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青山周平?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因为将北京胡同狭小逼仄的“蜗居”改造得雅致整洁,青山周平一举成名。
随后,他打造了更多地标式建筑:在苏州,把清代苏州老宅,贝聿铭先生的祖宅,改造为新中式的公寓酒店;在日本京都,把一栋有120年历史的京町屋,改造成一间极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在云南昆明,做出了“移步换景”式的独栋书店等。
%Arabica咖啡店,阿那亚单向空间,北京隆福寺木木艺术社区……也有他的手笔。
在“地标、网红、明星、天才建筑师,设计男神”等等标签背后,他如何打造出如此多美好作品?是靠运气吗?
其实,在他的言谈和思考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人与人、空间、自然的关系的关注;对有情感的人、有温度的生活的关照;对创作美好作品的底层理解。
他曾说,自己对“老破小”胡同的改造,灵感其实来自中国古代科举考试。
对胡同生活方式进行观察和理解后,他提起古代意大利建筑师说过的一句话,“城市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城市。”
今晚20:00,青山周平老师做客混沌直播间!带来分享《理解人与建筑,打造美好作品》。为你揭示:
一个建筑师如何“面临任何问题先回到真实的状态开始思考”?
一个创造者如何打造美好作品?
11月5日至11月12日,混沌开启了为期8天的美好作品大展周,8场直播,共同探讨什么是“美好作品”。郝景芳、毛利华、青山周平、韦青、管清友,5位重量级嘉宾;刘子正、唐炜,2位混沌同学做客直播间。
点击海报,锁定直播!
此前,青山周平老师在混沌分享了一堂课——《空间体验的精细化设计》,广受混沌同学好评。以下内容,以饕读者:
从设计师视角看世界
我是一名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师,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做设计背后的思考,设计的过程,以及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理念。希望对身处各行各业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大家可能很好奇,建筑设计师是如何保持灵感的。那要从我20岁说起,别人都在上大四,我一个人背起背包从大阪来到上海生活了一年,这趟旅行给了我很多思维方向上的改变。这些年我去过20多个国家。在旅行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本来世界就是多样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方式,只是我们看到的角度不一样。
1. 从彩虹颜色说起
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彩虹是7个颜色。但实际上,彩虹的颜色是渐变的,可以说有6个颜色,也可以说彩虹有300个颜色。作为设计师,我希望回到比较原始的状态看一件事件。于是我从颜色渐变的地方开始思考。
2. 回到原点思考
我平时做设计的原则是面临任何问题先回到真实的状态开始思考。比如做美术馆,我会先把美术馆的“馆”字和“术”字先拿掉,从美开始思考。人与美的关系是什么,现在时代的“美”是什么。逐步思考美术、空间、具体的建筑,最后变成美术馆。
3. 好设计给人惊喜感
我觉得设计跟送礼物很像。如果我们详细地把别人想要的每一个细节都问清楚,按照这个信息把礼物买来送给对方的时候,他肯定会开心,却没有惊喜。
但如果我是通过观察他喜欢什么东西,想要什么状态,然后找到合适的礼物送给他的时候。对方会觉得,这个礼物是我之前没有想到需要,却很合适我。这个礼物让人感动和惊喜。我希望自己做这样的东西。
第一次跟客户聊天,他们总是会提很多要求,面积、空间、功能、风格等。但其实我基本上没有听这些具体的要求。我更多是关注客户的状态,那种没法用语言和数据表达出来的感觉,我努力抓住他想要的感觉。最后我呈现出的设计,很多时候没有满足客户第一次所提的那些需求,但是打动了他的心,让他很惊喜。
都市新建筑与新生活
小空间、新家族、共享、手工
1. 小空间
我特别喜欢小空间有几个原因,除了小空间可以随时移动,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让人更能集中精力思考以外。
可能也与我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我是80年出生,人生正好经历了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逐渐放缓的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人口越来越多,有很多大项目,新城市需要建设。但是这些都是前辈们的工作了。2015年开始做建筑师的我,更关注不一样的,小的东西。
| 胡同里的小空间
我在北京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小的空间设计。在北京胡同里一个4平米的小杂物间是一对马上有孩子的夫妻的家。这个空间需要变成一家三口可以临时生活的地方。很多功能,比如吃饭、睡觉、学习、收纳、工作、上厕所等都要在这个小空间里完成。
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设计可以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完成这么多的功能。我在构思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之前在北京国子监看到的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空间的展览。
古代科举考试专门有这样的小隔间建筑。科举考试每个人都在小空间里,经历3-4天的生活。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不能回家,除了上厕所之外,所有的动作,吃饭、考试、休息等都要在这个小隔间里进行。
科举考试的房间,利用特别小的空间和设计,满足了人基本生活的需求。这和我们这次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和需求特别像,所以我们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设计与这次空间改造结合起来。
我们在这个空间里放置了4张位置和高度可以不断改变的木板。通过调整木板的位置,可以变换出吃饭的饭桌,阅读的书桌,以及所有木板都在一个高度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张床。这样一个浪费多年,被废弃的小空间就变成了年轻夫妇可以带着孩子回到老城区生活的空间。
北京老城区里有大量只有几平米的小空间。因为太小,之前没有设计师愿意改变它们,一直被废弃。如果设计师们发挥创意,把它们改造成可以使用的空间,这些地方就变成年轻人可以居住和创业的空间。我觉得这是未来北京老城区更新的重要方向。
2. 新家族
家庭1.0版本是大家庭时代,那时候是家族式群居,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孙子等很多人住在一个大宅子里。家庭2.0模式是小家庭时代,爸爸妈妈带着一个或两个孩子,这是典型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模式。
现在我们进入家庭3.0版本,一个人的家庭。这种模式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比如在东京50%的家庭是一个人的家庭,没有结婚也没有小孩。中国的很多大城市也是类似的情况。
我感兴趣的是,家庭1.0版本我们有四合院,土楼,窑洞等传统建筑解决生活问题。2.0版本的时候出现了住宅小区,公寓等适合一家三口的生活空间。现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变成3.0版本,但我们还没有适合的住宅模式和生活模式。
| 新家族的“合居”
我们在北京通州一个120平米的房间内探索,未来家庭3.0模式的住宅。我们将其命名为“合居”,意思是这个空间不是为原来一家三口的家庭设计的。在这里住着的几个人,他们不一定有婚姻、血缘关系。
我将日本传统民居室外的木头廊道空间和中国传统民居院子的合围感结合起来,形成了院子、廊道、缘侧结合在一起的创意。合居中间有一个开放空间的“庭院”,餐厅,卧室,工作间等功能围绕在周围。所有的房间都采用推拉门。居住在这里的人,将门关上就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打开门又可以在开放空间里与室友交流。
新都市中出现越来越多新的家庭模式。作为设计师,我希望设计探索适合他们的生活空间。
3. 共享
共享和新家庭有关,现在城市里越来越多新家庭模式出现,所以我们也越来越重视共享。
城市化使得我们一平方米的价值越来越高。信息化使得一秒钟的价值越来越高。过去我们可以欣赏两小时的电影,现在可能在短视频软件上3秒钟就刷过去了。
过去由于一平米,一秒钟的价值没有那么高,所以空间可以是专属的、静态的。但是未来的空间应该是共享的,动态的。
现在我们在思考什么样的空间适合下一代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
| 一半是建筑一半是家具的“盒子”
我差不多有10年的时间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刚开始我住进胡同的时候,看到胡同里胡乱摆放的家具用品,以及夏天不穿上衣的男性觉得很奇怪。后来我越来越理解他们的生活模式,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这个空间不是城市里的公共空间,而是他们的家。
我住的院子非常小大概只有40平米左右,很多东西都放不下。但是我可以将周边的建筑也纳入进我的生活圈。比如周边的菜市场,餐馆,咖啡厅这些地方变成了我的冰箱、餐厅和会客厅。通过共享城市里的公共资源,我们脑子里家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房子本身的面积。
古代意大利建筑师说过一句话,城市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城市。
对胡同生活方式的观察,变成了我的设计灵感。我们把常规三室一厅的房子模式变成了一种更轻松,不一样的住宅模式。每一个人的房子都变成可以移动的小盒子,小盒子里面有床,外面有家具。这样的盒子空间,材料轻便,组装简单,而且每一个盒子下边都有轮子,可以移动,随意组合。
盒子可以变成3-4个人共享的生活空间,他们的家具,物品放在盒子外边,这个社区不仅仅是生活空间的功效,也包括物品的共享。
这个盒子是介于建筑和家具之间的一种东西。通过半家具,半建筑的设计,改变了我们对于原来生活空间的理解。
在未来,我们想探索一种盒子社区。住在这里的人,原本不认识,也没有血缘和家庭关系。但是他们通过一起建房子,一起制定自己的社区规则,变成某种意义上的新家庭。
4. 手工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逐渐远离手工了,我们平常生活中使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工业品,易复制。这种大量生产的工业品,今天坏了,明天就可以买到一模一样的东西。我们很难跟它产生感情上的链接。
建筑也是如此,现在很多的城市建筑都是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组装,越来越变成很难跟我们产生感情链接的冰冷物体。
但是有一些建筑是不可复制,替换的。
| 一所有温度的美术馆
我们参与一次现代艺术美术馆改造的时候,在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建立这座建筑与人的感情链接。
我们选择了镀锌钢板作为外墙材料。这种材料更多地被用在城市围板,广告版上,一般不太在建筑上使用。
我在工地上出差经常会看到这种材料,它展现出金属板的变形,有时候是比较平整的,有的时候是褶皱扭曲的。我觉得这种金属特别好看,有意思。这次美术馆的设计也想要这种纸折过后又展开时出现的凹凸感。
最开始用1.4毫米厚度的钢版,请工人用手折再展开发现太厚了,折的时候很费劲,展开的效果也不好看。我们研究用0.3毫米很薄的钢版,设计师自己一张一张用手折,展开放在旁边,请施工方安装在外墙上。我们用了200张左右的金属板,最后实现了外墙这样一个立面的效果。
外墙看起来类似,但实际上每一张图案都不一样。每一张都是设计师亲手折的,呈现出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看到过的外立面的效果。并且它是唯一的,无法复制的东西。所以这是一座感情链接的建筑,这也是这个时代越来越重要的特点。
未来的设计
建筑让人享受此刻的生命
人的价值是在不断变化的。工业革命之前,因为没有机械,人用自己的身体劳动来产生价值。工业革命时代,机械代替了身体劳动,我们产生价值的载体从身体变成了知识。互联网时代,网络承载了成千上万的知识量,这时人的智慧越来越重要,因为互联网无法代替你去思考。
未来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技术的思维逻辑可能超越人的思维能力,这时人的价值载体将变成“心”。因为据我了解人工智能是没有心的,这是人越来越重要的地方。
设计师的价值或者设计的载体也会发生变化。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关于丹麦餐厅的纪录片。这个餐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餐厅,它只提供附近的,时令的菜品。有的菜品可能不好吃,但是通过吃饭我可以意识到此刻的生命。因为这个菜,只能此时此刻在此地才能吃到。
我觉得建筑很像他们的菜,建筑也需要让人享受或者认识到此刻此地的生命。
11月5日至11月12日,混沌开启了为期8天的美好作品大展周,8场直播,共同探讨什么是“美好作品”。
扫码下方海报二维码
预约观看美好作品大展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