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番茄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昨天下班在楼下等电梯的时候,看到旁边一对母子正在聊天。男孩一脸眉飞色舞地说道:“今天学校举办了合唱比赛,我们班得了全校第一呢!”说完仰着头满脸期待地等着妈妈夸奖。妈妈却只是简单地“哦”的一下,没有接茬,反而眉头一皱:“今天作业写完了吗?马上就要上初中了心里没点数吗?”
妈妈依旧在后面不依不饶:“你看老师今天还在群里表扬了人家小林,都没有你,也就你心大还在这乐呢!”孩子很气愤地说:“表扬小林是因为他最近进步大,我学习也很努力,只是你不知道!”生活中,多少父母是这样,孩子兴致勃勃地想和你交流,却被你几句话把天“聊死”。“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父母尽职尽责地抚养了我,但是他们日复一日无意中的言语损耗,在我童年和少年的内心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形空洞。
有一种情商低的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动辄用言语打压、消耗孩子内心的能量。最后逼着孩子一步步关上了自己的心门,毁掉一段本该很温情的关系。其实,为人父母最高深的智慧就是,跟孩子“好好说话”。8岁时,谷爱凌刚学会滑雪不久,就放下豪言壮语:“妈妈,我以后想去参加奥运会。”谷燕没有打击她,而是温柔地回答:“挺好的,加油,你可以的!”谷爱凌训练遇到瓶颈,状态不好,妈妈却不慌不忙,不断给她鼓励:
13岁,她第一次参加职业公开赛,重重地摔了一跤,她沮丧不已。妈妈却温柔地拍着她的背说道:“你13岁就和那么多成年人比,我为你感到骄傲。”在妈妈温柔话语的滋养下,谷爱凌不仅成为多项全能的少女,而且多年来一直和妈妈亲密无间。“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大,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而南风则徐徐吹动,让人如沐春风,最终,行人主动脱掉了大衣。”
当你强硬地命令孩子、打压孩子,孩子只会对你越来越抗拒、反感。当你对孩子和风细雨地讲话,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共情、包容与爱,你们之间的相处才会松弛而和谐。父母好好说话
教育才能起效果
视频用一种巧妙对比的方式,告诉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所呈现的感觉。比如贬低味特浓的这句话:“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 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再比如指责味很重的这句:“这题你不是练好几遍,笨得喔!” 调整一下顺序就成了:“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喔!”相同的字,换一下语序,就能表达出父母不同的情绪和语气。
一旦父母和子女说话变得温和、友善,孩子的世界就变得明亮了起来,也会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努力去改变、去进步。可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贬低、说教、指责当成了沟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电视剧《小欢喜》中,方一凡对待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妈妈董文洁总是对他用命令的语气,凡事呼来喝去,还动不动指责他这不行,那不行;爸爸方圆和他说话时总是和颜悦色、态度温和,经常认可他的优点;他总是郑重其事地听,然后把爸爸的话放在心上,悄悄改变。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
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耳朵一边进,一边出……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父母能放低姿态,耐心、温和、正面地和孩子好好沟通,用绵绵细语,将人生智慧慢慢灌输到孩子的脑中。这会让孩子内心被安全感所包裹,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尊重和关注的。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怪孩子难以沟通。”
中国式父母似乎很少开口夸孩子,特别擅长给孩子泼冷水,生怕说你几句好,你就飘起来。高中时,她好不容易从学渣逆袭考了第一,激动地告诉父亲。父亲只是淡淡看了她一眼,说道:“你这是瞎猫撞上死耗子,有什么可兴奋的?”但其实,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欣赏。那些经常给孩子鼓掌的父母,也把爱和信心洒进了孩子心里。最后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还会伤害孩子自尊,破坏亲子关系。想要真正让孩子进步,不妨试试“批评的话儿鼓励着说”。尹建莉的女儿有次数学没考好,老师在家长会后特意找她说了此事。
“老师说你这几次数学虽然考得不是很理想,但她觉得你在数学方面其实是很有潜力的。”
就这样,女儿受到很大鼓励,自信也被激发起来,之后越考越好。家长的信任和鼓励,就是激励孩子改正和进步的强大动力。结果每次都是说了半天儿子都不动地方,甚至还跟我顶嘴:“要去你自己去,别烦我!”后来,我反省了一段时间,才醒悟:命令式话语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尊心,滋生叛逆情绪。于是我再想让孩子做些什么的时候,便尝试用商量的语气:
“儿子,衣服乱丢可不是好习惯哦,你愿意和妈妈一起收拾一下吗?”当你放下咄咄逼人的态度,多考虑孩子的感受,以柔克刚,孩子自然愿意放下抵触,痛快地把事情给解决了。乐乐一个月花掉了1000多元的零用钱,妈妈心里很生气,但还是选择了温柔地询问乐乐:乐乐便向妈妈坦诚道:妹妹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是总没有自己的份,但是妈妈愿意为自己花钱,会让她感觉自己是被关心的。妈妈这才真正醒悟,原来是自己过于关注妹妹,疏忽了对乐乐的关心。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劈头盖脸的质问孩子。父母心平气和的态度和温和的话语,就是孩子的定心丸,让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信任父母,敢于敞开心扉。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发强烈。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任性,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比如孩子天天玩手机上网,不要直接对孩子发脾气:“不许玩手机了!”、“再玩就没收!”“妈妈能理解你,手机确实很有意思,可是长时间玩不仅伤害眼睛,还影响学习,你是大孩子了,妈妈相信你是有这个自律能力的。”
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就会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采纳你的建议。父母的良言,是指引孩子往前走的明灯,也是构建亲密亲子关系的桥梁;父母的恶语,则是种在孩子心里的毒瘤,也是一把割断情感链接的利刃。
本文来源|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插图设计|王荣佳
责任编辑|王佳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