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孩子逼成哑巴,只需要三步
前段时间常爸写了一篇文章《孩子进房间就关门,刺痛了多少父母亲的心?》,讲述了孩子回家就关门、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抖音屏蔽父母等一系列操作,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引发了无数老父亲、老母亲的共鸣。
大家纷纷吐槽自家娃,是如何“嘭”地一下关上房门,丝毫不顾及门外被分离焦虑折磨的父母。
关门、屏蔽父母,这一件件小事无不在宣告着:
孩子长大了,父母不再占据孩子世界的C位了。
这一点,家长们还是及早清醒得好(最近一两年开始,常爸也在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除了这种物理层面的距离,最让父母扎心的是,孩子与自己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尤其是不少青春期的孩子,恨不得与父母变成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网上有个段子:
答:给钱!闭嘴!
虽然很好笑,但笑过之后却不免感觉有点悲凉。我们教孩子学说话,引领着他们从牙牙学语到叽叽喳喳,甚至还曾经为他们天天围着我们十万个为什么感到厌烦,找个机会就想把娃支开,自己好好喘口气儿……可转眼之间,他们就从和我们无话不说变成了无话可说。
这反转,老父亲、老母亲会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啊!
那为啥我们就突然跟孩子没话说了呢?前段时间有个爆火的小视频,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
这则视频,是一个天津小学生被爸爸要求少玩多学习后,声泪俱下吐露自己心声。
来源: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女孩虽然涕泪横流,但表达能力一流,完美回击了爸爸的种种要求。相比之下,爸爸的反应就非常让人窒息了,哪怕知道自己没理,也要硬着头皮摆谱。
这交流,完全是单向输出。而效果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忽然就理解了很多人提起与父母沟通时,为什么会显得那么无奈,到最后甚至放弃了沟通——
不是孩子对父母没话说,而是父母让孩子太失望。
上面的小视频真是这几年我见过的关于亲子之间最优秀,最有启发的视频之一了,孩子不仅人间清醒,而且表达能力卓越,特别有助于我们大人理解孩子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而大人可以说是句句踩坑——但别光顾着笑话或者指责这个爸爸,他犯的错,我们可能同样避不开,甚至还不如人家。
所以常爸今天就试着来拆解下其中的问题,也欢迎常粉们在文末一起交流你们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做更懂孩子,更能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家长。
视频里最引人注意的,是孩子对父亲的几句质问:
你先回答我的问题好吗?我是哪里对你不好还是我哪里差,还是哪里不行,你可以随便说,我可以改。
面对女儿的问题,爸爸却选择了沉默。
女孩要求爸爸回答自己的问题,要求他指出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她想要做一次真诚的沟通。但是爸爸却没说出任何细节,只是想着如何让女孩乖乖听自己话,多学习一会儿。
对于女孩的问题,爸爸大概压根儿没有认真想过,更没有打算回答。这样的沟通,真的让人很窒息。
这让我想起了有个网友回忆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与父母没有沟通时,写道:
从我英语比赛初赛通过,我很开心地去跟我爸分享,然后我爸说我太骄傲把我骂了一顿开始;
从我想要穿好看一点,穿牛仔短裤和高帮的凉鞋被我爸看见之后,打电话骂我妈教坏我开始;
从我跟我爸聊天分享我的开心事,他应付着然后嫌我烦开始;
从我爸知道我对什么感兴趣之后,就不遗余力地打击我开始……
孩子想说,但父母不想听。每一次父母的拒绝,就像是在孩子身上扎了一刀,直到把孩子表达的欲望全部杀死。
保护好孩子的表达欲,实际上保护的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
常爸之前读过一本陈美玲的书,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她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而是她特别强调她非常注重保护孩子的表达欲。只要孩子想跟她说话、问问题,她就会停下手中的事情,看着孩子,认真地听孩子说话。
陈美龄和三个儿子
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立即放弃所有的事情和孩子交流,但我们是不是至少能给自己定个可以满足的KPI,然后坚决执行:比如保证每晚睡前都能与孩子有谈话时间,聊聊孩子的困惑和问题,让孩子知道父母一直都在关心他,然后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地进入梦乡。
除了交流,信守承诺同样重要。
再回到刚才的视频中,听一听女儿和父亲的对话:
但是我有自由的时间呐,我不能没有自由啊,我不能光在学习身上啊,学习必须劳逸结合。我写完作业了,我把我的事情干完了,难道我玩还有问题吗?
行!那你可以玩会儿,但是你不能玩太久。
女孩说自己已经把所有事情都完成后,才开始玩的,她认为自己没有错。
不难想象,女孩和爸爸之前应该有约定,必须写完作业、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后才能玩。女孩遵守了约定,但爸爸却失信了。
他想要给女孩布置更多学习任务,在他看来,既然孩子能提前完成任务,那就说明她能完成更多学习任务。但他忘了,促使孩子提前写完作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可以玩一会儿”的奖励。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打交道,就是因为父母仗着自己是父母,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之前有不少父母抱怨孩子写作业拖拉,明明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非要用三四个小时。
后来发现,孩子之所以故意拖拉,就是因为害怕完成这项任务后,会被继续加“妈妈牌”或者“爸爸牌”作业,写完语文,妈妈立马送过来数学;写完数学,爸爸立即呈上英语;写完英语,父母又要求弹钢琴……面对父母(老板)无穷无尽的要求,要是你,你能保持乐观勤奋积极向上的态度来拥抱这一切?
这种无休止、密集的时间安排,只会让孩子早早开悟:多拖一会儿,就能少做点事儿,所以,我干嘛还要为难自己。
尽管父母都许诺,完成任务后能休息一会儿。但父母数次爽约,让孩子已经不再相信父母的许诺了。
人无信而不立。因为野心膨胀、不守承诺,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已经垮塌之时,有不少父母却还像女孩的爸爸一样,强撑着作为一个大人的威严,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
“你可以……但你不能……”
这种虚空的自信,换来的是孩子更大的不信任和不屑。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一旦崩塌,想要重建可就困难了。
父母是怎样用质疑来伤害孩子的呢?
视频中女儿和父亲的对话,又堪称是一个伤害孩子的模板:
我九点就睡了,我还能玩到半夜?
你最近表现挺好,那就允许你再……
还看我最近呢,我每天都表现很好。
能继续坚持下去才是真正的好,我不是说非得让你如何如何,但是知道你……
还如何如何呢,你要是要求这样,机器人都忙不过来,我长八只手都忙不过来呢,还说你给我的压力小,你真行,有本事你试试我这个压力!最后告诉你一句话,请珍惜我们孩子的儿童时光。
女孩反驳爸爸的逻辑是:
我很自律,九点准时睡觉,不会熬夜玩;
我很努力,高效完成作业,不会拖拉;
我很坚强,顶住巨大压力,勇敢生活。
女儿的表述清晰,条理分明,由此能看出,女孩已经初步掌握了自主生活的能力,她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但是爸爸依旧不愿意相信。
听到女孩很自律,他会先表扬再贬低:
你最近表现挺好,那就允许你再……
他没有为自己不受控制的野心道歉,还是站在高高的位置上试图控制女儿、安排女儿。可对女儿来说,这些所谓的安排,已经没有那么有说服力了。她有了自己的判断,也有了独立的想法,更有合理安排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刚刚结束的热播剧《大考》里的吴家俊和妈妈董碧华。
吴家俊学习成绩很好,也很有画画天赋,并且他也能很好地安排好文化课和艺考准备,对未来也很有自己的主见。
但妈妈就是不愿意相信儿子已经长大了,不允许孩子关门,事无巨细地安排好孩子的一切,监视孩子的复习进度。
乍一看,这是一个呕心沥血、为孩子付出一切的母亲;但仔细想想,才发现母亲以爱的名字施展自己的控制欲,将已经长大的儿子束缚得透不过气。
结果逼得吴家俊离家出走,差点跳河自杀。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长大,而是父母不愿意孩子长大。因为父母把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压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离开,父母的生活就会失衡,陷入困境。
否认孩子自立的能力,实际上是父母自私的自保行为。这种情况下,作为牺牲品的孩子怎么可能会跟父母有话说?
所以,根本就没什么“孩子突然跟父母就没话说了”。世间所有的放弃,都不过是一次次失望累积的结果,突如其来的无话可说,背后其实是孩子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孩子想表达的时候,父母选择捂住耳朵;孩子满心欢喜冲向目标时,父母却食言画大饼;孩子想要分享成就感时,父母却否定泼冷水。被伤害太多次了,哪怕换到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也忘记了争取和改变,这叫“习得性无助”。
与其苦恼孩子为什么和自己没话说,不如仔细想想,究竟应该怎样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孩子的心门不是一天之间关上的,而是日积月累中被关闭的;关上心门的也不是孩子自己,而是不愿倾听孩子内心的父母。
如果你喜欢常爸这篇文章,请在文末点赞+关注,希望我们的孩子跟我们永远有的说。
往期推荐
对孩子学习超级有用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四岁女孩深夜背书记不住,妈妈自抽耳光:内疚式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伤?
论“碰瓷儿”,有的爹妈是专业的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