女儿的坚贞选择。
一份深藏心底的母女情分,倘若不曾被死神劈头惊醒,那该有多少的遗憾和错过。
幸好,她们都回头了。
三悦与母亲和解,爱上了工作,有了钱,交了不错的男朋友,她再也不想死,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想好好活着。
越接近死亡的时刻,越了解生的真谛,不对吗?
正像辛沙沙所说,
“四五岁的孩子、出意外逝去的青年人,还有年纪轻轻想不开自杀的人,真真正正的让我体会到什么是世事无常,但也让我更懂得珍惜眼前,珍爱生命。”
活着。经历。
即是生命的真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