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3700亿!美的帝国开始衰落了?
◎智谷趋势(ID:zgtrend) | 王战新
美的,在业绩创新高的时候抛弃了一大波员工。
抛弃与被抛弃,似乎已经成为美的集团的两大主题。
5月1日,美的集团发布大喜讯,2021年营收突破历史新高,达到了3412亿元。
坐等红包的员工们却收到了被裁员的噩耗。网上传言说,个别部门要砍掉一半的人,还不给赔偿金。
5月20日,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回应道:美的只在非核心业务收缩、优化人员,其他人员没有动。
另外一方面,它也尝到了被资本市场抛弃的滋味。
2021年第一季度有858 支基金持仓美的集团,2022年第一季度为511家。也就是说,至少有300个基金经理甩掉了美的集团。
“聪明钱”一跑,市场信心就崩了,美的集团市值从去年2月10日的7540亿元跌到今天的3764亿元,短短一年时间暴跌50%,直接腰斩!
人们不禁想问,美的为什么走到了今天这步田地?
其实,美的裁员是有迹可循的。
今年4月25日,美的集团曾对部分非核心业务发布“关停并转”要求通知,由集团财务总监钟铮牵头负责推动相关业务进行调整。
钟铮的财务总监职务是在2月22日任命的,她的前任蔡伟定只做了9个月(任期为2021年4月到2022年1月)就离职了。在年报披露之前更换财务会计负责人,曾引发很多投资者的猜疑,美的集团是不是有猫腻?
5月6日,在美的集团管理层交流会中,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讲解公司2022年战略规划之时,表示:未来三年将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寒冬果真来了,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4月中国出口空调574万台,同比下降12.8%;4月出口冰箱571万台,同比下降10.8%;4月出口洗衣机142万台,同比下降28.1%。
而家电行业整体出口量下降时,行业龙头美的肯定首当其冲,今年业绩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压力还来自庞大的雇员团队。根据2021年报,美的集团在职员工人数16.58万人,较2020年的14.92万人增加了1.66万人。
去年扩招有多爽,今年减员就有多痛苦!
5月12日,一名老员工在美的内部论坛中大发感慨:挺突然的,一下子就接到了被优化的通知……
这些年最对不起的就是家庭,尤其是父母和老婆……第二感觉对不起自己的身体……现在想想,还是太善良。房要供,娃要养,打碎牙齿和血尝……
第二天,美的集团董事长回复了这条留言:认真看了,有些伤感,同时也深感惭愧……面对环境的变化,美的必须做出应对,关停非核心业务,紧缩非核心品类,优化敏捷精简组织……
又过了一周,求职平台“脉脉”上出现了一条热帖“听说美的要裁员50%是真的吗”。其中一条评论是这样写的:目前第一轮,我们研发有10%的名额,已经定了,听说第二轮也开始了,比例未知。
对于脉脉上的“裁员”传闻,美的集团在5月19日作出了回应:今年,鉴于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公司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暂缓非经营性投资,多措并举,进一步夯实增长潜力,提高经营业绩。
在这段官话里没有直接提“裁员”,但出现了关键词“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与方洪波的表述相差不大,再次证明美的在裁员。
由此,网友联想到了各个大公司的裁员话术,腾讯重新定义了“结构性优化”、阿里重新定义了“输送人才”、百度重新定义了“激励狼性”、京东重新定义了“毕业”……
对美的董事长方洪波来说,今年的“有序收缩”并不新鲜。早在十多年前,美的就经历过“裁员门”。
2010年,美的集团业绩大爆发,营收突破千亿大关。美的高管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启了疯狂扩招之路。
没想到,第二年家电行业就变天了,房地产行业被宏观调控卡死了,买房的人少了,城里装空调的也就少了;家电消费的刺激政策逐渐退坡,农村人买空调的意愿也就下降了;国际上又爆出了欧债危机,家电出口量萎靡不振。
而此时,美的集团的内部管理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各条业务线、各个子公司山头林立、各自为政,协作效率低下。创始人何享健先生已有70高龄,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
生死存亡之际,方洪波接过了何享健交付的重任,在美的集团发动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方面关闭了十多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变卖了7000亩厂房用地及工厂设备,把美的电器产品型号由2.2万个减少至1.5万个,并勒令30多个产品平台停止运行。
另一方面,一年之内裁掉了7万名员工,超过公司总人数1/3,管理人员也从2.5万减少到1.5万。
再看当下的家电行业和美的集团,会发现历史似乎在重演。甚至连股市表现都一样。美的电器(000527)的股价,从2011年3月31日的21.4元暴跌到2012年8月24日的9.1元。
其实,比起员工利益和一般舆论,美的集团更关心的是资本市场和股价涨跌。不信,你再看看5月19日那份声明,除了第一段是回应裁员传闻外,第二段和第三段明显都是说给投资者看的。
炒过股的朋友都知道,美的集团的护盘意愿极强,是A股市场的“回购大王”。从2015年到现在,美的集团先后发起了七轮回购,总耗资约300亿元。2021年的动作最大,两轮回购共支付了136.6亿元。
股票回购,不是美的集团的独创举动,而是全球上市公司的通用招数。但是,苹果等美国公司发起大回购时市场上一片欢腾,美的等中国公司的回购却总是被老股民批评。
为什么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的风评完全相反?
因为在美国股市,回购后的股票都会被上市公司核销了,核销降低了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抬高了老股东手中股票的权益,这就叫“躺赚”。
而中国股市多数公司回购股票都被用于对高管或者特定员工的股权激励,当锁定期过后奖励给高管或员工的股票又会重新流通,很可能会降低老股东手中股票的权益,这就叫“躺枪”。美的集团就经常干这种事情。
此外,还有人质疑美的高管“割韭菜”。因为,在美的集团发动回购的时候,美的高管频繁减持股票,让股民有“被收割”之感。2020年9月方洪波减持了2000万股,每股均价为68.12元,获得现金13.624亿元。
美的高管套利姿态怎样,我们不予置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美的集团的回购行为,对股市的真实影响并不大。
从2021年2月到现在,美的发动了三轮超大回购,耗费了100多亿现金,却没有扭转市值暴跌的颓势。
还有网民认为美的高管“崽卖爷田不心疼”,居然把辛辛苦苦赚来的几百亿利润,丢到股市去当炮灰,吃力不讨好。如果拿来给员工发工资,今天就不会背负裁员骂名了;如果拿去搞技术研发,美的就能提高科技含量。
虽然美的集团一直在标榜自己是“全球科技集团”,但实际上它的研发投入占年度总营收的比例只有3.52%。
3.52%太低了,还不如那些“傻大黑粗”钢铁公司。2021年,沙钢股份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为6.63%。
说到研发,美的可学习的对象太多了。
看看华为,2021年华为遭受美国全方位打击,营业收入比2020年下降了2546亿元,换作是一般公司,肯定会在这个时候裁掉“不能马上变现”的研发部门。可任正非却选择逆势加仓,把研发投入拉到了1427亿元的历史高位。
2021年,华为公司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10.7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4.8%。华为2021年发放工资、薪金及其他福利方面的费用达1371亿元人民币,平均算下来,其员工人均年薪为70.3万,月薪平均为5.86万。
超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给华为带来了世界一流的技术成果。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人排行榜,华为以6952件申请连续五年位居榜首。要知道,全中国的PCT总量也才6.95万件,华为一家就占了十分之一。
这才是“中国科技之光”!
或许有人会说,华为公司没有上市,在用钱方面有绝对自主权,而美的集团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要向股东汇报,不可能照抄作业。
好,那我们就换个参照系,TCL集团。都靠家电起家,同为上市公司,总部都在广东,这总可以比一比了吧。
以2017-2021年的PCT专利申请总量为准,TCL排名全国第6,美的集团排名全国第10。
TCL集团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TCL中环(002129)、TCL电子(HK.01070)、TCL科技(000100)。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TCL已经成了一家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从营收结构来看,美的集团是一家实打实的家电公司,家电产品营收占总销售额的68.4%。而且美的生产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在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上也远不如国际同行,比如西门子。
如果你去过看过楼盘就知道,西门子冰箱可以在高端小区样本房占据C位,美的冰箱只配窝在刚需房。
而TCL集团的家电色彩越来越淡了,2021年智能终端收入为82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32.67%。那TCL主要靠什么赚钱?半导体显示、半导体光伏和半导体材料。
没错,TCL的主航道已经从家电行业换到半导体行业了。而半导体则是公认的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决定中国国运的关键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LCD领域,TCL和京东方联手拿下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逼得韩国三星“缴械投降”。
在转型过程中,方洪波和李东生都用过“买买买”大法,但收购效果却完全不同。
从2015年到现在,美的集团用七年时间才完成对德国库卡(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的并购。
美的集团本想通过这场收购进入人工智能领域,成为真正的“全球科技集团”,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万万没想到,美的集团却被拖下了水。
2018年库卡业绩断崖式下跌,税后利润暴跌81.2%。更糟糕的是,2018年12月,库卡原CEO蒂尔·罗伊特提前离职,他的任期原本要到2020年。
2019年,库卡中国区CEO王江兵离职,外界传言因其业绩不达标所致。而此前,库卡中国已经接连更换过数任CEO。无论是库卡全球总部还是中国区,高管团队都颇为动荡。
2020年,库卡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下跌17%,净亏损8.27亿元。
此外,美的集团在德国的风评也在下降。美的当初承诺,不寻求库卡退市等,该协议有效期八年,截止到2024年初。现在美的撕毁协议,要求库卡退市,有点“不讲武德”。
美的和库卡用了七年都没磨合成功,但李东生却只用两年时间就把中环集团从“地狱”抬到了“天堂”。
中环集团是天津一家国企,主要业务是新能源光伏材料,做太阳能的单晶硅硅片以及集成电路材料,其中集成电路材料规模较小。2019年,天津国企进行混改,天津中环竞标出售。
远在广东的李东生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管外界的反对,力排众议,以125亿高价收购了中环集团。事实证明,这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收购案例。
财报显示,2021年,TCL中环实现营业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115.7%;净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200.6%,成为TCL集团年内最大增量业务。
2022年一季度,TCL中环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33.7亿元,同比增长79.1%,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96.2%,业绩贡献占比大幅提升至33%,上年同期则为25.13%。
资本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2020年初TCL中环(002129)的市值只有400多亿元,如今市值已经冲到了1200亿元以上。
“TCL+中环”,好比是南拳高手修炼北腿功夫,锦上添花,所以天下无敌。而“美的+库卡”,则是让东方战士强行穿西方铠甲,尺码完全不对,所以战斗力不增反降。
美的科技含量低,反映了佛山市的落寞。这座有千年历史的制造业名城,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翻开中国城市版图,经济排名靠前的城市往往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但也有没人疼没人爱、纯靠自己努力上位的普通地级市,典型代表是佛山市、东莞市、苏州市和无锡市。
这四座城市才是真正的“中国地市四小龙”,GDP都在一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都在5000亿以上,上市公司数量都超过了40家。
目前,四小龙都在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想成为东京、上海、深圳那样的全球智造中心。
东莞的主攻方向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据统计,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2020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366.8亿元,总产值接近万亿。
在华为、OPPO、VIVO等智能手机巨头的带动下,东莞市孕育出了数以万计的手机零配件世界级隐形冠军。全球每4部手机,就有一部“东莞造”。
除了智能手机,在其他5G智能终端领域,东莞同样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据南方新闻网报道,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东莞拥有步步高教育电子有限公司、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
在VR/AR领域,东莞松山湖已经建立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华南创新设计院VR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化基地、松山湖生产力大厦等产研基地,并出现一批VR/AR研发及生产企业。
苏州的“一号产业”是生物医药产业。截至2021年底,苏州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4300家,产业规模突破2400亿元。
根据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重磅发布《2021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在五个单项竞争力中有三项位列第一,产业竞争力持续第一,人才竞争力持续第一,技术竞争力位列第一。
苏州工业园区聚集了一批世界一流团队,包括中外院士团队20个、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80位、各级领军人才超1000名,顶尖人才数占全国同类人才的比重达25%以上。
无锡的王牌是集成电路产业。根据芯思想研究院公布的“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无锡排名全国第三,只低于上海和北京。
2020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产值1421亿元,占全国八分之一,总规模比深圳略少。
根据“安安小姐姐”的统计,截至2021年6月30日,无锡的7家芯片上市企业总市值高达4800亿元,占A股芯片板块总市值的16%,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我们再来看看佛山,说来说去都是家电、家具、装备制造和纺织业,全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跟国家战略沾不上边。
2020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2019年度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评估报告》。在产业转型升级指数上,深圳得分最高,广州位居第二,东莞位居第四,佛山排名第七。最尴尬的是,佛山居然比不上惠州和中山。
相比于东莞的松山湖和苏州的工业园来说,佛山产业带的城市形态低端,村级工业园区建筑形态差,低矮、破旧的厂房带来诸多环境安全问题,也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入驻。
佛山如此佛系,美的焉能美丽?
参考文献:
1、《东莞谋划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南方新闻网,2020年9月1日。
2、《重磅!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综合排名全国第一!》,苏州市科技技术局,2021年10月21日。
3、《美的深陷裁员门》,新浪网,2012年。
激情按压,柔情扫码
一个极有料的公号
大家好,我是智谷趋势总编辑黄汉城,十万级畅销书《中国城市大洗牌》作者。最近我开了个人公号,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扫码关注。
关注我,不漏掉每一篇精华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