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神奇的科考逆袭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时代,有没有逆袭案例呢?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一位初试331分的考生,在复试环节,一举超越初试390高分的考生,而神一般地逆袭被录取,此消息一出引起极大关注,登上了热搜。
那么,在古代的科举考试时代,有没有类似的逆袭案例呢?我们不妨从千年科举史中去梳理一下,看看那些神奇的科考逆袭。
错认颜标作鲁公
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代,到了唐代还不是十分规范,可操作的成分很大。尤其是主考官也就是权知贡举,对于状元的确定有着很大的主动权。
据《唐摭言》载: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甲戌科,礼部侍郎郑熏任知贡举,这次共取进士30名。郑薰审视新进士名单,反复斟酌时,发现其中有一位姓颜名标,心想:“这一定是颜鲁公之后,就让他当状元再好不过。”于是大笔一挥,这颜标就逆袭成为了状元。
颜鲁公就是颜真卿,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是个大书法家,“颜体”书法的创立者,他更是一位正直敢言、不避权贵、多次遭贬不改初衷的清官。安史之乱时,他曾因为维持正义而遭奸臣陷害,被叛将刀架脖子上胁迫他从逆,他正言怒斥,毫无惧色,最后惨遭杀害,赢得了人们的敬重。自然郑薰也是十分钦佩他的,爱屋及乌,就对颜真卿的后代非常关心。
颜真卿
新科状元谢恩那天,郑薰在闲谈中胸有成竹地问及颜标的“庙院”,即供奉祖先的家庙,颜标却说:“学生出身微寒,家中不曾有庙院。”郑薰明白自己搞误会了。很快有好事者编出了打油诗,嘲笑郑薰:
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正因为这样,唐代科考又容易酿成事故,而造就新的逆袭机会。据《记考》载: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乙卯科,录取25人,以张贻宪为状元,赵观文排在第八名。
赵观文
出榜后,有个叫李滚的考生是皇妃的远亲,得知自己被黜落,千方百计找茬攻击这次考试。事先,由于皇妃的一再吹嘘,昭宗也颇赏识李滚的文才,听说他未被录取,自然很不高兴。昭宗密令近侍们到贡院门口拦着搜考生的夹带,却什么也没搜到,侍从们回来却奏道:“今年所取的 20余名进士,没有真才实学的占了一半,外间议论纷纷,皆以为不可。”
昭宗下令在云韶殿对本年新进士进行复试,他还亲自拟定题目,并要求在限定时间内交卷。复试的结果是只录取 15人,以赵观文为状元;张贻宪等 5 人不予录取,但允许来年再考。
正是由于这次重考,赵观文才一举逆袭成为状元,朋友、诗人褚载写了《贺赵观文重试及第诗》:
一枝仙桂两回春,始觉文章可致身。
已把色丝要上第,又将彩笔冠群伦。
龙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烧转更新。
今日街头看御榜,大能荣耀苦心人。
黄裳策论质量高
在宋初,科考制度还不是很严密。太祖赵匡胤时曾出现了“手搏状元”的趣闻。还有一例因皇帝干涉使考生逆袭成功的。据《续长编》载:元丰五年(1082)殿试,宋神宗到殿试考场巡视,看了考生黄裳的文章,很是欣赏,并且还记下了几句。可殿试阅卷完毕后,黄裳却被考官们定在最差的一等。宋神宗说:“朕以为黄裳的策论质量最高,怎么他倒不在前列?”说罢,又吟诵起他记得的那几句来。人们赶快去查找,在第五甲中翻了出来,神宗审查无误后说:“这才是状元啦!”
而南宋时,宋高宗也曾黜落秦桧的孙子,使一位大词人脱颖而出。据《千湖居士集》载: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了漕试,就是漕运司举行的选拔考试中,大诗人陆游参加了此次考试。主考官陈之茂也知道的秦桧想秦埙第一名;但他却让陆游做了“解元”,而将秦埙照顾性地排在第二。
次年,即绍兴二十四年(1154),由礼部主持省试。虽然主持考务的多是秦桧的人,但陆游的答卷太突出了,又被列为第一名,秦埙还是第二。当拟好的试录取名单上报到秦桧手里时,秦桧一看又是陆游居首,将陆游的名字划掉,将秦埙递补成了榜首。紧接着是殿试,秦桧为了让孙子稳拿状元,便利用手中的大权亲自布置亲信担任主考官。这回秦埙的卷子自然排在首位。
岂料,名单最后报到宋高宗赵构那里定夺,这个议和皇帝表面上对秦桧言听计从,内心里并非没有反感。他看了呈送上来的第一名考卷是秦桧孙子秦埙,就大笔一挥,没有让他当状元,直接降为第三。
让谁当状元呢?赵构又亲自挑选。他翻阅了几份考卷,忽然排在第七名的卷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份考卷正是南宋大词人张孝祥的。考试时,思维敏捷的张孝祥,看罢考题,略加思就濡墨疾书,洋洋万余言,文不加点,写得比别人都多。文章长,纸卷自然大。因为纸卷大,才引起高宗的注意,高宗拿起来读了一遍,感到文章写得十分犀利,很有见解,也很得体,尤其是书法遒劲,满卷都是可以乱真的颜体字。正巧高宗也是书法爱好者,不禁拍案叫绝,连说:“这么好的考卷怎么竟然排在第七?”于是越过好几份,将它置于首位。张孝祥就是这样逆袭当上了状元。
孙暴不如邢宽
明代的科举考试,整体上要严肃的多了,但是其背后也不乏一些操作。有一位考生就因为名字不被皇帝看好,而痛失状元,反之让第三名逆袭了。
据《双槐岁钞》载: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殿试名次是:第一孙曰恭,第二粱禋,第三邢宽。由于“曰”字离“恭”字较近,古代是直行书写,猛一看看就象“暴”字,明成祖皱着眉头说:“不行!‘孙暴’怎么能当状元?这名字多难听!我看‘孙暴'不如‘邢宽。’”最后邢宽成了状元,孙曰恭落为探花。
孙暴的命运毁在了名字上,的确很是可惜。而河南杞县孙贤的状元,差点被别人从幕后抢走。
据《方洲杂言》载:泰五年甲戍(1454)科会试,主考是大学士浙江人商辂,江苏人学士黄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学士钱溥及郎中张穆为房考官。由于主考是浙江人,所以会试阅卷时,黄谏坚持要让浙江海盐人张宁当会元,而钱溥、张穆则反对。双方争持不下,最后由商辂拍板,张宁屈居第二。
黄谏这人个性很强,没有为张宁争到第一,他气冲冲地在张宁的试卷批道:“待到殿试时,定会出人头地”。
殿试那天,张宁起草尚不到一半,浙江桐庐人、礼部侍郎姚夔来到张宁身边,仔细看了他的草稿,问道:“你就是张宁吗?笔力很不错,只是切题不很准。”张宁原稿是劝皇上勤政的,于是改为劝皇帝修德。姚夔又把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礼部尚书胡滢带来,互相高兴地使着眼色。考场内外的各管事官员,也都陆续过来观看,都有期望之色。
下午三点多,胡滢附耳低声对张宁说:“你这卷子应该读给皇上听,请你好自为之。”张宁说试卷纸不够。胡滢当即命仪制司找到一份卷子上多余的纸,裁下来,贴在张宁卷子后面。张宁怕誊写不完,胡滢说:“你只管放心写,我去奏请圣上,依照往年特例,让你晚上点了蜡烛继续写。”说罢,亲自给他添水,命监试官帮助磨墨。
第二天一早,胡滢把张宁带进宫中,让他在值班房里等候。胡滢与姚夔进内阁请示大学士们,再三要求让张宁把卷子誊完。河北人、大学士王文不同意,大声说:“因为张宁是南方人就这么特殊么?如果今天誊卷,耽误了唱名仪式谁负责?”胡滢颇不甘心地说:“我忝居知贡举之任,把这么一个人才耽误了,如何是好?”江西籍大学士陈循看了卷子说:“这不过是块厚皮馒头而已!”
结果,逆袭的是孙贤,张宁被定在二甲第四名。
春风化雨普降甘霖
到了清代,科考不断完善,但是揣摩上意却成了这一代的弊端。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清廷举行最后一次科考。直隶肃宁人刘春霖,鹤立鸡群,成为大清朝的最后一个状元。
据《梦蕉亭杂记》载:当时,殿试结束,阅罢卷子,阅卷大臣在文华殿排列名次的第一名朱汝珍,第二名刘春霖,第三名商衍鎏。
当慈禧看到第二名刘春霖时,一是直隶肃宁属于乡贯毗邻京都,“肃宁”二字又颇显吉利,肃静安宁,当时内忧外患,正盼望肃静安宁。二是“春霖“二字含义也对她的心思:春风化雨,普降甘霖。而当年正值春旱,举国上下求雨心切。于是,刘春霖金傍夺魁。
因为名字吉祥而逆袭成为状元,在大清朝还不是孤例。据《清宫轶事》载,山东人王寿彭也曾因为其名字而夺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寿彭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癸卯,清政府举行的辛丑、壬寅“恩正并科”会试,为的是光绪帝三十岁万寿大典,是为癸卯科。因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贡院被毁,只得借在河南省城的贡院举行。这一科参加会试的省贡士,共三百零六名,第一名会元为周蕴良;第二名为田步蟾;第三名为杨兆麟。王寿彭是中了第三十七名贡士参加了殿试。
清代的科考,在殿试中,向来有个揣摩的不良风气,作为规定名次的先后,这回真揣摩到家了,王寿彭沾了姓名的光,同时也因为他写的大字卷子占了便宜。这次殿试的读卷大臣,因为明年甲辰是慈禧太后七十寿诞,都想得到一个名字中带有福禄寿喜的定为状元,给慈禧太后来个好兆头。而王寿彭的名字,既有一个寿字,下边的彭和他的字次篯,更是命长八百岁的彭祖篯坚的篯,王寿彭三个字合起来,又隐隐含有天子万年的吉兆。
王寿彭的卷子自然就被读卷大臣排在了前十本试卷的最上面呈了上去。慈禧一眼看见“王寿彭”三字,龙颜大悦,为取“寿齐彭祖”的吉祥之意,毫不迟疑地点了王寿彭。光绪二十九年的状元就这么诞生了。
事后,也有人说王寿彭中状元实属偶然。王寿彭就写打油诗一首予以辩驳:“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是难,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再偶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