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小作文久矣
小作文时代,
如何做一名正确的吃瓜群众?
01
最近三天里,
又有两篇“小作文”出现了大反转:
一是“哈尔滨曹某涛烧伤身亡事件”,
二是“阮一控诉美团跑腿勒索事件”。
好多网友着实被气得不轻,
因为又错付了善意和良心,
“三天内接连两起反转不实小作文,
一个让我大半夜真情实感地哭了一场,
一个让我气得胸口疼了一下午。”
最近这两三年,
类似翻车事件实在是太多了:
红黄蓝猥亵案,
苟晶高考案,
罗冠军事件,
网红殴打孕妇事件,
陈露霍尊事件,
哮喘血衣事件,
谢娜买房事件,
阿里王某文事件,
…………
这样的小作文翻车事件,
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
但我们总是跳进同一个坑里:
永远热泪盈眶,
永远义愤填膺,
永远不长记性。
02
其实把我们自己气着了还是小事,
关键是我们不分青红皂白的转发和点评,
伤害了一些本来很无辜的人,
轻则让别人被社死、被网暴,
重则让别人失业、丢工作、公司倒闭,
更重则让别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在这个小作文泛滥的时代,
我们在捍卫正义的时候,
怎样才能避免成为邪恶的推手,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了。
我之所以写这篇稿子,
就是想给大家提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小作文时代,如何做一名正确的吃瓜群众?
03
首先我们要明白,
任何一起事件,都由五部分构成:
1、你不了解的事情;
2、当事人叙述,但没有旁证的事情;
3、当事人叙述,有旁证的部分;
4、叙述者的观点;
5、旁观者的观点。
当我们明白事件的构成后,
就会明白任何事情的发生,
至少都有四个版本:
●你的版本
●我的版本
●他的版本
●事实真相的版本
所以有一句名言说得好:
“真相在抵达一个人的时候就被终结了。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
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04
当我们明白事件的构成后,
在面对任何一起热点事件时,
就都要养成一个习惯:
一定不要先入为主。
为什么不要先入为主?
因为先入为主容易造成“确认偏误”。
什么是“确认偏误”?
心理学家福勒研究过一个心理现象:
如果你一旦相信了一个东西,
就会寻找支持自己理论或假设的证据,
选择性的注意和收集信息(排斥其他不利信息),
并按照支持自己的想法或逻辑解读获取的信息,
从而推导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或真相。
也就是说:
我们想要的真相,
不过是合乎我们自己口味的真相,
我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先入为主:
如果我们在一件事上有了预设,
就容易陷入确认偏误的心理圈套,
致使一个信息无论合乎事实与否,
我们都会偏好性地支持符合自己猜想的那一面。
05
当我们明白事件的构成后,
在面对任何一起热点事件时,
就都要养成一个习惯:
一定不要妄下结论。
为什么不要妄下结论?
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
都难以克服一种人性:
只要我们一下结论,
就会进入自我维护自我统一的阶段,
本能地反感不利于自己结论的事实,
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已经错了,
但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和面子,
仍然会继续选择固执己见,
甚至进行强行洗白。
06
当我们明白事件的构成后,
在面对任何一起热点事件时,
就都要养成一个习惯:
一定不要急于站队。
为什么不要急于站队?
1、人一站队就容易智商归零;
2、人一站队,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手里拿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3、人一站队就容易走极端,发展到先看立场后看观点、甚至不顾事实;
4、站队态度越坚决,就越容易变成傻子和疯子。
所以面对热点事件时,
我们切忌不要一上来就站队,
一站队基本上就告别了智商。
07
当我们明白事件的构成后,
在面对任何一起热点事件时,
就都要养成一个习惯:
一定不要迷信大V和权威。
为什么不要盲目迷信?
1、此方面权威并不是彼方面权威;
2、权威也可能并不了解事件真相;
3、带节奏的权威多了去了;
4、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与之相反的权威;
5、当权威和权威打架的时候,十有八九是有利益冲突了;
一句西谚说得特别好:
千万不要迷信任何权威,
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权威只比普通人多懂5%。
08
你可能会问:
那我们在遇到热点事件时,
究竟应该如何去辨别呢?
我给你五个辨别的坐标吧:
1、这个事情有没有证据和理由支撑?
2、这个理由/逻辑是否能够推导出结论?
3、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
4、其中的证据/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
5、是否存在隐藏或模糊不利的证据/事实?
如果你不能明确判定,那就请:
1、不要轻信迷信权威;
2、不要轻易妄下结论;
3、不要轻易急于站队;
4、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5、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
09
如果你觉得五个坐标还不够,
那我再给你几个坐标,
就是在上面几个问题的基础上,
你还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面对的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2、我面对的这个观点,是从这个事实里推导出来的吗?
3、我可不可以换一种立场看?
4、我可不可以换一种性别看?
5、我可不可以换一种情绪看?
6、我可不可以换一个省份看?
7、我可不可以换一种国别看?
如果你面对的只是一个观点,
如果你换一种身份和立场,
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疑惑,
那这个事情很可能就有问题。
此时就不急着站队或妄下结论,
不妨在全面搜集、整理和筛选信息后,
再决定我们的态度和立场。
10
还想特别提醒一点:
一个人是善还是恶,
是正直还是奸邪,
是干净还是龌龊,
是和性别没有关系的,
是和老少没有关系的。
男人或女人,
成年人或未成年人,
都可能成为作恶的人,
所以在任何事情面前,
都不能单纯以当事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是大人还是小孩的角度去站队。
这几年很多“小作文”的翻车,
都是因为忽略这一点而发生的。
11
结合这几年的翻车事件,
我还想特别特别提醒一点:
受害者是可以被质疑的。
在最近这几年里,
“不需要完美的受害者”这句话,
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谁质疑受害者,
谁就会被扣上“要求完美受害者”的帽子。
正因如此,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本身并不算受害者,
甚至本身就是加害者,
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先发制人,
就利用“不需要完美的受害者”这个护身符,
无底线地夸大事实、捏造事实,
把自己刻画成“完美受害者”,
以煽动网络舆论来帮助自己,
给很多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所以,我始终觉得,
不仅法律需要程序正义,
网络维权也一样。
无论你是谁,什么身份,
只要你想利用舆论维权,
就必须得说实话,
就必须得接受质疑。
“受害者”可以不完美,
但不可以不诚实。
我真的不想再听到,
“你要求一个求助人诚实就是在要求完美受害者”这样的话了,
要求受害者诚实和要求受害者完美,
根本就是两码事,
诚实的受害者≠完美的受害者,
要求诚实≠要求完美。
受害者当然不需要完美,
受害者可以懦弱可以自私,
甚至可以恶毒,
这些都不影响受害人的定性。
但唯有诚实不可以打折。
我们当然不需要受害者完美,
但是我们需要受害者诚实。
12
最后想提醒的一点就是:
少做价值判断,多做事实判断。
我们该如何面对热点事件?
易中天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
第一要先学会弄清事实,
这是‘真伪判断’。
然后才能讨论是对是错,
这是‘是非判断’。
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
只能放在最后,
甚至未必一定要有。
可惜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往往是反着的。
事情还没弄清楚,
道德批判就先开始了。”
多做事实判断会提升我们的智商,
常做价值判断会降低我们的智商。
少做价值判断,多做事实判断,
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