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退出国际排名,事出有因

退出国际排名,事出有因

社会

作者 | 吕德文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决定不再参与国际排名,引起了坊间热议。


过去一些年来,国际排名俨然成为国内高校发展的指挥棒,进而渗透到高校日常管理和学术活动中。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高校已经进入了一个由各大国际排名机构所设置的竞技场,它们在统一的指标体系下,以获得高分和高排名为目标,展开单项和综合竞技。


排名和竞技本身并没有问题,它为高校和学科发展创造了一个激励机制。而国际排名确实提供了各高校同台竞技的场合,让国内大学和国际一流高校同台竞争,这也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影响的扩展——毕竟中国是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大学教育也需要面向全球。


国内高校在各种指挥棒下展开锦标赛,这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如何评估各种国内、国际排名的具体内容及其背后的逻辑,却需认真甄别。



指标,一个强势的指挥棒

指标管理都有一个问题,即客观指标和实质内容之间的分叉。量化的数字和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大学教育的本质,但一旦指标自己成了体系,就有自我循环再生产的能力。


大学无外乎学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几项功能,无论是国际排名还是国内排名,其指标也是要反映这几项工作的成效。


有些功能是可以通过客观指标来体现,比如学术创新,一些重大的理论发现和技术发明,是可以衡量的;还有人才培养,从毕业生的就业和取向,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识别;甚至于社会服务,也是可以通过大学参与人类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实践来评价。


纪录片《大学》剧照


客观上,人们的主观认知也是根据这些客观指标转化而来的。麻烦就在于,这些“客观指标”要转化为可评价的数字,却是一个主观认定的过程。比如,不同指标赋权不一样,得出的效果就很不一样。


尤为重要的是,其实很多大学评价就不是依靠客观指标,因为那些客观指标极其有限,没办法全面评估一个大学的综合实力,故而要增加一些主观指标。


比如,学术创新如何,不单单是看那些已经产生效果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还得依靠同行来评价这些成果到底有多大;学生培养质量如何,总不能依靠少数几个杰出校友来证明学校的学生培养质量好,主要还得依靠雇主声誉调查;至于说社会服务,那就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也得通过一些主观设定的指标来衡量。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雕像(纪录片《大学》剧照)


实践当中,一些主要依靠客观指标来评价大学综合水平的排名,就受到不少诟病。


举例而言,办学资源(比如学校的财务情况、实验设备与平台、师资力量等)多的学校,理论上其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就高。但这并不绝对,要是有钱就能把学校办好,那还要学术底蕴、学术传承等干嘛?


一些办学资源匮乏的大学,反而能够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但一些靠钱砸出来的新兴大学,表面上排名很高,将很多人主观上认为的杰出大学甩得远远的,这到底“科不科学”,本来就是科学孜孜不倦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功能如此繁杂,很多东西就不能量化。比方说,北大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对国家和社会的思想影响,至今还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匹敌,这种历史声誉和社会服务水平,不是完成了多少项目、依靠声誉调查可以量化得出来的。


北京大学(图源:图虫·创意)


同理,人大的学校和学科的定位就是和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联,这一定位所导致的学校综合面貌,其实很难靠所谓的指标去衡量。


在这个意义上说,“指标”和量化思维在大学和学术评价上,本来就存在突出的矛盾。这一点,几乎所有大学管理者和学术从业者,都清楚无比。一个正常的学校和学者,肯定不会把各类排名视作大学履责的指挥棒,顶多就是个参考。


但从“教育管理”的角度上说,各种排名和指标实在是省事之极。有了排名,就可以分出个三六九等,可以解决非常多的事——比如,资源怎么分配,工作怎么评价,晋升怎么公平,管理者可以非常舒服。



指标泛滥

这几年,“双一流”大学建设,其最重要的杠杆还是要依靠各种指标。教育部要对各个高校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也得依靠专业评估、学科评估、教学评估等等。评估指标怎么设定,实在是一件极其伤脑筋的事。


总体上来说,现在的指标倾向于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相混合,尽量接近客观公正。学校和院系的管理者,如果想省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按照教育部的评估指标开展工作,缺什么补什么。


课题项目、论文、国际交流、人才符号、教学成果奖,只要去努力,总是可以有所收获的。


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就明码标价,课题、文章、奖励等都可以明码标价。没办法明码标价的,也可以设定激励措施。比如,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明确出国访问作为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招聘人才时,把有留学背景的国际化人才置于重要地位——有些单位还形成了潜规则,“土鳖”不要,只要海外精英。


清华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纪录片《大学》剧照)


当前,指标管理方法已经主导了学术机制,几乎每一个学术工作,都是围绕指标开展的。申请课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有开展研究的条件,而是为了能够获得经费金额、项目数、项目等级等量化指标。


于是乎,每次到了课题申报和评审环节,找(潜在)评委打招呼是少不了的——甚至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比老师还着急。


发表论文也不是学术工作自然而然的结果,论文的数量、等级和引用率,都是指标,能发出来就是王道。因此,为了发表一篇论文,不管论文有没有想法,有没有创新,但得使劲雕琢,甚至于找找期刊编辑的关系,也是必要的。


清华大学学风讨论沙龙(纪录片《大学》剧照)


评价一个老师是否有价值,也通过论文、课题、人才符号等指标量化。很多高校人事部门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是按照这些指标量化,按照分数给待遇,完全可以按照分数段分成ABCD多个档次。


至于说那些没有办法转化为指标和数量的工作,比如对学生的责任心,研究成果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其意义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无人统治的系统

指标管理的弊端如此之多,但仍然成为大学评价的路径依赖,其原因不在于指标是否科学,而在于管理者的行政惰性。大学不是工厂流水线,不能用泰勒制方法进行高校管理。


大学的学术和教育功能都是高度依赖于老师和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只有师生密切沟通,投入激情和感情,才能有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好的人才。


因此,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本,本质上是人的工作。一旦用指标化管理方法,将老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将学生的学校工作也计算成绩点,其实是将“人”物化,将本质上是创新性的工作,降低为重复性的简单劳动,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大学教育发展。


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纪录片《大学》剧照)


但对于管理者而言,将人抽象成数字,那是最为省事,有效率的管理方法——数字考核不用情感,也不用分辨其合理性,不用做人的工作。


哪怕老师和学生有意见,管理者也完全可以将之解释成是指标体系造成的,“标准就是这样,我有什么办法”?


于是,以指标为中心的大学评价体系,就蜕化成了“无人统治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人都觉得不合理,却找不到人去负责。


因此,国际排名在国内广为运用,这怪不了别人,只能怪我们自己。国际排名机构都是商业机构,排名就是一项生意,别人推广这一指标,本来就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发展和知识进步,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


图源:图虫·创意


但从国内那些最好的大学开始,一直到普通高校,都热衷于此。原因在于,好大学以为自己进了国际排行榜,就离“世界一流”更近了;而普通高校可以根据那些指标补短板,位置提升一点,也是成绩。


它们就未曾想到,任何指标,哪怕是客观指标,也是建立在特定的学术环境和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对于人文社科知识而言,其民族性和大众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品质。


国际排名几乎都是英语世界的游戏,中文学术要进入其中,结果可想而知。并且,大学体制也极其不一样,国际上的一流大学绝大多数是私立大学,但国内的大学几乎都是政府投资的,是公立大学。


纪录片《大学》剧照


私立大学在乎排名,也算理所当然,因为它们得争取生源和社会捐资,但对于国内的大学而言,其动机就极其诡异——无非就是满足一点虚荣心,自我安慰罢了。


尤其是对于人文社科而言,其知识生产的原点和终点都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如果这些知识被中国实践证明是有贡献的,那也必然是对人类进步作出了知识贡献。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国内的不少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都已经陷入了自我殖民化的境地之中不可自拔。



警惕学术殖民化

学术单位以获取国际认可为荣,为此不惜花大力气引进所谓的国际标准和认证——而这些标准说白了就是国外一些同行自嗨的方式而已。学者以发表国际刊物为目标,将之视作是学术成功的标志——至于说这些国际刊物潜在的价值标准,却是选择性忽略的。


学生也以选择留学作为学业进步的表现,哪怕出国留学后发现一个班80%都是中国学生,且学习的还是中国研究,连外国老师都觉得惊奇:中国学生为何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国外去学习外国人研究中国社会的有限的知识?


电视剧《小别离》探讨中学生出国话题


这种景象在今天,恐怕不是虚心向外国学习的表现,而是虚荣心作祟,拿个国外的学位作为在国内工作生活的敲门砖。


更值得警惕的学术殖民化的做法是,一些高校有意引导老师往国际化方向发展,全然不顾学科的特性和国内学术标准。比如,人文社科领域公认的一流期刊,可能还不如普通的SSCI期刊。


一些高校的学术单位为了学科评估需要,拼命引导老师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这些论文在学术单位的评价上,等级甚高,奖励丰厚,但如果翻译成中文,连普通中文期刊也发表不了。这就造就了一大批很会发文章,却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对社会毫无感知、对知识积累也毫无贡献的所谓的知识分子。


其实,就笔者所熟悉的的人文社科领域,中国完全有能力建立以中文为中心的知识传播和评价体系。就任何一个人文社科的学科领域而言,中国也完全有能力进行同行评议,哪一个学者有创造力,哪一个学术单位学术成绩和学生培养质量高,人们心里是有谱的。


图源:图虫·创意


一些学科因为建立时间较短,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学术引进,其学术鉴赏力也需要慢慢培养,出现一些“崇洋媚外”的现象,也是情有可原的。


另一些学科因为历史悠久,因高度集中的学术体制,导致学科内部山头林立、派系倾轧,甚至出现了学术腐败和不正之风,这也是客观现实。


无论是因为学术自信不够而需要国际排名来壮胆,还是因为怒其不争寻找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都不是让渡学术评价权的理由。


科学活动本来就不是在真空里面,而是在特定的学术体制里面开展,也需要学术资源的支持以及学者的组织。学科方向往哪个地方发展,学术资源往哪个领域投放,都会影响到学者的科学研究。


甚至于,不同的科学认识会展开竞争,进而影响到政策,甚至会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一个“证据”。可见,学术评价就不完全是一个专业的、客观的问题。



当然,无论哪一种指标体系,总归还是有水平高低的区别。好的学术创新,一定是科学性和深刻性结合在一起的;而差的研究,往往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排名、国际期刊等,并不是没有它们存在的理由——有些学者善于用外国语言讲中国故事,也未尝不可。


但是,“唯国际论”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做法,硬是在国内国际之间分个三六九等,实在没必要。


当然,我们也可以质疑,谁能代表“国际”——至少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上,西方中心的“国际”并不是不可挑战的。



编辑 | 陆茗

排版 | 八斤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不吃“西方那一套”!大学需要排名吗?中国才是国际大学排名的先行者!WTO退出机制规则与实践——关于俄罗斯退出WTO的提案思考孩子学校的副校长自杀了澳洲知名学府出事!女生曝:男生竟给自己排名,跟踪、性骚扰和开“淫色”玩笑刚刚!又有牛奶出事了!被检出有毒物质,很多孩子都喝过这个国际排行榜,我们看了又忧又喜!人到中年方懂:所有的家庭关系,都有因果的2023 US News 最佳大学排名,将没有哥大?公布!澳洲受欢迎英文名排名,男女第一名各是这个!你的名字排第几?JEV:科学家识别出有望开发阿尔兹海默病新型疗法的新型治疗性靶点国内高校纷纷退出世界排名,而这个老朋友居然踊进全美前30!最新!QS2023世界大学排名,失望…这些美国大学毕业直接落户上海!德国人自己的排名,为什么上榜的总是“工业大学”?2022又有这些出国考试取消了!留学生出国真是太难了...请神容易,送神难?高校苦排名久矣?常春藤盟校,全美第二的大学宣布退出全国排名世上无对错,只有因和果最新US News公立高中排名,华人热门学区无一校入选前十?突发!中国多地取消出国考试,留学更难!中国多所大学退出世界大学排名!还有一个新规,最近太多变了...突发!这些人今年将无法出国!中国多地取消出国考试,多所大学退出世界大学排名...著名985、211高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引发巨大争议!最新US News高中排名,你可千万别看这个排名选校,大错特错!从严!中国移民局官宣:限制非必要出境!各大出国考试陆续取消, 出国“难上难”!疫情第3年,澳洲日感染率全球第2,全美降半旗多所中国高校退出国际排名,该怎么看?男人再婚春华传福 玉虎贺岁——图记芝城春节联欢晚会全美最健康的州排名,华盛顿州名列前茅刚刚公布!中国:这5类人可出国!非必要非紧急出国清单官宣!中国恭喜澳洲新总理...全美10大Dream City排名,纽约市第一 | 快来看看你喜欢的城市上榜了嘛?万锦,会是下一个北约克么?惨!全球这项最新排名,温哥华差点垫底退出世界大学排名,中国高校的挑战才刚刚开始COSTA推出有爆爆珠的杨枝甘露?!夏季新品好诱人!胡锡进:理解人民大学退出国际排名,但不苟同一些人联想和引申南京大学对国际排名说“不”,一波“退榜潮”要来了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