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家长越催,孩子越“废”。父母觉得孩子在磨蹭拖延,其实孩子可能正处在自己的做事节奏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体验世界,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在的成长。
有人说,成为家长后,生活就像开了2倍速,而孩子却是0.25倍速。
这不,前两天,有位妈妈因为7岁儿子写作业太拖,把自己气进了医院。关键是,她每晚都会坐在孩子旁边,督促他快点写作业,结果完全不起作用。可能很多家长都想仰天长“问”:为啥父母越催,孩子反而越慢呢?01
孩子是真的慢吗?
看着孩子睡眼惺忪,磨磨蹭蹭的样子,她忍不住一遍遍催促女儿。但,孩子就是快不起来。妈妈的脾气一下被点燃了,她愤怒地把鞋丢给女儿:“赶紧穿上,你是不是故意的?妈妈说了多少次,你就是不当回事!”
大人和孩子的节奏,本来就是不同步的,觉得她墨迹,其实是因为时间紧迫,自己过于焦虑导致的。孩子慢一点,不是很正常嘛?然后她蹲下来安慰孩子,对不起,是妈妈太着急了,你慢一点没关系。
女儿一听,抹了抹眼泪,又有条不紊地收拾起来。最后,两人也按照计划时间出了门。你看,父母眼里的墨迹,对于孩子来说,只是“正常操作”。父母着急催促,反而容易打乱孩子的节奏,让孩子更紧张。而且,孩子的注意力也会从行动转移到家长的情绪上来。这时,他们通常会想,怎么才能让父母不生气,而不是如何赶紧完成这件事。孩子拖延,可能是因为他遇到了困难,害怕承担做这件事的后果。“以前儿子学习从来不让我操心,自从上了初中,就不爱写数学作业了,因为这事儿叫了好几次家长,我也实在没办法,怎么督促都没用。”
借着吃饭的由头,我把外甥约了出来,和他推心置腹的聊了一番。后来,他承认,也不是真的讨厌数学,而是现在上课有些听不懂,课后作业实在不会做。而且,他求助妈妈报补课班,还被说上课没认真听。所以,他觉得自己压根学不好数学,干脆就放弃了。听到这里我明白了,原来他拖延写数学作业,除了畏难情绪在作祟,更令他害怕的是,哪怕努力了,也得不到正反馈。《自控力》中说,使我们产生痛觉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这件事的预感。孩子拖延,其实是在头脑中预设了这件事的难度。觉得自己做不到,所以干脆不去做。磨蹭、拖延也是孩子维护自身“自恋需求”的一种方式。为了避免诱发挫败导致的羞耻感、无助感、弱小感,他们会逃避那些看起来“有点难”的事。这样,就可以暂时逃离“我其实很笨”、“别人会觉得我很笨”等负面的想法和标签。有时孩子拖延,也是在告诉我们,他认为自己不去做这件事,是更安全的选择。为什么越催越慢?
父母催促,容易引起孩子消极的感受,从而产生抵抗情绪。女儿完成作业,希望爸爸能同意自己玩一会,放松放松。
爸爸忍不住督促了一句:知道你最近表现挺好,允许你玩一会,但不能玩太久。话音刚落,女儿委屈地反问道:我玩到过半夜吗?我是最近吗?我一直表现都很好。爸爸察觉到了女儿的不开心,但依然没有停止督促:那你要继续坚持下去。我反倒觉得,恰恰是她很在乎父母的看法,反应才会如此激烈。她崩溃的点,不在于“催”这件事本身,而是爸爸不愿相信,自己的女儿有自律能力,能够平衡好学习与生活。她很害怕自己在爸爸眼中,是一个“不催就做不好”的孩子。所以,她潜意识里想借助自己的情绪反抗,以此来告诉爸爸:我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我希望被你信任,我也值得被你信任。
热播剧《大考》中的高中生吴佳俊,几乎每时每刻活在妈妈的监督之下。高考在即,妈妈为了让儿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放弃“画画的执念”,毅然决然辞了工作,守在他桌边。她还制定了一套满当当的复习计划,用来催促孩子,抓紧时间做题看书。吴佳俊觉得自己只能按照妈妈的意愿行事,被催得太狠,压力太大。
所以总会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利用一切机会偷偷画画,以此来释放情绪,找回一些自主权。
而且,因为要暗中观察妈妈的动态,他学习反而变得三心二意。后来,吴佳俊返校,脱离了妈妈的催促,学习成绩不降反增。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过度催促,对孩子来说,恰恰是一种过度控制。父母越催什么,孩子反而越容易反感什么。这样的关系里,不存在赢家。来访者张女士有一个正在上初二的儿子,中考在即,她感到十分焦虑。“孩子写作业根本不用心,10道题能错9道,明明稍微动动脑就可以做出来!”
孩子稍微有点强迫症,写作业喜欢反复检查,虽然有点慢,但正确率基本能保持在90%左右。可妈妈却看得格外心急,担心孩子考试做不完题目,就开始训练孩子的做题速度。 只要孩子写作业,她就在旁边催:“赶快写,这么慢怎么行,你看看都几点了,该写下一道了!” 因为只要一考试,他就会自动脑补妈妈的催促声:“快点,快点”,以至于无法专心做题,深入思考。日本脑科学家曾证实,催促是培育聪明大脑与专注力的禁忌。孩子在大脑快速发展的时期,每天有数不清的神经元在建立链接。父母的催促,会让孩子的大脑发育活动受到干扰,同时也会给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号——如此一来,大脑就会切断链接,孩子也就无法继续深入探索、思考。
长此以往,用进废退。孩子的大脑会变得越来越懒,反应也会越来越迟钝,思考方式也容易变得极端和单一。有一项研究表明,我们主动做事的时候,执行规划能够带来自我实现的快感,会有充分的期待与成就感。
但是被催促时,主观能动就变成了客观被动,自我满足感就消失了。《和早教专家学潜能开发》中说,人类天生就有自我发展和探索的驱动力,但这个本能的驱动力会因受到外界影响而减弱。本来,孩子独自完成某件事后,会产生“我很棒”的正向反馈。
可父母一催,孩子会下意识觉得,这是为父母做的,或是被父母逼的,孩子自然无法从中得到成就感。但这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催才做,不催就不做”的行事习惯。孩子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的标准,不再是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成长价值,而是父母催的次数,以及着急的程度。时间一长,孩子的内驱力就会消失,做事意愿只能依赖于外部刺激。
还有,父母经常性催促,孩子可能会产生“被动攻击”的行为。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曾说:医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师的孩子不学习,是他在咨询中经常遇到的案例。“儿子平时成绩很不错,可一到期中期末这样的大考就会考砸,本以为是心理素质不行,给孩子做了很多次心理建设,但没起到任何效果,不知问题出在了哪里?”
“他们总是事无巨细地督促我做好一切,一旦我的节奏慢下来,他们就会催我赶上去,尤其是在学习上。
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所以我一直很努力。”
可每当被问到关键问题,他都会沉默,仿佛在保护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最后,在曾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男孩终于说出了真正原因:“有一次生病,期末没考好,拿到成绩,看到父母生气的样子,我内心却觉得很爽,这种感觉远远盖过了失败带来的羞耻,之后,我迷恋上了这种快感。”
心理学有一个观点,一个人之所以会迷恋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想让身边的人失望,以此来表达反抗。男孩表面上觉得,父母催促是为了自己好,自己应该听父母的。于是,他选择用“掉链子”的方式让父母失望,以此来被动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其实,类似的案例有很多,甚至很多孩子自己都意识不到,对父母竟然是存在攻击性的。如果父母总是一味催促,把孩子当成一个毫无自制力的“坏人”,那么孩子真的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去做一些“坏事”,来验证父母的话。如此看来,经常性催促造成的危害,早已和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完全不能催孩子,只是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家长好脾气才能有好教育》中说,很多孩子没有成人那样的时间紧迫感,他们不是装,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快。所以,生活中,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儿童认知理论表明,孩子7岁前,还没有发展出抽象思维,几乎无法理解抽象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管理工具,把抽象化为具体,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时间的快慢、长短。比如,早晨七点半了,要吃早饭了;中午一点了,要睡午觉了;可以玩十分钟手机,只能到八点钟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千万别因为孩子动作慢,就去“代劳”。我们要给予孩子自我调整、自我修正的机会,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做事节奏,拥有一定的自主权。首先,“催”可以,但要避免带入个人情绪,同时要及时给予孩子一定的正面反馈。很多时候,父母一着急,就容易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慢!再磨蹭今天别去上学了......等等。
这些责怪的话,只会让孩子害怕、紧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比如,宝贝,离我们出门还有半个小时,妈妈相信你可以自己做好xxx等事......孩子往往会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从而更快更好地完成。生活中,不少家长喜欢用“马上”、“一会儿”等模糊的词句。
孩子的时间观本来就不明确,这种模糊的概念只会让他们觉得:我还有时间,还能再等等。因此,家长一定要用“十分钟,半小时”等这种具体时间来表述。我看见你已经自己做完xxx了,太棒了,接下来是不是要去做xxx了呢?
或者:你已经自己穿好衣服了呀,真快,鞋还没穿好,需要我帮忙吗?
这样,既肯定了孩子,又间接提醒了他下一步该去做什么。当然,家长也一定要注意,如果没有到规定时间,最好不要去插手孩子的事。因为这不仅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还会消减他们的责任心。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反正再慢也有父母帮忙,做事反而越来越不上心。因此,父母可以去客观提醒孩子还剩多少时间,但不要去干预他们的行为。你可能会问,给孩子自主权倒是不难,但他还是墨迹怎么办?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孩子迟到吗? 也就是说,要分清楚催促的事到底该由谁负责,属于孩子的责任、后果,就要试着让他们自己去承担。但,在此之前,父母需要提前和孩子明确,不遵守时间规则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让他们知晓且认同。比如,孩子磨蹭,可能会错过早饭时间,可能会因为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提醒......饿肚子也好,产生羞愧感也罢,这些都是孩子的事。家长得放手,让孩子去体会,去感受。之前看到一个观点,孩子是活在当下的,如果不让孩子自己去经历,他们真的很难理解,父母为什么会对自己有这样那样的要求。我们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体验世界,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和代价,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在的成长。点亮“在看”,最后我想说:愿意让孩子慢一点,也是家长的必修课。*来源:窈窕妈妈(ID:iiimum),践行科学养育、快乐带娃的90后潮妈。用漫画和文字,分享海量育儿干货、和你聊聊当妈后的那些事,陪伴千万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的视频号开通啦!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