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记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方舟」 I 垂直入戏
垂直入戏是一档由 故事FM 出品的内容种草栏目,在这里,你将听到我们对创作者的访谈,以及安利给你一部我们喜爱的作品。
魏丹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你可能比较陌生。
他和中国大多数的影像创作者不太一样,如果你想要他作品的资源,甚至不需要费什么功夫,只要给他的微博发私信,他会主动把网盘链接发给你。而且非常欢迎你的扩散和转发。
今年夏天,魏丹选择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方舟》做了「网盘上映」。他说,自己真的,走到了临界点。
自救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这大半年里我一直没有任何收入。
我回老家住了两个月,然后又回到我岳母家住了两个月。在这期间,我很矛盾很迷茫,不知道是该去做抖音,还是去房地产卖房子,我还背着一些外债,我需要尽快地赚钱。但这些事情也都不是我发自内心想做的,我就在问我自己现在到底还能做什么,我有什么。
我的上一部电影,《母腹之外》走了四年的审查,如今还在过审,没有结果,所以手里能用的就只有《方舟》这一部纪录片。当然比较好的是,它已经在国外获得了一些纪录片界比较重量级的奖项和认可。
■ 《方舟》曾入围「纪录片届奥斯卡」之称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Luminous单元」
有天晚上我就想到了将纪录片在网盘上映的方式,我觉得既可以让更多人知道、看到这个影片,另一方面也许我还能靠它回收一些资金来支撑我的创作和生活,也许能打开我现在被动的局面,所以我就决定这么去做。
对于像我这样的独立导演来说,作品版权既是收入来源,也是底线。其实这个做法也有一些争议。
也有网友跟我说,你这艺术电影不应该用如此卑微的方式去面对观众,应该更有自信一些。
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上映的形式无所谓,只要能让观众看到,不管它是在电影院也好,在手机上也好,都是一样的。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在一个国家,在一个电影工业体系里面,出现这样一种扭曲的、畸形的「自发行」的形式,其实也印证着电影生态的不健康。
我觉得网盘发行不是单纯从表面上看的是一种卑微的方式,好像让大家觉得艺术电影怎么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它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救,而任何时代的自救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死亡的面容
《方舟》拍摄于2020年,恰好也是一个关于「拯救」的主题。
故事围绕着魏丹的姥姥张秀华,她人生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的儿孙们是如何尽力挽救她生命的故事。
我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城叫朔州。那里曾经有亚洲最大的一个煤矿,靠近工厂的地方,煤灰会像下雪一样落在过路人的肩头。我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把刚三个月大的我送到了环境更好的乡下,由姥爷和姥姥照料。
和大多数由祖辈带大的孩子一样,我的童年尤其的快乐。我记忆中的老家和「天堂」一样,整齐的院落里有坐在门口抽着烟的姥爷,和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的姥姥。
2020年,当母亲打电话通知我说姥姥病危了,我赶回去看到躺在病床上,已经骨瘦如柴的姥姥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极大的错乱。
外婆消瘦的脸上已经看不到皱纹了,可能是病痛和剧烈的心跳,让她的面部紧绷着。我看到她眼眶下面有两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她躺在病床上发出低沉的哀鸣声,那种声音让我浑身发抖。
病床旁边放着一台心电图的监控仪,它一直在发出尖锐的声音,整个病房都处在一种焦虑和恐惧当中。
之前医生已经劝说了很多次,说你们可以带老人回家了,去安排后事。但到了后半夜,姥姥的心率又慢慢降了下来,之后也趋于稳定。但因为肺炎和肠梗阻,她还在持续地忍受着痛苦。
我看着姥姥像一匹饱经风霜的老马,一生奉献着自己,如今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等待着死亡。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那一刻让我非常有感触,感慨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所存在的真相是什么?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经历至亲的「死亡」。2005 年,我姥爷查出了癌症。但是当时我母亲她们因为怕打扰我学习,没有让我赶回家见姥爷最后一面。
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理解母亲她们的这种方式,为什么不让我在老人离世前回去看一眼?难道学习在那一刻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最后我只看到了姥爷的棺材,当时正在进行葬礼。
我妈妈提到我姥爷去世之前,他自言自语地念叨过,「感觉什么都能放下,就是放不下二毛。」
我的小名就叫二毛。我听完之后心里更不是滋味。
用影像直面痛苦
姥爷去世以后,没几年姥姥就突发脑溢血,魏丹也背井离乡,一直在影视行业里打拼,寻找自己梦想的出路。 他每年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只能从母亲只言片语里才知道:那个童年里天堂一样的小院儿已经没有人再去打扫;姥姥被送进了养老院,已经完全不能说话了。 回忆里的人和物好像都在逐渐远去。 十几年前,姥爷的去世带给魏丹难以磨灭的遗憾,所以这一次,魏丹想要一直陪在姥姥的身边。他想用自己的在场去记住姥姥,和与过去相关的一切。 不仅如此,他还决定用手机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我是个非常念旧的人,经常会把过去的老照片或者视频,分享给家里的亲人,发到群里,大家一起看,一起怀念过去的时光。所以这次我同样有这样的想法,在姥姥临终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既然我无法留住她的生命,那我希望用影像留住姥姥最后的这段时光。这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机。
另外比较重要的是,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勇气去面对这样的时刻,但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回避这个苦难。虽然看起来死亡是痛苦是压抑、让人窒息的,但是我觉得这恰恰是真实的生活。我喜欢这样真实的东西,我觉得它是有力量的。我想要记录真实的东西。
姥姥住院的前两周,我和舅舅姨姨们轮班儿照顾姥姥。近距离地观察当疾病占领上风的时候,人的身体是如何节节溃败的。看着这不可逆转的自然困境,我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一个胃管直接从姥姥的鼻子伸进她的胃里,外面接着一个小桶,为了把她胃里消化不了的东西给抽出来。鼻子上捏着氧气,手腕上又输着液,她的血管清晰可见,她的手上面粘满了医疗胶带。
姥姥最痛苦的时候一般是在凌晨,四五点钟就疼得醒过来。因为这个时间点正好是大肠开始蠕动的时间,其实是要排便的,但是她因为肠梗阻就没办法正常排便。她肚子里边好像有两只手在拧衣服一样拧着,疼到她的五官剧烈地抽搐,甚至狰狞,非常痛苦。
姥姥晚上总睡不着觉,她会一直睁着眼。我说姥姥你睡吧,她就眨眨眼,然后又睁着眼一直盯着天花板上黑暗的一个角落。有时候是大舅躺在她旁边,也是拉着她的手睡觉。
姥姥特别没有安全感,因为把她送到养老院之后,她每天都很孤独。同一个病房里隔几天就会有一个老人在半夜被抬走,她的孤独和恐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所以我发现这次姥姥生病,只要大家人在病房,她总是跟这个眨眼,跟那个眨眼,总是伸出手让大家握。尤其当我大舅走出病房的时候,姥姥的目光会紧紧地跟随着他,盯着门口看他什么时候回来。大舅一进来,姥姥就会把手伸起来,希望他能握住。
我能从这个细节里感受到虽然姥姥这个时候是非常痛苦、害怕和孤独,但另一方面她又享受五个子女能够聚在她身边,这种短暂的、残酷的幸福。
大舅
这一次住院,五个子女和包括魏丹在内的孙辈们,都有了心理准备。他们悉心地照料着母亲,甚至有说有笑的,仿佛也在把这种照护,当作和母亲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 其中,和魏丹接触最多的,是大舅——也就是姥姥的大儿子。这个记忆中不太寻常的长辈,一个在镜头前总穿着黑色衬衫、理着平头的中年男人,成了魏丹片子里的主角。
这次拍摄我觉得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世俗人眼中,看似是失败的人,他不一定是真的失败的,看似很笨拙愚蠢的一个人,他未必就是没有智慧的。
我长大之后大舅一直在外地,所以我们联系其实并不多。小时候大舅总带着我们出去玩,他非常喜欢小孩,就像一个哥哥一样去照顾孩子们,带着他们去疯玩,甚至从来也不考虑后果和危险性。他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很多的快乐,家里的小孩都非常喜欢他。
但就是这样一个仿佛一直游离在家庭之外的人,却在这次看护中,一直没有动摇他的价值观——他要救姥姥,不惜一些代价的。
他并不会像其他人一样,陷入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争论中,总在想办法。他每时每刻都在百度上查母亲的这个病要怎么治,总会坐到母亲的身边,握着她的手,或者给母亲擦擦嘴,擦擦脸。
当家里人可能因为谁出这次的手术费之类的事去争论的时候,大舅可能以为大家真的谁都不愿意出钱,他就默默地走出去,坐在走廊里,开始给他朋友们挨个打电话,甚至有些低三下四地去求他们能否借一些钱来为母亲做手术。
大舅:我妈病了。 朋友:是吧。 大舅:你能不能给她,我实在没办法了,你能不能给我解决点儿钱。 朋友:(长叹一口气),在二医院……
大舅和我姥姥一样,都是基督徒,所以他比其他子女多了一份虔诚,嘴里经常说着祷告,祷告。
打电话前的那个早上,他说自己内心无法平静,如何祷告都平静不下来。不知这是对姥姥命运的预示还是对自己的。
大舅他还有三个孩子,有两个是和前妻生的。那两个孩子都是女孩,都已经长大工作了。跟现任生下的是个男孩,就是影片后面跟大舅一起在医院陪伴的那个小男孩。
大舅妈:我现在就视频告诉他(小儿子),不要写作业了。马上开学了,不要念了。 大舅:这就是你帮我呢?我和所有的弟兄我打电话(借钱)。 大舅妈:我帮不了你。 大舅:你帮不了我就站后面,去睡觉。 大舅妈:(欲言又止)…… 大舅:不用说了,不用说这些了!
我大舅妈的意思是,家里头两个孩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家里其他的舅舅和姨姨们的生活条件都比你好,你为什么还要去借钱来看病?
大舅是觉得在这个阶段孩子上学并不重要,晚上学几天也不会怎样,可是母亲的生命只有这一次。妻子说这么多年你也没关心过我的感受。双方就是都不理解彼此。
大舅妈:哎呀行了,你不要说了。
我大舅可能急了,他觉得他不能眼看着母亲就这样被一块石头活活憋死,他觉得别人不救,我得救。但他后来好像也没有借到钱,最后手术钱是我二舅和二姨出的。
-5-
「观看」的道德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经常思考什么镜头可以拍,要在什么距离拍。这和平时拍摄的家庭影像全然不同,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道德压力。
如果说在家人发生争吵时,我还可以安全地,作为一只墙上的苍蝇,静静地观察和记录,但在姥姥做完手术被推出来的那一刻,我作为亲人和创作者的两重身份就出现了极大的互斥。
护士:「大口吸气,再睁睁眼睛。」
后来麻药劲儿过了,姥姥慢慢开始感觉疼,一阵一阵的,我的舅舅和姨姨们就围在母亲周围,都在默默地哭,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在面对这种生死的压迫感的时候,我手里拿着手机,一直在发抖,我反复地拿起放下,最后还是决定去记录下来。从更加冷静的角度去想,这样一个时刻是非常重要的,它提示我们痛苦和疾病是什么样的,它带给人的脆弱有多少,我认为它的价值和意义大过于当时我个人的情感羁绊。
我希望能够直面这些疾病和痛苦,这是我们需要具备的勇气。
魏丹的勇气让他拍到了那颗困扰着姥姥和整个家庭的石头。它是金黄色的,直径有足足5cm。 医生发现可能胆囊里还有块更大的石头,但考虑到手术的复杂性以及老人心脏的耐受能力,只能等待着之后子女们再讨论。
有的时候,午后阳光正好。我陪着姥姥看向窗外:北方小城的冬季寒冷萧瑟,工厂的烟囱里冒出大股大股的白烟。在医院的不远处,有座教堂,不知道姥姥是不是在看向那里。
我一直想知道,姥姥到底在想什么?她会想自己的一生吗?她会想死后要去哪儿吗?她会害怕吗?
但我从来也没问出口过。外婆已经不能说话了,她已经不能说话 20 年了。
我当时并不知道姥姥为什么会信仰这个,也听不太懂,我只是在玩在看。
因为她去世之前已经不能说话了,关于葬礼和一些身后的事情可能也无法表达,所以只能由家人们、儿女们来处理了。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姥姥对于「死」到底是什么想法了。
去天堂等我
在医院又住了十几天,子女们好像也到了一个临界点,完全失去了治疗的方向。姥姥被接回了老家休养。2个月后,去世了。
而让我们都没想到的是,在齐心协力了这么久之后,五个儿女却在母亲还温热的遗体面前,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争吵。
他们争吵的焦点就是如何去安葬姥姥,是以民俗还是以宗教来办。在姥姥去世之后的那一刻,这个家庭好像瞬间就分崩离析,进入了一个更深刻的对立中。
二姨:自从妈在这儿死了,没烧过一点点纸。 大姐(也是基督徒):就不能烧。 二舅:我们虽然不信耶稣,但我们没有反对过你啊,是不是啊。 大姐:那本《圣经》的内容已经框死你了(注:指已经规定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三姨:就是给妈打个鼓,这就是按世俗啦?!来,叫耶稣现在就把我带走。
在他们争吵的这个过程中,大舅时不时地揭开母亲身上的白布,有时候他也会亲一下姥姥的额头,或者轻轻转一下母亲的脚踝。虽然我大舅他自己也是信基督,但他没有直接说什么。
争吵结束之后,他伏在母亲的身边痛哭流涕,他拉着母亲的手,她的手已经很僵硬,只有一点点余温。
他说,「妈妈不要生气了,在天堂上等我。」
他这一辈子总是在外面,让母亲操心,到母亲临死都没有赶回来见她最后一面,他觉得自己很对不起母亲。我觉得这句话里,包含着许多无法被谅解的遗憾。
残酷的礼物
魏丹把拍摄的影像最后汇总剪辑成了《方舟》,他的第一部纪录片。 他选用黑白画面和大量静止的人物特写,把姥姥走向死亡的整个过程,把一个家族的摇摆不定与分崩离析都真实,甚至残忍地记录了下来。 影片中除了魏丹的家人以外,还经常会出现一条长长的医院走廊,走廊的尽头是一扇窗户。窗外时常会闪过的救护车的声音,以及手机上、电视里滚动播出的新闻,都在提示着观看的我们,距离这场「中国式」死亡 1400 公里外 —— 正蔓延着 21 世纪以来,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 魏丹说,这个窗口给了他命名这个片子的灵感——姥姥在的那个病房,就好像一个小小的方舟。在惊涛骇浪的历史里,他们一家在平静地等待一场死亡。
我觉得当时在这个疫情的大背景下,我们个体的小家庭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中,或者说宏大叙事之下的一艘小船一样,不知道方向在哪。为了自己的生活、生存、生命,或者说为了自己的母亲在奔波着。让我感觉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无法控制小人物这种蝼蚁般的命运。
所以方舟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一种希望,或者说是一种避难所。
但大舅之前和我说,这部影片也许是你姥姥送给你的一个礼物,虽然它是残酷的。
我觉得人的记忆是非常脆弱的。当初认为刻骨铭心的场面,没过几年,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我还是非常欣慰自己当初能选择纪录姥姥,还有家人们的那段时光。
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再回看,好像正是这部片子在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中托住了我,给了我一点点继续创作的火光。
在这几年在疫情的背景下,又是影视行业的寒冬,大家都不是很好过,是影视行业的寒冬,尤其是这些做独立电影、纪录片的创作者更是难以维持生存。大家基本都转行离开了,没有几个坚持下来的,我感觉非常遗憾。
在高压的审查下面,你的影片不能被观众看到,你也无法回款,你甚至不能靠你的创作去赚钱养活自己,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问题。我认为它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好的变化,我们还需要在黑暗中继续前行。
在网盘上映之后,非常多的人对《方舟》这部作品表示了肯定,也有很多人用实际的行动支持魏丹。魏丹的下一部纪录片《永恒之日》也已经在计划之中,靠的也是公开众筹。
方舟这个片名,一个古老的宗教隐喻,好像在当下有了更广泛的意涵。
一个家庭依赖彼此,见证至亲的离世;一部独立电影,靠着口口相传与观众见面;一个依靠网络众筹保留下来的创作火种。
滔天的巨浪还在侵袭着我们,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能做的,只有建造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方舟,继续,守护彼此。
如果你想观看魏丹的作品《方舟》,可以在故事FM的公众号后台搜索「方舟」两个字,你会找到它的观看链接。
假如你想要支持魏丹导演的创作,也可以去微博搜索「导演魏丹」继续关注他的后续动态。
-封面及内文插图来自纪录片《方舟》
Staff
讲述人 | 魏丹
主播 | @寇爱哲
制作人 | 也卜
声音设计 | 孙泽雨
文案 | 突突 也卜
运营 | Yoyo 清韵 化晶
BGM List
01. 绿色的扣子 - 桑泉
02. The Awaited Little - 彭寒
03. Famous Organ Works Concerto in D Minor - 巴赫
04. 一粒 - 桑泉
05. 出路 - 彭寒
出品|声音故事传媒「故事FM」
版权声明:声音故事传媒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故事FM
故事FM 是一档亲历者自述的声音节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