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还是胡亥?秦始皇死后的帝位继承疑云
如果扶苏没有死,继承皇位,那么秦朝就不会灭亡吗?
如果扶苏没有死,继承皇位,那么秦朝就不会灭亡吗?这是一个网络热点话题。很多人都认为,秦始皇临死的时候,发书给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本身就是想立扶苏为皇帝。也就是《史记》中赵高劝胡亥篡位时所说的:“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但是,“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这给了赵高和胡亥篡位并矫诏谋杀扶苏的机会。当胡亥伪造诏书令扶苏自裁的时候,只要扶苏要求复请,局势立马就能扭转,秦朝历史也会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等。这显然把这段历史疑案背后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算计想简单了。
秦始皇其实有立胡亥为太子的意图
胡亥靠着赵高伪造圣旨而篡位是真的吗?千百年来,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近年来,随着汉简《赵正书》的发掘和所谓秦二世“即位文告”的挖掘,人们对胡亥继位有了新的认识。
赵正书(来自新浪网)
《赵正书》中记载,“丞相斯与御史臣去疾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这里说的是秦始皇在出巡路上病重,丞相李斯和御史大夫冯去疾请示始皇帝,册立胡亥为“代后”,也就是皇位的继位人选,并且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在秦二世“即位文告”中记载,“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专家们据此认为,胡亥继位确实“奉遗诏”,未必真的是篡位。
《赵正书》是后人记录的孤例,秦二世“即位文告”属于自说自话,都无法确证胡亥是正常继位,但确实可以和《史记》中的记载形成互证,有利于支持胡亥合法继位一说。《史记·李斯列传》里有言,“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这说明,胡亥是深得秦始皇喜爱的,在自己巡游之际,其他儿子一律不许跟从,而唯独带了胡亥,会不会有深意呢?实际上,秦始皇确实是有立胡亥为太子的想法的。《史记·蒙恬列传》里,赵高在劝说胡亥灭掉蒙氏的时候,曾经说过,“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在同传中,蒙毅供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
这段供词其实已经说的清清楚楚了。秦始皇欲立胡亥是朝中大臣尽知的事情,并且已经是很多年的事了。所以,扶苏不复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在扶苏自己的心中,自己不得秦始皇喜爱,无继承皇位的可能。
扶苏和胡亥的出身及秦始皇立太子背后的权力斗争
既然秦始皇册立胡亥为太子的意图已经有“数年”,那么如何又未能册立呢?史书上没有明言,我们只能根据史料作出合理的推测。赵高所说的“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这句话中,“举贤”二字透漏出了关键环节。先秦王位继承虽然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但还是以嫡长子继承为主。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就是认华阳夫人为母,才获得了嫡子地位,得以继承王位。“举贤”就意味着打破嫡长子继承制。这提醒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就要关注扶苏和胡亥的出身了。
扶苏是秦帝国的长公子,这是有明确记载的。他的母族一般推论认为是楚国王族。秦始皇的皇后是楚国人,主要是因为秦楚素有联姻的传统。并且,秦始皇的父亲子楚认来自楚国的华阳夫人为嫡母,才得以继承王位。以此,秦始皇也大有概率被华阳夫人安排一位楚国的王后,扶苏也就是这位史书没有记载的王后之子。秦王政十年,吕不韦被罢相,来自楚国的楚考烈王之子昌平君受到秦王政的重用,继任为大秦相邦,但后来在伐楚之战中临阵倒戈,连带楚国外戚在秦帝国受到重大打击。这也被推论是扶苏失势的主因。
《秦时丽人明月心》 扶苏被视为有楚国血统 昌平君举荐扶苏为太子
但实际上,秦始皇的王后未必是楚人,扶苏的母亲也未必是楚国王后。古人起名都比较率性直接,如秦始皇的名字是“赵正”,“正”字就是因为他出生在正月。“扶苏”二字出自《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那么他的母亲有无可能是出自郑地也就是当时的韩国呢?当然是有这种可能的。推测扶苏母亲是楚人,主要根据是推测华阳夫人可以安排这段婚姻。但华阳夫人并非秦始皇的亲祖母,他真正的亲祖母夏太后活到了秦王政七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岁(虚岁)的时候。华阳夫人在秦始皇亲政之后,特别是昌平君反秦失败之后,是否还能保持影响力是相当存疑的。而秦始皇的亲祖母夏太后一般认为是来自韩国,因为“夏”字表征的地方就是当时的韩国。现代考古发现夏太后的墓葬,竟然是以天子所享的礼制“天子驾六”下葬。这说明秦始皇对这个祖母相当敬重,并且也预示这个夏太后在世之时也享有相当尊崇的权势,自然也完全有可能为秦始皇安排一门来自韩国的婚事了。这就意味着,所谓昌平君反秦之后,扶苏失势的说法未必就是可靠的。扶苏作为长公子,在秦帝国始终是皇位的一个有力竞争者。
反观胡亥,关于其母族同样没有任何记载。一种说法是,从起名字中的“胡”字推断,其母亲是胡女,从“亥”字推断,当为亥时出生,以古人起名的率性而言,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先秦诸侯连黑肩、黑臀、寤生之类的名字都能起出来,“胡女亥时”所生的孩子起名为胡亥也是可能的。胡亥的竞争优势,也许就在于少子少妻最得老夫心这一人性使然。秦始皇出于偏爱也许真有心立胡亥为太子,但缺少长子嫡子优势的胡亥,在竞争皇位时只能凭借“举贤”而上位。但在这一点上,扶苏恰恰又素有贤名,“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妥妥是秦人心目中最佳王位继承人应有的样子。在这种情形之下,秦始皇如何能使天下心悦诚服的接受废长立幼,确实要破费思量。这也是“积数年”而未能决断的关键所在。
那么,这种皇位竞争背后就风平浪静吗?当然不是,史书中的蛛丝马迹已经显示出,秦帝国背后的皇位竞争也是暗流涌动。秦始皇时代,社会上流行一句预言,“亡秦者,胡也”。这句话来自于燕地术士卢生自海外寻求仙药带回来的录图书。秦始皇得悉这句话之后,“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将这里的“胡”指作北方的胡人。千百年来,后人为秦始皇带方向到北地胡人,把这句话视作是卢生寻药未果搪塞责任的话,只是恰好后来应验在了胡亥身上,却未曾深究这句其本意也许就是指“胡亥”呢。
电视剧《神话》 亡秦者胡也
这句话发生的时间是秦始皇三十二年,正是秦始皇谋立胡亥“积数年”的时间段内,甚或是这种意图的发生阶段。秦代的方士与儒生实际上是相当混同的,他们在当时的儒法斗争中,当然是支持儒家思想的。扶苏也是支持儒家统治思想的,方士儒生与扶苏之间不管有无直接谋划,都必然会选择支持扶苏继位。联想到三年后,卢生不满秦始皇而逃跑,秦始皇一怒之下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儒生坑杀,扶苏曾劝谏秦始皇不要动手:“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从中也可看出,扶苏与方士儒生的关系颇为亲近。而竞争皇位的胡亥,则是代表了法家路线,他的老师赵高更是以“通於狱法”而被秦始皇赏识重用。《史记·蒙恬列传》曾记载,“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史记·李斯传》又说,“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这些记载都能说明胡亥的法家思想背景。在这种背景下,这些方士儒生显然不乐见胡亥继承皇位。有理由相信,“亡秦者,胡也”,这句预言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卢生拿来搪塞责任的一句瞎编乱造的话,而更可能是卢生利用秦始皇迷信神仙的心思,有预谋将胡亥拉下水。在这种背景下,秦始皇是将“胡”片面理解为了北方的匈奴呢,还是不愿意将“胡”与自己属意的继承人联系,顺势利用神仙的预言将“祸水”北引到匈奴呢?这就值得玩味了。
电视剧《神话》 扶苏与儒生关系匪浅
“古太子皆不将兵”,秦始皇并无立扶苏的意图
扶苏为人宅心仁厚,推崇儒术,反对严苛暴政,理念与秦始皇相差较远。这成为秦始皇不愿在早年立扶苏为太子的原因。但同时,尽管秦始皇对扶苏的屡次劝谏自己的意见不认同,并不代表秦始皇一味推行法家思想。秦王朝出现了“仁儒”的扶苏看似一个异数,其实不然。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吸纳六国文化,儒家思想在秦王朝也有广泛影响力。秦始皇死后,赵高游说历来被视为法家代表的李斯时,说胡亥“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所用理由尽是儒家思想。胡亥的推脱之辞说自己继位是“不义”、“不孝”、“不能”,也是儒家口吻,说明儒家思想在秦朝影响力很大。陈寅恪甚至判断,“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
因此,包括一些知名历史学家在内的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尽管不满扶苏,但仍然让他去北部军担任监军,本身就有在军旅中锻炼扶苏性情,给扶苏事实上实力继位的意图。包含其中的,则是秦始皇的帝王心术。所以,秦始皇临死之际,发出的“与丧会咸阳而葬”,实际就是让扶苏主持葬礼,并继承皇位。
电视剧《楚汉风云》 秦始皇派扶苏去监军,对他历练培养
这种观点正确吗?其实不然。秦始皇让扶苏在北部军监军,非但不是有意培养,而是直接表露了无意立扶苏的真实意图。
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论述秦代事迹时,曾经指出:“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晋献公之于申生是也。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二十余子,而胡亥独幸从,则蒙毅谓先王之举用太子,乃数年之积,其说不诬。始皇在位,不为不久,而迄未建储,盖正因欲立少子之故。扶苏与蒙氏,非有深交,而李斯为秦相,积功劳日久,安知我必废斯而任蒙恬?斯能豫烛蒙恬用,己必不怀通侯印归乡里,岂不能逆料赵高用而己将被祸乎?故知史所传李斯、赵高废立之事,必非其实也。”
这段话可谓真知灼见。“古太子皆不将兵”这句话是关键。秦始皇让扶苏去北部军监军,实际已经蕴含了不立扶苏的意思,而不是相反。很多人会说,这不符合史实。因为查史籍,太子将兵的事情并不鲜见,比较出名的如晋献公太子申生、楚平王太子建、魏惠王太子申。但我们以结果说话。最终,这三个太子全部没有当上王,而是都死于非命。显见,“古太子皆不将兵,将兵即有废立之意”绝非虚言。
综上可见,扶苏被派往塞北戍边,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秦始皇不打算立扶苏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了。那么,“将兵”毕竟是手握重兵的,那秦始皇这样的安排会不会成就扶苏能够事实夺权的资本呢?其实,也不然。
我们要知道,《史记》上讲的很清楚,扶苏担任的并不是大秦北部军的主将,而是监军。这监军的权力是很大,但并不是军队的真正掌权人。我们看一个故事就知道了。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言,司马穰苴为将,请齐景公另立宠臣庄贾为监军,帮助约束军队。结果,庄贾自恃为齐景公宠爱,公然违反司马穰苴的军法,军营迟到。结果司马穰苴“斩庄贾以徇三军”,最终赢得军心。
可见,监军更多的是一个监控主将的角色,《史记》中也说得很清楚,“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扶苏绝非真正掌北部军军权的人物。所以,认为扶苏能够随意动用三十万北部军夺权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当然,这个前提是在秦始皇健在的情况下。如果秦始皇暴毙,扶苏的军权确实能够构成一个夺权因素,这也是后文我们要加以解释的一个关键问题。
秦始皇死后的真实历史可能是什么样的呢
那么,秦始皇临死之际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由于史料相互抵牾,我们今人不敢断言哪一种情形为真,哪一种情形为假。但也许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材料,从最基本的历史真实开始,作出合理性的推断。
作为推论的起点,我们要从一个最为关键的历史真实起步,那就是秦始皇死后,胡亥继承了皇位。这是所有历史猜疑的起点,也是推论的起点。那么,可以从几层假设入手,分析胡亥继位面临怎样的局面,历史会怎么演化。
第一种假设,有说法认为,秦始皇可能因为“讳言死”,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那么,有无可能秦始皇临死的时候都不相信自己会死,而没有立太子呢?这种假设的可能性有,但并不高。作为一个追求长生的人,他确实有可能因为“讳言死”而不立太子。但作为帝国的统治者,在自己重病临危之时,哪怕不相信自己会死,也会安排继承人,保障大秦江山“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如果这种假设是真,那么胡亥就是趁乱取位。这实际上与目前《史记》记载的胡亥诈立没有本质区别,其历史演化路径大致也会沿着《史记》中的记载去演化,诛杀扶苏,继位后大开杀戒铲除可能威胁皇位的其他公子公主。
第二种假设,如果秦始皇确实像《赵正书》中所言,作为一种预备手段,立了胡亥为“代后”,历史会怎样演化呢。有人说,如果胡亥是正常继位,那么绝无可能大开杀戒,把秦始皇的诸公子公主赶尽杀绝。这种判断对吗?其实未必。从历史场景看,秦始皇在巡游路上突然暴毙,胡亥继位,所有的合法性来源都是那道所谓的“遗诏”,但同时胡亥的老师赵高又是掌管文书的大臣,瓜田李下根本无法自证清白。胡亥继位本来就不得人心,“积数年”而未能立。在这个背景下,实际上胡亥是合法继位还是诈立,都将面临质疑,胡亥面临的政治情势并无不同。对照清代的雍正继位问题,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是一样的。封建皇位继承的不透明,导致尽管有诸多证据证明雍正是合法继位,他却不得不煞费苦心向天下解释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但也始终无法完全说服世人。实际上这也是秦始皇自食恶果。晚年的秦始皇迷信术士,被卢生糊弄“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也就是说为了成仙,秦始皇行踪不为人臣掌握。那么,除非他明令册立太子并为天下周知,否则一旦他出现意外死亡,即使不是在出巡路上,他死后发生的“沙丘之谋”都将是有很大概率出现的巨大隐患。
宦官赵高的“一箭三雕”与秦帝国的覆亡危机
概而言之,秦始皇“积数年”思虑立胡亥为太子,在突然重病之际,立胡亥为“代后”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不管秦始皇立胡亥的“遗诏”是真是假,胡亥和赵高都将面临巨大的政治质疑。“遗诏”的真假,真正有影响的应该是在如何处置扶苏和蒙恬所可能导致的历史后果方面。
那么,我们要作出两层推断,第一个是秦始皇会怎么处置扶苏和蒙恬,如果按照秦始皇的安排演化,历史可能会怎样。第二个是赵高和胡亥又选择了怎么处置扶苏和蒙恬,其中又隐藏了赵高怎样的政治算计。
电视剧《楚汉风云》 秦始皇死后,赵高为自己的未来焦虑不安
首先,秦始皇给扶苏的这道旨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应该是真的。这段材料是支持扶苏的,如果是编造的遗诏,那更有利的“编法”是加上立扶苏为太子之类的话,这样就更有利于扶苏。但实际上没有,那么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真,并且原话可能就是如此。前文说了,秦始皇在临死之时,确立胡亥为太子是可能的。既然立了胡亥,如何处理胡亥的主要竞争对手长子扶苏的问题就很关键了。无论是出于父子亲情还是出于对祖母夏太后的尊敬,相信秦始皇是无意杀扶苏的。秦始皇对于扶苏的处理,其实就是《史记》上的这句话:“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关于扶苏继位的想象也都是来自对这句话的演绎:这么多儿子,为什么只给扶苏遗旨呢?
实际上,这句话非但没有立扶苏的意思,并且大有意味在里面。“会葬”就是参加葬礼,《左传·隐公元年》有言,“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秦始皇这段遗旨的后半句仅仅是同意扶苏回来参加葬礼,并不宜作出过度解读。前半句“以兵属蒙恬”则大有意味,但历来为大家所忽视。其实,这句话是在剥夺扶苏的军权,应视为秦始皇防范扶苏以军权夺位的举措。这段遗旨翻译一下,就是:“把军权交给蒙恬,(允许)参加葬礼,直接赶赴咸阳,(送我)下葬。”
这样翻译,也许更符合秦始皇的本意。为什么单独给扶苏有句遗旨,正是因为扶苏在五原城担任秦帝国精锐部队北部军的监军,存在拥兵自立的可能。所以,秦始皇才会只给扶苏遗旨,专门夺其军权,将军权全部交付蒙恬,允许扶苏参加葬礼。从这道遗诏中,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对蒙恬非常信任。《史记·蒙恬列传》中也曾明言,“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也许在秦始皇心目中,蒙氏三世为将,功勋卓著,蒙恬蒙毅一系代表的军功大臣,正构成了对李斯和赵高这些朝廷大员的均衡势力,这是保证胡亥幼主继位的一个重要平衡点。这才是秦始皇一代雄主的帝王心计所在。
电视剧《秦始皇》 蒙恬受秦始皇信任驻守北地,抗旨不愿自杀
但是,赵高打破了秦始皇的这一平衡设计。实际上,当时如果按照秦始皇遗留的诏书发给扶苏和蒙恬,逼犯北部军的风险更小,但蒙恬则更为稳固的掌握军权。对于赵高来说,一旦离开了秦始皇暴毙这一历史机遇,赵高再想对蒙氏动手就难上加难了。从表面上看,赵高设计除掉扶苏和蒙恬,主要目的是保障胡亥继位。实际上,当扶苏自杀后,胡亥继位已经无障碍,但赵高依然没有放过蒙恬。当时蒙恬要求“复请”,被囚禁在阳周。这个时候,胡亥在处死蒙恬的问题上,也曾犹豫过,“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但是,“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最终诛杀蒙氏兄弟。显然,赵高并非是单纯保障胡亥继位这么简单。赵高通过这一手操作,报了当年蒙毅要依法诛杀他的私仇,更为重要的是他扫清了蒙氏一系的军功大臣对自己的制衡,实际上已经在为自己最终掌权布局了。
电视剧《楚汉风云》 胡亥悔杀蒙恬
赵高的处理手段要一并诛杀扶苏和蒙恬,无疑将风险成倍扩大。蒙恬临死前曾明言,“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但赵高吃准了扶苏“仁儒”的个性,也吃准了蒙恬“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以高风险手段放手一搏,果然实现了拉拢李斯,为自己报私仇,为未来掌权扫清障碍的三重目的。谋略之深沉,由此可见。
电视剧《楚汉风云》 赵高谋定扶苏不会抗旨
但对于秦帝国来说,秦始皇临终之际匆忙构建的平衡之局被猝然打破,帝国马车在赵高的权谋和胡亥的暴政驾驭下,不可挽回的走向覆亡,这又是赵高这等权谋之辈无法控制的了。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12年。
3、辛德勇:《生死秦始皇》,中华书局,2019年。
4、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
5、吕思勉:《秦汉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